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之说考证未果记
(2022-11-28 09:13:33)分类: 杂文 |
“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之说考证未果记
被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此说被广为引用,影响巨大,尤其是后半句,更令龙泉人民倍感自豪。
陈万里先生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说这句话的,在笔者目前所读过的文章中,均未提及,引用时也未标注出处,疑惑之余,也就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手头有一本《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这是1997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为纪念这位瓷学巨擘,满足学界及广大读者的渴求而出版的。书中收录了《龙泉访古记》一辑,以日记的形式翔实记录了陈万里先生在民国17年5月、23年10月、27年9月、28年1月、28年5月、28年6月、29年1月、29年7月、30年9月九次到龙泉考察青瓷的经历。前人研究古陶瓷,大都是从文献到文献,囿于书斋之内,不太注重野外考察。陈万里与他们不同,为考察龙泉青瓷,自1928年起他曾“八去龙泉”(与陈万里先生日记中所载的九次有出入),踏遍龙泉的山山水水,先后在龙泉窑大窑等众多遗址上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察报告《瓷器与浙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然而读完日记全文,并未见到“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字样。恐自己年岁渐长,精力不济,会有所疏漏,于是再读一遍,还是无所收获。
次日电话求助林俊兄,询问此说是否见载于陈万里先生其他的著作中,比如人尽皆知的《瓷器与浙江》。林俊兄潜心研究龙泉地方文史,且手中收藏的古籍旧志甚丰,素有“半个龙泉通”之称,或许他能给出答案。林俊兄回复:“我一直在《瓷器与浙江》中找这句话,但一直没看到。”
1946年,
我又向吴锦荣老师请教。吴老师致力龙泉宝剑文化研究凡三十余年,近年来则对龙泉青瓷文化多有涉猎,沉浸故书堆,徜徉史海中,收集了丰富的青瓷文献,或许他能指点迷津。吴锦荣老师回复说也没见过确凿的记载,并把我的疑问转发到一个微信群中,向荟萃于此的各地研究龙泉青瓷的行家里手请教。隔了数日,他转来了新华社浙江分社内参原总编王剑波先生的回复:“您很有心,问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也曾特意找过,因资料不全,放弃了。此句被广泛应用,都说出自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一书,其实此书中应无此句,不知其他人有无看到。但有与‘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词意相近的语句。如在此书第11页——12页有一句表述‘浙江的造瓷,是跟着北方的造瓷,平分占据了这一个时期的历史’。又说‘北方以河北河南为中心,南方却独在浙江,其他各窑……只能算是浙江的附庸’之说。按此意,可说是半部在浙江。但后一句,半部在龙泉,其出处也不知,如群中有人知其出处,也请展示一下,帮助解惑。”这与我之前在《瓷器与浙江》中看到的“也就可以说浙江造瓷至于中国瓷器史上,是占据了极光荣的地位”意思相近。
江晨兄特意请教了钱汉东老师。钱老师曾任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他十分尊崇陈万里先生,多方牵线,力推故宫博物院、《文汇报》社和龙泉市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陈万里先生诞辰115周年活动,在大窑村为陈万里先生立碑纪念,建起亭台,塑造铜像。钱汉东老师这样回复:“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与学生的讲话。”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兜兜转转一大圈,还是没能找到“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确切出处,我的考证无果而终。虽然有些失望,但我也略感欣慰,至少将陈万里先生的相关著作粗读了一遍,弥补了某些知识的缺漏。我更期待有方家释疑解惑,早日将此说最原始最确凿的记载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