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产品力升级当与智能化转型并举
(2014-05-07 14:41:34)
标签:
it |
分类: 家电行业透视 |
这一“升级与转型”并举协同的举措,无疑给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中国家电产业,以及相关领军企业,都带来了全新的启示:产品力升级与智能化转型并不矛盾,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和平台。
为什么这么说?
日前刚刚发布的美的2014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383.5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53%;现金流同比上升至32.2亿元。
多个显著“上升点”恰到好处地衬托出美的集团产品力的高调提升。这一增长势头堪称“超乎想象”。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此令人满意的“业绩回报”,正是基于美的对业绩增长路径的精准定位。
无疑,今年以来,由众多综合性家电巨头掀起的“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唯独美的集团将这种智能化战略的“高空领先优势”,迅速变成了在今年一季度市场业绩的“地面领先优势”,从而让“产品力升级”与“智能化转型”实现了协同,从而让所有家电同行认识到,“只转型不升级”显然会遭遇业绩下滑的困局,而“只升级不转型”又会面临着丧失未来的囧境。
又是如何完成?
今年,美的集团的发展主题为“深化转型、勇于改变、重新增长”。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的经营理念,兼顾了“转型”与“升级”两个概念。
不过,这三点,亦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和难点:一方面容易陷入转型的思维僵局,唯“利益”主义。殊不知鱼饵太大,更难钓到好鱼;
另一方面是秉承“转型至上”的变革思想,忽略了升级的重要性,丢掉现在就急匆匆奔向未来,很可能在半路“牺牲”。
上述两点对如今大部分企业来说可谓“通病”,使企业发展屡遭坎坷,最终导致业绩下滑,覆水难收。但是,如果将“转型与升级”做得好,无疑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首先,转型并非全盘否定固有生产模式,而是在更加重视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寻找差异化设计,使自身产品更富市场价值,内部员工更具信任感。相反,原先的经营模式可以为转型提供改进模板和创新思路,减少经验不足的弊端。
据了解,美的今年一季度保持快速稳健增长态势,离不开其原有产品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与高端产品比例的同步拉升。当“价格战”肆虐家电业时,很多企业无暇顾及产品研发,美的却主打经营创新、回归产品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坚守的胜利”。
其次,去人工化的“智能化”策略,不能简单理解为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人力因素,而是在提高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和协同效应,以达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同样,从智能化战略,到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市场,到智能化用户的抢夺,这显然需要“真抓实干”,而不能“光说不练”。
我们注意到,美的M-Smart智慧家居战略发布同时,又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基因打造“水健康智慧管家”等一系列智能服务板块,这种智能化产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做活了智能体验,将人的思想植入产品之中。最终,不是技术概念,也不是炒作手段,而是体验的平台。
再者,重塑“增长”的意义,也就是说不要单纯把利润空间视为举足轻重的目标,忽略了产品口碑、行业地位、市场规模等至关重要的“盈利”依据,在产业原有的核心业务、增长业务和培育业务基础之上,开拓新的增长点。
最终,对于所有家电企业来说,市占率那才是王道。这也正是当前,格力等企业至今没有启动智能化转型的原因所在。他们依仗现在拥有的市占率,却不放眼未来可能失去的机会。
其实,可以这么说。
对于中国家电产业来说,美的集团的“一枝独秀不是春”,需要包括长虹、TCL、海尔、海信等更多家电企业,需要在“转型升级”轨道中,释放更多的精彩与魅力。
应该说,美的案例,既是对转型与升级必须并驾齐驱认知的导入,也是重塑商业模式收获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其作为家电巨头在竞争格局中的先行和挑战。
这既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面对智能化时代催生的创新助推力和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巨大冲击,至少于传统家电行业而言,兼顾转型与升级、开发全新商业模式与其说是大环境导致的必由之路,不如说是思路上的大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