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造车”造不出好产品
首先我谈谈我意识中“好产品”的概念,记得我上次所写的一篇“新药研发立项之愚见”中已经阐述过这个概念。在这里不详细论证,只作为本文开篇的引子。对于一个企业,适合的就是好产品,企业在论证该产品是否为“好产品”应考虑企业文化,并同时结合企业的营销、执行和管理三位一体考量而适合的才是“好产品”。
其次,“闭门造车”一词的来自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所以,古语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了。时代在变革,连古代成语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国家战略也变成“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我们的观念是否也应该改变!期待大家共同的改变!
当你进入一个文化缺乏、程序冗长、决策缓慢等扼杀灵感的因素背后,我们看到了相似的因闭门造车引发的困境。科研与创新是一颗有机种子,它的生根发芽是内部不断协调并综合外界营养的过程。但请注意科研与创新历来被看作企业机密,培养环境也往往与外界隔离,这种“封闭”注定了科研与创新的种子只能享有极其有限的养料和生长空间,中途夭折也再自然不过。这由此产生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解决方案:虽然结果被定义为商业机密,但科研与创新的过程应当顺应自然、采用开放的形式。但事实上,以“群智”和“共同创造”为代表的开放式科研与创新方案早已风靡全球,实践证明了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且在这个互联网将世界相连的大背景下,“开放”很自然会成为科研与创新的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将始终贯穿科研与创新的生成和实现,并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外部。
科研与创新是用来分享的,并需要转化为成果的,而不是用来藏着掖着。包括专业杂志、博客、讲座和论坛在内的媒体平台为我们的内部员工提供了“晒”科研与创新的空间,无论是一闪而过的灵感,还是已经成形的看法观点都可以分享,而且它们大多源于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积累,这样的交流比起内部交流,我们更乐于向外部“借脑”来激活自己的科研与创新神经。
在开放的环境中,最终来自科研与创新各环节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走到一起,凭借互补的智慧共谋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包括顾客、资源提供者甚至是竞争对手。不过,颠覆封闭式科科研与创新的狭隘思路,突破其资源有效利用的局限性,只是开放式科研与创新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在封闭的环境中,“为创新而创新”这种极强目的性很容易扼杀灵感,由此产生的焦躁容易让人对目的本身感到厌倦。但当围墙消失,科研与创新的激励元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科研与创新的动力不再以一件任务或者一个命令如此强制的面貌出现,科研与创新会慢慢转变成一种爱好和习惯,甚至深入骨髓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奠定了我们的创意灵魂。在沉浸式科研与创新氛围中,不同背景和级别的人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并乐于接受他人的启发,所谓的“创新”时刻并不是走进会议室后,而是真正的时时刻刻。在药学专业论坛或博客上的信手涂鸦,用书签或收藏随手分享的科研与创新网页,甚至是吃喝玩乐不经意的交谈,都可能迸发科研与创新火花。
在这里搜索了一下,世界上为员工营造了科研与创新氛围的一些公司,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鼓励工作之外的创造。谷歌公司给员工安排了20%用于私人项目的研究时间,使他们的灵感不受项目的限制。雅虎公司名为“快乐星期五”的计划,则让工程师们自由开展自己的项目,并为最佳创意团队颁发“创始人奖”以及丰厚奖金,以推动在企业文化中根植一种创业的思维模式,将创新定为终身的事业。
在我们国家,经常会听到各种针对国家缺乏创新的批评声,有些人将其归结到从小接受的刻板教育和不鼓励创新的文化传统。但须坚信,人生来就会创造,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不会因一时环境的打压而消失的。它是一粒在封闭环境中没得到生长机会的种子,一旦换到一个开放的生长环境,有机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整合与协调,结出美丽果实便指日可待了。
想想我们目前的处境,好像有些闭门造车之嫌疑。在这里我列举一个例子,我们的某个产品因政策变更等原因造成了一些损失,我们是否应该正确的去面对,勇敢地去接受并去拼搏市场,而不是天天抱着我们原来的成果沾沾自喜,在你沾沾自喜的时间内,人家其他厂家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本产品的拓展研究。历史的错误很多,我们不能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何不拿去追究别人错误的时间和成本去努力争做第一,用市场证明别人的错误。作为一个药品科研人员,拥有药学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这个能力光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去培训、学习、交流。药监政策动向是企业战略实施及申报产品批准风险的导向。在此列举两个例子,1、2002-2006年开始国家药品审批出现了混乱现象,这个现象持续了5年多,这期间好多药厂抓住机会,申报审批了很多品种,完成了品种积累。在北京的好多药企和研究所在2005年就开始感受到国家药品审评政策可能会严厉调整,他们及时做出调整,很好的洞察了药监下一步的政策。而我们云南的好几家药企好像才开始一样,在2005年还进行一系列品种的仿制、改剂型,结果可想而知了,变成了政策的牺牲品,这个就是信息滞后直接导致的结果。2、在2008年底药品审评及相关法规开始明确,我们做项目已经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了,有原则及模板可搬了,这将会是另外一个好的开始。在2009年期间,大多药厂开始派人详细学习和培训新的政策、法规、指导原则、审评论坛,将原有做科研的思路打破,开始接受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断定在2009-2015年期间,将会是化学、中药、天然创新药及化药大品种仿制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而对中药改剂型、仿制将是冬眠期。因此,我们希望企业战略也能根据政策做进一步的调整,把重心放在化学药大品种的仿制上来。这些转变需要重新培训法规、政策、指导原则、审评讨论等,不能闭门造车。
我们该做的就是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熟悉行业政策,掌握药品相关政策及细节,洞察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下一步国家药监局政策,对于我们科研的每个人必须做到熟练掌握药品审评的相关原则。要达到上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走出去培训,参加各种医药相关论坛交流,用专业知识武装我们的每个科研人员,这样的人才能拉出来就能用。而不应该倚仗我们所谓的“顾问”,也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顾问就是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闭门造车,后果很严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