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这是晨报记者眼中的那位“玖爷”

(2016-04-25 13:51:02)
标签:

杂谈

         今天上午11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年事已高的梅葆玖,依然还在继续为京剧的传承奔走。这是晨报记者最近两年与之接触的经历,从中看得出,除了父亲在做人做事上对其影响至深之外,梅葆玖对京剧梅派的发展所做的坚持。晨报记者带你感受,三次采访中,他们眼中的梅葆玖先生。

网络图

一、回忆上海和父亲梅兰芳

        时间:2013年10月

        地点:上海

        2013年秋天,梅葆玖到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的相关活动,记者有了一次和老先生深聊的机会。上海是梅葆玖出生的城市,与梅派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谈到父亲梅兰芳,一谈到梅派,一谈到上海这座城市,老先生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父亲梅兰芳是个狂热学习的人,所以他也是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上海是父亲向传统和当代同时汲取营养的特别之地:"1932年父亲携全家在思南路生活的那段日子,尤其记忆犹新,我那时候还在震旦附中念中学,父亲也是一个狂热地爱学习的人,他那时候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是要学英语的。然后每天俞振飞先生会来,父亲向他学习昆曲。"在梅葆玖看来,作为京剧大师,梅兰芳骨子里是中国的,但思想一点也不守旧,所谓"移步不换形"。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要他规规矩矩学老戏,一点都不许动,”他老说,别把老师教你的戏自己就变了,你还没有到那个岁数。其实我父亲自己走的也是这个路,早年都是一点都不变,但是后来看到世界范围那么多美好的艺术,他会吸收,比如听了歌剧的高中低音配合,他就会想,京剧行不行也加个中音,于是改造二胡。当年头一场《西施》(里用了二胡)整个中音的内涵就出来了,打这儿一开始,大家都觉得用二胡好。所以他不保守。”

        梅兰芳交艺术家朋友,也同时在滋养自己的艺术,梅葆玖记得父亲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和苏联去巡演,带回了当时最红的美国女高音和苏联男低音的唱片(还是艺术家本人送给梅兰芳的):”我父亲让我听,女高音的高和男低音的低奥妙在哪里。还有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唱片他都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梅葆玖。众所周知,梅葆玖喜欢交响乐,而这个喜好和父亲梅兰芳对他的艺术熏陶息息相关。他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喜欢席琳·迪翁、喜欢邓丽君,他认为艺术就是要让人感动:“看《贵妃醉酒》,为什么有的人会哭?那是因为艺术让他们感动了。只要能感染人的,就是优秀的艺术。邓丽君的歌听了就让人很甜蜜或者很伤感,让心里有触动,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喜欢呢? ”

        这种开阔的视野也具体在梅葆玖的艺术观念上,和父亲一样,他认为艺术需要创新,只要在必要的标准之内,绝不保守。

网络图/CFP

二、最后一次在上海正式登台

        时间:2013年12月

        地点:上海大剧院、逸夫舞台

“玖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

        现在回忆起来,梅葆玖先生最后一次在上海的正式登台,应该是2013年的冬天的“双甲之约·百年回眸”——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暨莅沪首演100周年系列演出,从12月4日到8日,在上海大剧院和逸夫舞台两个剧场连演五天。12月4-6日,上海大剧院率先推出京剧《西施》、“梅华香韵”折子戏专场、名家名段演唱会等凝聚梅兰芳艺术精华的多场戏码。12月7-8日,一批梅兰芳莅沪首演经典剧目在天蟾逸夫舞台登台。演出中,梅葆玖亲率嫡传梅派弟子登台,来自北京、上海、台湾地区的众多其他京剧行当流派的明星大腕也前来助阵,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国粹盛典。

        负责接待的大剧院的工作人员金仁彪是这样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梅葆玖先生的:“看先生和弟子们谢幕,我当时的印象是’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而乾旦台上的优雅使得他台下更绅士,不急不躁。”在当时工作人员的印象里,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非常老派,比如现在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这个词,他说出来就特别地道。应观众要求,要给海报、书籍签名,凡是和梅派艺术相关,老先生不管都忙多累,都有求必应。

网络图/CFP

三、最后一次采访梅葆玖

        时间:2014年12月

        地点:清华大学

北京的冬天刺骨的寒风里, 梅葆玖先生来为上昆五班三代同堂的典藏帮《牡丹亭》做嘉宾

        上昆五班三代同堂的典藏版《牡丹亭》献演清华大学,演出结束,梅葆玖先生登台,台下登时欢呼声一片。他告诉大家,原来上昆与《牡丹亭》的渊源,最早是1933年梅兰芳主动请缨参加上海昆曲保存社的昆曲义演,和俞振飞搭档首演《游园惊梦》,近20年后的美琪大剧院,两人二度合作《游园惊梦》,连演11天,轰动全城。第三次合作是在1959年,梅、俞合拍《游园惊梦》电影,两位大师的合作,在俞振飞的口中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把我们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因此,梅葆玖把那次亮相视为再续梅俞二位的《牡丹亭》情缘,“我作为一个八十岁的老演员,能够参加今天这样的盛会,和从上海来的一代昆曲精英和名家在清华欢聚,这将成为昆曲历史的佳话”。?

        那晚,他又提到了学京戏一定要先学昆曲,“父亲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我说,’你必须学昆曲’,他说的不是’应该’、‘尽量’,而是‘必须’二字。父亲在我学戏方面,把昆曲看得比京剧还重,父亲很慎重地请传字辈的朱传茗老师到家里来,和朱老师共同研究,从何处入手,学哪几出,一一落实,甚至朱老师给我排曲子时,他还常常过来看看”。他更告诉大家,梅兰芳一生演的昆曲非常之多,“有47出(折)之多,这个量是相当惊人的。所以,梅派的形成,从昆曲方面讲,下的功夫真不是一般的”。梅兰芳喜欢昆曲,所以梅葆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演出昆曲,“像《思凡》、《游园惊梦》、《金山寺、断桥》、《刺虎》、《春香闹学》,解放那年,我已经开始边学边演”。梅葆玖记得1949年12月初在上海,梅剧团在中国大戏院唱了一个多月,他们父子合演的《游园惊梦》唱了八次之多,他说,“演了八次就等于上了八次课,难怪父亲用了‘必须’二字。这八次《游园惊梦》 父亲都是和俞振飞先生合作的,大家都知道俞振飞先生是杰出的昆曲艺术家,他在昆曲方面对我们父子以及众多梅门弟子的帮助是有重要意义的,直到他80多高龄还帮助我,我们还合作了《奇双会》。他逝世后,他的继承人蔡正仁又继承了我们之间的合作。这是多好的民族文化传统啊!”?

        谈起和上昆的“两代情缘”,梅葆玖当时说,“没有昆曲就没有梅派艺术,它对梅派影响太大了。从我曾祖父梅巧玲开始就是唱昆曲的,徽班进京的时候演出市场较强势的是昆曲。梅兰芳开始,他的47出(折)昆曲演出以后,带动了所有新编京剧剧目,演出中都会有载歌载舞的,就是把昆曲的营养吸收进来了。这是梅兰芳对于京剧发展很大的贡献。”正是因为对昆曲艺术的魅力太有感受,梅葆玖特别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心愿——“我希望年轻的同学们看了戏再看点书”,因为,“了解昆曲将得益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