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划分
(2016-04-27 20:53:33)
标签:
朗读停顿教学 |
分类: 初中文言文 |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划分
★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 【设题方式】
★ 【方法指导】
文言语句停顿的规律: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十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
如:① 今
【“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
②
中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的意思,“间”是“夹杂”的意思,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
忠
之
属
也
,可
【“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
如:① 刻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
余
闻
之
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而不是“我很久了”,句子的主语是“余闻之”,“也”表示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③
王
之
弊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受蒙蔽很严重啊”,句子的主语是“大王受蒙蔽的情况”而不是“王”,所以应该在“王之蔽”后面停顿】
④
但
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
二、十个规律:
1.
①
醉
翁
之
意
③
当
立
者
⑤
食
马
者
⑥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2.
①
必
有
③
⑤
余
3.方法三: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
夫
③
盖
4.方法四: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
至
若
③
子
子
孙
孙
④
然
则
5.方法五: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
故
②
故
③
是
故
④
以
是
6.方法六: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
是
②
知
之
③
是
④
此
7.方法七:句中转折连词“而”前面要停顿。
①
人
不
知
③
出
淤
泥
④
由
是
则
生/
8.方法八: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乎”“者”“也”后面一般要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①
望
之
②
鸣
之
③
此
三
子
者,/
④
余
闻
之
也
9.方法九: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多指状语后置)。
①
宋
②
遂
许
先
帝
③
躬
耕
④
操
蛇
之
神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10.方法十: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 一
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所以,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如:①
“虞山”是山名。这个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指核舟的雕刻者,相当于“王毅 王叔远先生”,所以不能分开。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
鼓
“再”和“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字,所以应该在“再”和“三”后面停。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② 今
③
可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