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格登碑的路上,我们远远看见了一座座大小样式一致的大红顶的平房整齐排列着,独门独院,在绿色田野里显得格外醒目。夏同志告诉我们,2003年12月1日,在这里发生了6.1级的强烈地震,万间民房被毁,死10人,伤40余人。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军民共同重建家园,弹指半载光阴,新路条条,新房幢幢,军垦新村,赫然掘起。那红色的顶是用特殊的防震材料制成的。这一切有碑为证。我们在不远处又下车参观了“一二一地震纪念碑”,为在地震中不幸死去的同胞哀悼,同时也为中哈边界格登山脚下的兵团人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壮举所钦佩。
车在崎岖不平的沙石路上行驶约半个小时,在必经之处、有战士守卫着的边防哨所前停了下来,夏前去解释,并与“头”通了电话。我们顺利地通过了哨所,登上了格登山。格登是蒙古语“突起的后脑骨”的意思。当时我的感觉山丘就像一个巨大的仙人球,那突起的“后脑勺”在拍摄远景时怎样也避不开。登临山顶,视野开阔,极目远望,无限辽阔的昭苏大平原风光一览无余,多么想对着空旷的原野大喊一声,让我们的声音在这片土地的上空飘荡,感觉太好了。邻国哈萨克斯坦也近在视野中,如果当时带了望远镜或长镜,城中的建筑物一定清晰可见。
格登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孤独地矗立在山顶上的格登碑,显得格外的悲壮。距松柏边防站哨所南约100米。原碑高2.95米,宽0.83米,厚0.27米,全称为“平定准噶尔部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碑。碑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共240字。碑文赞颂了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及战役胜利的经过:乾隆二十年,清军抵伊犁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首领达瓦齐逃往昭苏县西部格登山。5月14日,清军以22人突袭对方军营,降者6500余骑。碑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古文和藏文。碑石由清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因为2003年12月1日地震,碑外塔楼顶部已经倒塌,倒塌的青砖堆积在塔顶和塔周。据说政府已经拨专款进行维修,相信不久它将会重现光彩,扬威国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