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怀民《行草》

(2009-11-24 10:04:07)
标签:

林怀民

行草

云门舞集

文化

舞蹈

文汇报

分类: 文艺随笔

林怀民《行草》

    “年轻的时候做加法,年老的时候做减法。”林怀民这样形容他三十多年的艺术历程。1995年后,林怀民所带领的云门舞者开始接受“太极导引”训练,身体由西方技术的紧张逐渐放松,动作日趋缓慢、内沉,并放弃了此前舞蹈对故事、肢体外在的追求,转而以古老的东方身体哲学理念为导向,寻找身体呼吸的节奏和吐纳之间的能量。以1998年《水月》为代表,舞台简洁的布景,黑白两色映衬出舞者气韵流旋的身体,其后创作于2001年的《行草》也是这一理念的延续。

    近日《行草》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汲取书法灵感,以肢体舞动书法魅力的舞蹈作品。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舞者着墨色服装腾挪闪转,仿佛一个个灌注了生命灵性的墨字,与舞台背景投影放大的名家书法动静呼应;也是内在气力和虚拟视觉上的,所谓气力,是指舞者以太极和武术为主的肢体运动,其运气用力的方式与书者相通。所谓虚拟视觉,是指舞者由肢体舞动而延伸与分割出的线条和空间,其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与书法的相符。其实,书舞相通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唐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是我们熟知的典故,美学家宗白华则认为:“由舞蹈动作展示延伸出来的虚灵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因此,《行草》以“舞蹈的书法”演绎“书法的舞蹈”,本身是个很讨巧的选题。

    看中这一选题的编导,林怀民不是唯一,但不同的创作者由于个人气质与审美情趣的差异,作品的风格自然不同。云门有自己的特点:《行草》将中国传统的运动元素和哲学理念加以延展,注重有形的肢体动像与无形的气场空间的虚实关系,吐纳扭转之间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空灵一面的追求。在此基调上通过节律变化生成单、双、三及群舞若干舞蹈片段,配合简洁的舞台背景与光影变化,构织成一幅动态的书法意象。其中虽有水袖独舞形象比喻毛笔在空中的挥洒,但总体呈现写意之势。

    这样一部抽象的作品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必然要在时、空、光影的节奏以及整体的谋篇布局进行巧妙的设计,况且节奏、布局又是任何艺术成立、乃至成功的根本所在。对此,《行草》如前所述,在肢体、舞美及其配合上做了较好的把握,呈现出书法气贯意连、亦静亦动的神韵。但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其节律变化、特别是肢体律动法则比较单一,其布局也缺少整体上的深思熟虑。因此,当我们将这些漂亮的舞段连缀起来看时,就产生“平而缺少变化,散而缺少呼应”的感觉,从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中国的书法和舞蹈,不仅在视觉造型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而且“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作者腕下笔墨为外形的线条轨迹与舞者肢体的舞动一样,都要归结于创作者的“心意”,这也就使书法熔铸了不同的气质、风格与情感,如果能将这种多彩的生命情调恰当地运用到《行草》中,或许会调剂出更好的艺术效果。

 

 http://news.163.com/09/1202/08/5PGVU50F000120GR.html(该文于12月2日刊登于上海《文汇报》)

 

林怀民《行草》

                                      演出结束后与林怀民先生在后台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