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2008-04-28 16:47: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植物生理

光合作用的机理 

    光合作用包括: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CO2 同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html/4/3-1.html


         1. 原初反应  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通过原初反应把光能转变为电能(高能态电子)。
         2. 电子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传递的同时伴随有光合磷酸化,把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 ATP
             和 NADPH + H+ 中。
         这两种高能物质用于推动 CO2 的同化过程,故二者合称为 ?同化力 ?。
        3.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 是通过 CO2 同化过程完成的。
      
CO2 同化有三条途径:
        C3 途径( Calvin 循环)
        C4 途径
       
 CAM 途径。
       原初反应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光能  →  电能(高能态电子)    →    活跃的化学能贮(ATP 和 NADPH+H+ )
    
     CO2 同化
        
→  稳定化学能( 碳水化合物 )

一、原初反应 ( primany neaction )

         是发生于光合作用最起始阶段的反应。
         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引起作用中心的第一个光化学反应过程。
         原初反应的速度极快,仅 10 -15 s ~ 10 -9 s 。
        
1 . 光合色素的功能
            
 作用中心色素
               聚光色素
             
作用中心色素 (reaction centre pigment),又称为反应中心色素,是指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分
              子,具有光化学活性,将获得的光能进行电荷分离,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色素。
             
聚光色素 ( light  harvesting pigment ) 天线色素 ( antenna pigment )
              
包括 : 大部分叶绿素 a 分子
                      全部叶绿素 b
                      类胡萝卜素分子。
               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类似无线电天线将吸收的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给作用
               中心色素。
       2. 光合单位和作用中心
           光合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

              每吸收、传递 1 个光量子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协同作用的叶绿体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与作用中心色素 )。
              据研究大约需要 250 个~300 个叶绿体色素分子
           
作用中心(reaction centre)
           
是叶绿体中进行光合原初反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
              它至少包括 :
                1 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 P )
                1 个原初电子受体 ( A )
                1 个原初电子供体 ( D )
              作用中心基本成分是由结构蛋白质和脂类组成。

 

         

 

        3. 红降和双光增益效应
            从红降、双光增益效应及以后的大量研究都证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光化学反应,是通过两个
            不同的色素系统串联起来协同完成的。
            这两个色素系统都是镶嵌在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体颗粒.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4.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镶嵌在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体颗粒
           目前已经从膜上分离出来,分别称为 :
              光系统 Ⅰ (photosystem Ⅰ , 简称 PS Ⅰ )
              光系统 Ⅱ ( photosystem Ⅱ , 简称 PS Ⅱ )
              只含有聚光色素的色素系统 -- 集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缩写为LHC)。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5.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4. 两个光系统
           PSⅠ ( P700 )
               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最大吸收高峰值在700 nm。其主要特征是 NADP+的还原。
           PSⅡ ( P680 )
                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吸收高峰值在 680nm。其主要特征是水的光解和氧气释放,并将电子传递给PSⅠ。
特 征 PS Ⅰ ( P 700 )  PS Ⅱ ( P 680 )
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吸收高峰值 700 nm 680 nm
主 要 特 征 NADP+ 的还原 水的光解和氧气释放 将电子传递给 PS Ⅰ
颗粒直径 11 nm 17.5 nm
在类囊体膜的分布 外侧 内侧
光反应 长波光反应 短波光反应

          细胞色素复合体
            含有 Ctyb6 、 Ctyf 及 铁硫蛋白 。
          稟TP 酶复合体
          也称为偶联因子复合物( CF 1 - CF 0) 。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html/4/3-2.html

 (一) 光合电子传递
      
1. 光合链
              由 PS Ⅱ 、 PS Ⅰ 和系列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轨道,称为光合电子传递链,
              简称光合链( photosynthetic chain ) 。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 Hill 和 Bendall 提出的 Z 方案
              即按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次序,作 Z 字图形排列 。
              Z 方案也称为 Z 形光合链 。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6.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2. 光合电子传递途径
          
(1) 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
                  PS Ⅱ 和 PS Ⅰ 两个光系统共同受光激发,水光解产生的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 ,最终传递给 NADP +
                  形成 NADPH + H+ 。可以偶联产生 ATP 。
                  产物 : O2 、NADPH + H+ 和 ATP 三种。
                  它是光合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一般占总电子传递的 70% 以上。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7.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2) 环式光合电子传递
                  只有 PS Ⅰ 受光激发,电子由 P700 出发经 Cytb 6 /f 复合体、PC ,又回到 P700 而形成一个闭
                  合的回路 。
                  这个过程在偶联的情况下可以产生 ATP。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的 ATP 补充方式 。
                  占总电子传递的 30% 左右。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8.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3) 假环式光合电子传递
                  在 PS Ⅰ 和 PS Ⅱ 两个光系统参与下 ,水光解的电子最终不是传递给 NADP+ ,传递给分子态氧 形成超
                  氧自由基(O2 )。 后经一系列反应再形成H2O。
                  似乎是电子从 H2O→H2O 循环 。 一般很少发生,只有在高光强或低温引起碳同化作用降低,
                  使 NADPH+ H + 积累而引起的NADP + 缺乏时才有可能发生此途径。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19.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二) 光合磷酸化 ( photophosphorylatlon ) 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在光合电子传递的同时,偶合 ADP 和无机磷酸合成 ATP 的过程 . 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20.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环式光合磷酸化 ( 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

http://netc.nwsuaf.edu.cn/jingpin/2003/zhiwushengli/2007/img/4/4-21.jpg原初反应" TITLE="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



     (三) 水的光解和氧的释放
         
英国学者希尔 (R.Hill) 在 1937 年发现 :
             水的光解 ( water photolysis ) 也称为希尔反应 ( Hill reaction ) 将离体叶绿体加入到有适宜氢
                受体 (A) 的水溶液中 ,照光后即有氧气放出 。 
                       光 叶绿体
                2 H2O+2 A  →  2 AH2 + O2
                光合中氢来源于水,水在光合过程中是作为电子供体。
              
光合作用放氧过程的机理 :
               
目前认为放氧是在与 PS Ⅱ 相联的
                放氧复合体( oxygen evolving complex , OEC )中进行
              
小球藻的光合放氧反应
             
60 年代,法国的乔利尔特 (P.Joliot) 发明了能灵敏测定微量氧变化的极谱电极,用它测定小球藻的光合放
                氧反应。
                他们将小球藻预先保持在暗中,然后给以一系列的瞬间闪光( 如每次闪光 5 μ s~10 μ s ,间隔 300 ms ) 。
                发现在一系列饱和的闪光下,每隔 4 次闪光出现一次放氧高峰,随着闪光次数的增加,放氧曲线振幅减少,
                渐趋平衡 。
             水氧化钟 ( water oxidizing clock )
             
科克 (B.Kok) 认为放氧复合体有五种状态,提出了 4 个 S 状态循环的模式,说明需积累 4 个氧化当量才
                能完成水分子裂解放氧。
                这种循环也称为水氧化钟。
                从S0 →S4 的每一个状态都丧失 1 个电子,到S4 时共积累了4 个正电荷。
               
S4 从 2 分子水中获得4个电子回复到S0状态。
                每循环 1 次吸收 4 个光量子,氧化 2 分子水,向 PS Ⅱ 作用中心传递 4 个电子,释放 4 个质子 和 1
                分子氧。
                放氧需有元素 Mn 、 Cl 和 Ca 参与。
                Mn 直接参与放氧复合体状态的改变,Cl 和 Ca 可能在S3 →S4→S0的状态转变中起间接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