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边修路 家乡被“囚”

(2010-10-23 09:24:53)
标签:

情感

分类: 营销职场透视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生我养我成长我的家乡,但现在已经面目全非。

  家乡人看到我兄弟回去,总是会讲讲家乡现在很多伤心事、无奈事·········

  我深深知道,家乡人是想通过我兄弟俩来改变什么?而我兄弟俩也知道,其实对于家乡人的愿望或者小小的期望,而我们兄弟俩的力量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只能写写文章给予家乡人少许的慰籍。

  看到家乡这种变化,我真的无语,因为太多的年少伙伴与左右亲邻,将来忍受着“前铁路,后公路,右江河的‘囚庄’”,并且还要受着“高分贝”声音的煎熬。

  我能改变什么呢?很多时候我都会跟身边的朋友,讲讲我家乡的变化,讲讲我家乡原来的“美”,讲讲的原因,是希望以我个人为圈子中心,办一个帮助我家乡脱“囚境”的基金,但真正实施却感觉到很遥远?

  于是我再想,看能否想到帮我家乡脱“囚”的办法。

  我的想法知道并不是“大爱”,只是家乡有太多我熟悉与牵挂的人。

  我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家乡人过得像以前一样安逸,希望家乡能如以前一样“美好”。

  我深深知道:要让家乡人回归以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能力改变不了铁路与高速公路规划。

  而唯一的办法,我只有获取更多的财富,将他们统一移出家乡原来的地方,还一个宜居的地方给家乡人居住。但要达到这个梦想,我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创业········

  

  

  改一条铁路线需要多大的官?

  《凤凰网》:父母在家乡的县城住了很多年,回到家乡,也很少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这次母亲过七十大寿,来了一些乡亲,他们告诉我一条铁路要从村前穿过,问我要怎样大的官才能叫这铁路不从村前过?当时我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喜铁路从村前过。

  多年前,我在《人民日报》看过一篇散文《火车经过咱村口》是这样描述的:“爷爷算是村里最年长的一位前辈,每天只能坐在小山坳上吸着烟斗,郁郁葱葱的群山总是把他远眺的视线阻挡……那年,上面说为了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老区闭塞的交通,决定建造京九铁路。听说这条铁路要经过咱们村口,得到这一消息的爷爷,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像小孩子一样雀跃的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连我们这些娃娃也一个不漏。一年后,火车在轰鸣声中经过了我们村口,村里人用放爆竹这种最古朴的方式欢迎这火车的到来……”媒体也曾报道过多次,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为了争取铁路穿过当地镜内,暗地里使劲跑关系,不少地方官员带队跑北京,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气慨。然而,乡亲们为何不喜欢火车村前跑?”

  父亲看到我困惑的样子说,村后是高速公路,村前是在建的铁路,两条“吵死人”的路夹着村庄。如今住在高速公路旁的乡亲们,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被那一辆辆疾驰的汽车声惊醒。假如铁路建了起来,火车在房子之前呼啸而过,咣当咣当的响声,乡亲们还能入睡?再说高速公路有两层楼那样高,而要建的铁路据说比高速公路还要高,“两高”夹着村庄,村庄还有村庄的样子吗?在乡土气息中还有那浓浓的风水情节,这就难怪乡亲们不喜欢铁路从村前而过?

  那通往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使村庄不再宁静,也辗碎了我的梦想。我已经离开故乡十年整,当初从家乡弃政从文奔沿海,却没有想到会如此思念故乡,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想法,就是退休回家乡,在村子里建一幢小楼房颐养天年,和童年时期的伙伴唠叨拉家常。童年记忆总是那么美好,让人回味无穷,在那宁静的田野里,我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吸,听到自己的心跳,能够听到心中绿绿的田野庄稼拔节的声响……我想回到自己的故乡,不再有城市里的喧嚣。

  一般来讲,夜间的噪音最高不能超过55分贝,否则就会影响人的休息,超过70分贝对人就产生危害,表现为心烦意乱,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但火车的噪音是大大超过70分贝的。本来从村庄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就不应该在这里再修一条铁路,难道铁路非要从这里穿过吗?这里又没有崇山峻岭,一马平川的田野,为何非要两条交通线从一个村的前后通过?而且相隔还不到500米。如果是设计者自己的家在这里会这样干吗?我知道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噪音再大也不需要给一分钱!早有人说,故乡在沦陷。我的故乡不仅在沦陷,而且沦落中噪音的世界里不得安宁。

  正因为农民没有话语权,他们就来寻找有话语权的人。邻居大叔问我,县长能不能叫他们改一下铁路线?你就帮我们找县长说说情。他们知道我找县长有可能说上几句话。我知道要改变一条设计好的铁路线是非常难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我不能说慌,敷衍我的乡亲,只有实话实说,此事不要说找县长,恐怕找省长也难办?他们一听,显然感到了失望,可我又能咋样?

 

  不知总理来到我们村会有何感想? 

  《南方农村报》:也许是看多了城市的繁华,也许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许是对故乡的记忆太深刻……当我走进生我养我的村庄时,心里却产生种种苍凉感。
    我不太想回故乡,因为每次回去,村庄的残败与苍凉,都会给内心带来冲击。我曾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故乡,相见为何不如怀念》,在文章中,我如此描述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村庄是最美的,四面环水,河塘环绕,两岸绿树成荫,村里到处是树,有桃、柚、枣等果树,也有风景树,以杨柳、樟树居多;尤其是那一棵棵古老的樟树,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清香,而且驱赶蚊子等害虫,冬天使村里暖和,夏天使村里凉爽;老人们告诉我,村前的那棵樟树至少长了五百年,三个人也抱不过来,村头另一边的那几棵樟树,也很老了。如今,这些树都不见了,河塘不再环绕村庄,只剩下靠村的左边那条河塘,没有以前那么宽阔,水也不再清澈,而是脏乎乎的一塘死水……
    此次回乡,是三弟要我同行的。他说,去看看那些老地方吧,那常去游泳的池塘,那碾米的碾房,那分粮分豆分花生的村仓库……这些都是记忆中抹不去的地方。可这些地方,每走一处都是杂草丛生,房屋有的倒塌,有的空闲,没有生机,更没有人气,一切都沉寂在颓废之中。
    瑶瑶是吃我母亲的奶水长大的,我们虽不是兄弟,却很有感情。这次回村里,没有见着他,便特意去了他家的老屋。只见残缺的墙壁和瓦砾,屋前那块空地上,草已长得比人高。房屋倒塌多年,屋中竟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在四周都是残垣断壁的破败中显得那么突兀。曾听人说过,房中长树是“困”,不知这“困”要让人困多久?
    其实不仅仅是瑶瑶家的“困”,如今是全村庄人的“困”。村庄背后是高高的沪昆高速公路,村前是在建的沪昆高速铁路,两边是一大一小的江堤,这个“困”,困的不是树,而是人啊!今年六月的一场洪水就困住了全村人,几天没水喝没东西吃,小孩饿得哇哇大哭。为何水那么快就涨上了一层楼高,当然是因为沪昆高速公路的“困”,幸好这条高速公路被水冲垮,要不然还不知村里人会被水困多久?
    一前一后高速路距离不到500米,这两条高速路正好夹着村庄向前延伸,可我想不通的是当初高速公路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河堤会决口而要泄洪吗?为何不把两条高速路统一设计,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上面过汽车、下面过火车,这样不是能节省大量的土地吗?我知道,尽管都是“沪昆高速”,但一个属于交通运输部的,一个属于铁道部的,他们有点“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政,况且农村征地补偿低,国家征用,谁敢不给?
    夜深人静,乡亲们常常被那一辆辆疾驰的汽车声惊醒。今后乡亲们还得承受呼啸而过的火车磨擦铁轨之声,这前后呼应的噪音,不知要多大的忍耐力才承受得了,即使承受不了又能咋样?按照国家标准,道路两侧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70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而人们生活中感觉舒适的音量,一般白天在50分贝左右,夜间30分贝左右。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6条:“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隔音设备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第39条:“穿越城市居民区、文教区的铁路,因铁路机车运行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当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减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划。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但在乡村,你见过哪里设置过隔音屏障呢?
    高速路与周围的堤路,不仅把村庄围成了一个“困”字,其实更是一个标准的“囚”字,加上前后噪音的呼应,最后就演绎成“逃”了。有条件逃离村庄的都走了,能创造条件的在拼命努力,最后留下的就可能是老人,和那些没有可能离开的穷苦人。这种凄凉的现状,才是村庄最苍凉的。
    我想,哪一天总理来到我们村时,不知会有何种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