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植物生理 |
一、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
(一)
叶绿体色素的结构及其化学特性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1.jpg
三、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一)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一阶段与光无关,为酶促反应过程
第二阶段是光还原阶段,需要光的催化
第一阶段
酶促反应阶段
δ - 氨基 - γ - 酮戊酸 (ALA ) 生物合成的
C5途径
脱氨聚合
脱氢、脱羧氧化
谷氨酸或α
-酮戊二酸→ALA(2)→含吡咯环的胆色素原(4)
→ 卟啉原
→
原卟啉 Ⅸ
与镁结合
接受 S- 腺苷甲硫氨酸上的甲基
→ Mg-
原卟啉
→
原叶绿素酸酯
( 二 )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环境条件
1. 光照
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
由于缺乏光照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黄化现象的可能原因 :
1.
缺乏光照使原叶绿素酸酯,无法还原为叶绿素酸酯
.
2.
在黑暗中前质体只能形成原片层体,不能继续分化发育成叶绿体片层膜系统,没有基粒,
也无镶嵌着色素蛋
白体的类囊体膜。照光后原片层体逐渐形成类囊体,同时合成叶绿素,
成为具有光合功能的叶绿体。
2. 温度
一般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 2 ℃ ~4
℃ , 最适温度为 30 ℃ , 最高温度为 40 ℃
左右。低温抑制酶的活
性,
因而影响原叶绿素酸酯的形成,例如早春寒流过后秧苗发白、秋天叶子变黄等现象,
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
的合成有关。
3.
矿质元素
植物缺乏 N 、
Mg 、 Fe 、 Cu 、 Mn 、 Zn
等元素时,不能形成叶绿素而表现缺绿的症状,称为
缺绿病 ( chlorosis ) 其中, N 、 Mg
是叶绿素分子的成分, N
也是色素蛋白复合体的成分 ;
Fe 、 Mn 、 Cu 、 Zn 等 。
叶绿素合成过程中起催化作用或其它间接作用; Mg
、 K
与类囊体垛叠有关,缺乏时不能形成基粒。
4.
氧气
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需要呼吸代谢提供能量以及某些中间产物。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中不会缺氧;当植物淹水时因缺氧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变黄。
5. 水分
缺水会影响叶绿素合成速度,且促进已形成的叶绿素分解,干旱时
导致叶片变黄。
叶绿素在植物体内
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合成过程占优势,使叶片保持绿色。
当叶片衰老或遇干旱、低温等逆境时,它被叶绿素酶分解或经光氧化而漂白褪去绿色。即分解过程加速,
使原来
被叶绿素掩盖的类胡萝卜素、花色素的颜色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