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落贵族”难逃“包养”怪圈?

(2011-11-10 16:53: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电行业透视
    今年以来,外资家电品牌委身于单一渠道蔚然成风。

  4月14日,日本三洋电视与国美签订五年独家销售协议;9月6日,欧洲第一家电品牌伊莱克斯也与国美签署五年合作协议,除冰箱外的伊莱克斯产品均在国美进行独家销售;而日本先锋电视和荷兰飞利浦彩电则在8月和9月先后加入苏宁独家销售阵营;美国惠而浦空调也早在2008年就投身苏宁怀抱;10月26日,苏宁独家包销阵营再添新军,日本三菱重工联手苏宁组建销售公司,负责三菱重工家用空调在中国地区的销售及售后服务。

  细数这些外资家电,曾经都是叱咤家电江湖的大品牌,现如今却都风光不再,成为名副其实的“没落贵族”,又不约而同的陷入“包养”怪圈。

在华步履维艰 无奈“被垄断”?

  无论是飞利浦、伊莱克斯,还是三菱重工,其在华市场均属明日黄花。飞利浦电视接连亏损,其运营团队一度退出中国市场;业绩疲软的三洋家电则被松下收购;而经历6年6次换帅的伊莱克斯屡战屡败,始终未能扭转其市场销售颓势。

  众所周知,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与国产品牌相比,外资家电最不具备营销优势,即本土操作优势。其强项或在于品牌,或在于产品,而在渠道建设上远无法与国产品牌相比。当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品牌加大自建专卖店的力度,试图摆脱对苏宁、国美等渠道商的依赖之时,外资厂商却只能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更依赖于连锁大卖场。

  上述外资品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较为尴尬:舍弃?心有不甘。继续前行?举步维艰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认为,“营销成本高昂且不挣钱,莫不如剥离出来。”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也表示:“外资企业之所以选择与渠道合作,是因为运营成本太高,做一个中国市场不亚于做一个全球市场。”

  据《空调商情》统计,2011冷冻年度,包销品牌阵营的销售量突破了100万套,市场占比也达到了1.79%。企业选择包销不仅能降低销售成本,其绕开了中间代理商,该环节的获利复归商家和厂家,还可以“免费”使用苏宁、国美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和庞大的顾客资源,对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业绩(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确实能起到促进作用。

“咸鱼翻身”还是“苟延残喘”?

  外资家电纷纷希望借包销之路“咸鱼翻身”。三洋牵手国美望5年内达到810万台彩电的销售规模;飞利浦意欲在“十一”期间实现彩电销售增长40%的战略目标;三菱重工则表示借助苏宁渠道优势能实现未来三年在华销售增长三倍。而国美苏宁能从外资品牌的合作中获得更高的利润。由此看来,包销确实是一种可以扩大双方利润空间的“双赢”模式。

  但是,在渠道为王的中国市场,一旦销售被经销商“垄断”,家电厂商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将被削弱。企业将销售全权交给某一个经销商,相当于失去了在中国市场营销的能力,以及了解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机会。这些被“包养”的外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尝到些许甜头,但绝无可能依靠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东山再起。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外资品牌与家电连锁的深度合作模式,既是流通大手垄断品牌资源,削减公众品牌的一种表现;更是一些品牌除倒闭、破产、消失之外的另一种“体面下台”方式。“一个既不从事生产,也不从事销售的外资企业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实现‘咸鱼翻生’吗?”家电专家刘步尘直截了当地指出。

  笔者也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垄断的情况下,家电厂商对于渠道商的制衡能力会不断下降,需要承担的风险将加大。而外资家电对于大连锁的过度依赖,最终只会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沦为苏宁和国美的盘中餐。品牌虽在,却早已名存实亡。包销之路无非是那些业绩状况不佳、销售规模不大的外资家电得以在中国市场“苟延残喘”的权宜之计。若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重新审视、调整在中国的市场战略,不仅要关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更要重视其在中国的生产体系和相应的监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