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 今天你剽了没有?
(2010-09-02 19:33:54)
标签:
杂谈 |
郭敬明 今天你剽了没有?
“妈的!郭敬明这小子怎么又剽窃呀?”网上浏览新闻的我不由地爆出一句粗口。
“郭敬明?男的女的?你怎么叫他小子?”老婆在一边不解地问。
“好像是男的吧。”
“哪怎么都叫他‘四姑娘’?韩寒不是也说跟他男女有别吗?”
“这个,这个,这个嘛……”
说实在的,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看过郭的任何作品。这倒不是本人有什么洁癖,而是一个人一旦跟“偷窃”沾上了边,就不免使人想起几乎在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都能见到的情形:正值上下班高峰,夹杂在乘客中间上来三两个人。车内明明有空也不愿过去,愣是挤在车门边。手里随便拿件遮挡物,眼珠子四下“滴溜溜”乱转,但脸上还努力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每当此时,有所察觉的乘客都会在惊恐之余捂紧自己的荷包。所以有2006年北京市中院关于《梦里扒落知多少》确系抄袭的判决,本人一见 “郭敬明”这三个字也总会下意识地去捂一下自己的荷包。生怕那几个少得可怜的工资遭人偷窃。自然买不了郭的《嘬小说》。
虽然像本人一样坚守“廉者不饮盗泉之水”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郭还是靠一部《梦里扒落知多少》将自己扒进了千万富翁的行列,也扒进了作协。现在,一部《爵迹》又留下了不少“掘迹”,依稀乎听着像“攫取”。可以肯定的是,这回郭又会“攫取”得盆满钵满。
郭的铁杆粉丝们有一条典型的挺郭理由:“为什么被抄袭者的小说没有获得成功,而偏偏抄袭者的小说成功了呢?”这里面郭迷们多少有点强词夺理,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大凡小偷销赃定是偷偷摸摸,断不敢高声吆喝。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小偷们已然开始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销赃工作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大卖场了。比如郭的“销赃”过程,先有以前文化部部长王某为代表的一帮老朽摇旗呐喊,后有以资金为后盾的广告狂轰滥炸,销赃工作想不火都难。哪像有些初级生产者,虽然辛勤耕耘,只是缺少了上面两个条件的支持,也无奈“藏在深闺人未识”。
顺便给铁凝奶奶提一条不成熟的建议:能不能把作协的门槛抬高一点点?别整得作协像“洗头房”。只要有两臭钱,谁都可以进来。再这样下去,作协岂不是成了藏污纳垢的代名词?
感谢有些读者不辞辛劳,指出了郭涉嫌剽窃的出处。但是我又为他们感到遗憾。为什么呢?因为方舟子揭露有人造假,方舟子挨锤子了。谢朝平讲了几句真话,谢朝平戴铐子了。而郭敬明剽窃,郭敬明却赚银子了。指出剽窃了,又能怎样?没准此时人家正躲在某个角落,一边数钱一边满脸不屑地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瞎(ha)娃儿!指啥子嘛?你指的越多,老娘赚得越多!”
突然,我替郭迷们想了一条绝妙的口号:剽了不白剽,白剽谁不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