b
社区矫治人员
案例
小刘出生在北京市房山区,5年前他与同案犯合伙抢劫一辆出租汽车,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当年他年仅16岁,先被依法关押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后转入柳林监狱服刑。由于他在狱中良好的改造表现,
2003年7月1日,小刘回到家乡接受社区矫正。他在狱中共待了4年多。
小刘告诉记者,他出狱的第二天就前往居住地的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谈话。根据社区矫正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每个月同时要从事不少于10个小时的公益劳动。目前,司法行政机关为小刘安排的公益劳动主要是为村里干些农活,到镇敬老院等一些公共场所从事公益劳动等。
“在社区从事劳动,我穿的便装,外人不会用一种特殊的眼光看着我,使我不会受到任何歧视。不像在监狱服刑劳动要穿着囚服”,小刘说,“我要通过学习和自食其力的劳动,改造自己,弃恶从善,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人”。
心理专家认为,开展社区矫正可以有效地维持罪犯在社会常态下的原有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亲友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避免因监禁而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同时,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可使罪犯切身感触社会的关爱,有效克服被歧视感、被遗弃感,有效避免产生反社会心理,如果表现良好,更容易增进社会认同,获得社会信任。
专家也担心,“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负责矫治的人员素质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矫治的水平”。该专家表示,健康863心理氧吧汇集了国内数千位拥有相应资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通过心理氧吧与专家、专业机构共同帮助这些社区服刑人员能够早日克服因长时间服刑形成的对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隔膜感,使他们的重新社会化进程变得更为顺利、更有效率。
专家观点
在人们的头脑中,“罪犯”这个概念总是和“坐牢”、“蹲监狱
”联系在一起的。不过,“社区矫正”的出现将改变这种传统观念,罪犯未必就非得“坐牢”、“蹲监狱”。据了解,社区矫正刑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2000年的数据统计,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刑的比例在全世界最高,达到79.76%,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法国为72.63%,美国为70.25%,韩国和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48%。这些数据表明,世界主要国家处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人数已经超过了监禁人数。相对于某些西方国家,我国的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判决比例明显偏低,只有17%左右。
“从心理学角度看,社区矫正的意义可缩小罪犯心理落差,有利于罪犯情绪稳定和社会稳定”,中国国家级监狱--司法部燕城监狱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综合研究部主任张发昌认为,明确、规范、科学地开展社区矫治,与过去相比,事实上是加强了对罪犯出狱后的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矫治人员的不固定,目前我国社区矫治工作还存在很大难度,有效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
心理疲劳的调节技术
女人美容重在养血
教白领做好腰腿保健
美容圈子安家送大礼
掌握晚餐和入睡的最佳间隔
男人的三个关键数字
600好帖换8000元大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