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

(2016-08-23 16:47:56)
标签:

杂谈

        为期一周的2016上海书展今天闭幕。对比历年来的书展现场,如今看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多,拍照的人呈几何倍数递增——不是自拍或拍别人,而是拍书。

  精美如艺术品般的“企鹅图书”一向以高颜值著称,连随书附赠的布袋、丝巾、椅套等都非常抢手。还有童趣盎然、色彩明亮的童书馆,每个小朋友进去就东摸西看,恨不能每套都带走。而在中信出版社展位上,几位慕名而来的读者围着《S.》拍照,并试图打开一看究竟,被工作人员阻止:咱们这本书里面23个不同材质的附件,丢了一样,这书就没法卖了!《S.》是一个有如电影《盗梦空间》般层层叠加、异常复杂的故事。至少在目前,电子书还不能hold住故事本身对字迹、字号、字色,以及附件等各种繁琐到苛刻的要求。

  但我上一次强烈意识到纸书之美,却是因为一本非常简单的书。2014年上海书展,路过人民美术出版社摊位,看到三四位读者站在那里翻看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然后忍不住地掏出纸巾擦眼泪。《小艾》初版于2013年,背后有一段动人故事:1969年,著名漫画家丁午下放到河南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8岁女儿小艾,但因为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所以他坚持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女儿写信,向女儿描述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几乎每封信的开头,他写的都是“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或是“小艾,爸爸太太太太太想你了”。2011年丁午去世之后,家人发现了这批书信,61封信,连文字带漫画,共277面。出版社编辑尽最大努力还原书信原貌,在《小艾》中,读者可以看到已经泛黄甚至破损的纸面,画家的涂涂写写、晕开的蓝黑墨水、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的水渍……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想念之情、一位知识分子在困难时期的苦中作乐,都清晰如昨。也正是因为这样珍而重之的还原,《小艾》 虽然算不上大热的畅销书,却成为很多爱书人的藏品。

  最近几年来,电子阅读确实成了很多人最重要的阅读方式,但每次到书店,每年来到上海书展,都不难感受到人们对纸质阅读的依然情有独钟。当我们愿意静下来,仔细去翻阅一本纸质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当然不是简单的黑纸白字,而是一组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美术编辑、有时还有一位特邀装帧设计,他们共同研究并且理解了一个作者的想法,然后,用他们认为最适合的形式,呈现到读者面前。从纸张、开本、封面图、书名字体,到字号、行距、序与跋,一本美好的纸质书,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作品。所谓的“跃然纸上”,“跃然”给人的感觉是多么轻盈,但在这背后,是一群做书人的专业素养和匠心。

  而对从作者到编辑所有素养和匠心的认知过程,使得纸书阅读,已然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过程。如果我们依然认为电子邮件和手写情书之间有所区别,认为再高像素的摄影也和绘画作品有所区别,认为Word文档和一本可以拿在手中摩挲的书有所区别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贸然拒绝这种审美的意义。

  关于阅读,以及关于怎样阅读,比较落地的说法是,我们怎样读书,在很大程度也就意味着,我们怎样生活,我们建树怎样的自己。今年3月份,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那首歌,在我的朋友圈刷了好几天的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歌词,像是在“眼前”和“诗”之间进行了人为的划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诗歌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我们自己心里。而对诗歌,以及更广泛的阅读的热爱,总是与这样一些美好的情绪不谋而合的:你是明亮的,你是神采飞扬的,你是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你,是愿意被感染和被打动的。

  今年书展期间来参加“上海国际诗歌节”的诗人西川,当年与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他曾写过一首名为《书籍》的诗,节选如下,献给上海书展,献给每一位爱书人——

  巍峨的书架被压弯

  不堪那沉睡的千万个灵魂

  我与千万个灵魂同居一室

  像退隐在心灵的火把下

  寂静,否定的因素,说呀——

  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

  ……

  与阅读的美好邂逅,与深沉的灵魂相约。这是一座城市和她的市民,需要和热爱书展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