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性学习:我们眼中的“西游记”

(2014-07-28 14:59:00)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资料

                                         我们眼中的“西游记”

     相信“西游记”是每个同龄人都爱看的一本书,由它改编的动画片及漫画更是吸引了我们很多的眼球。
因为喜爱,所以我们想知道的更多;因为喜爱,所以我们也想让大家知道的更多。以往,我们只知道欣赏悟空的降妖除魔的大本事,被八戒的馋相逗得哈哈大笑等等,却从不曾认真的思索过,现在,我们决定探索得更多。

我们的活动计划

    今天,老师在我们班征集了几位同学,希望我们能找个学习课题来自主研究一下。我们几个经过讨论后,决定以“西游记”一书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学习。
一、活动重点
   1、利用学校网、互联网络或其他途径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西游记”中的人物。
   2、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互联网及相关操作的掌握
   2、以前积累的与“西游记”有关的知识
三、活动过程
  (1)进行分工,把子课题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
分工情况:
    人物形象的研究由洪薇淋负责;
    人物个性的研究由陈思思负责;
    背景文化的研究由丁一负责;
    影响力的研究由陈思思负责;
    整体完善由陈思思负责。
(2)每人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3)交流、汇总。

人物形象的研究

  歪看“西游记”中的人物

                                                       唐僧
     面色白净,长相清秀,因为是如来的亲戚,故长得和如来有点象,典型的小白脸长相。除了长的帅一点,有一身吃一块就能长生不老的肉之外是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优点,如果有的话,也就是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了,这一点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虽然头脑糊涂,但是却总能辨清哪边是西边;虽然历经风雨,但是却总能保持白皙的面容和完美的体型,有如来和观音罩着就是不一样。
                                                    孙悟空
     长相马马虎虎,在猴子里面算是帅哥,经常被人说是雷公嘴的和尚,大家怎么跟雷公那么熟?某一天忽然不知道被谁从石头里面弄了出来;然后在一次跳远游戏中当了大王;接着被菩提老祖看中而学了一身好武功;玩了几次个性之后被一个上面写着几个毛笔字的纸条压了500年;跟着唐僧做了一路的义工;然后被封了一个什么斗战胜佛进了机关单位……悟空的一生可真是荒诞无比的一生啊!
                                                    猪八戒
     天庭里面最帅最英俊最潇洒的天蓬元帅就是他,嫦娥美眉觊觎他的潇洒想占有他,他不从,于是被嫦娥冤枉,正好碰上嫉妒他已久的玉帝,于是被废了轻功从天上扔了下来。不想却掉进了猪圈里面,将一头待产的猪妈妈吓的早产,从此他亦猪亦人,亦人亦猪,这就决定了他复杂的性格和坎坷的人生:他也想用他的真心和温柔去泡妞,可是他长的实在太难看了;他也想吃少一点,多干一点,可是他总是饿总是犯困……
                                                           沙僧
     敦厚、实在从长相上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大西北的汉子。本来是替玉皇大帝卷窗帘、门帘、珠帘、眼帘等一切帘状物的卷帘大将,就因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破杯子,就被从机关开除并且从天上扔了下来,掉进了流沙河。好在他会游泳,终于保住了一命。在取经五人组里面他充当的角色基本上属于菲律宾女佣类型,地位及其低下,连白龙马都欺负他——明明自己会找草吃,还非要让沙僧去喂他吃。
                                                  白龙马
     一匹膘肥体壮的马。龙王最帅最疼爱的儿子,可以说是很有前途的。可是他放着好好的龙王三太子不做,却要上来吃了唐僧的那匹糟马。怎么龙也会吃肉吗?本来,吃了唐僧的马,陪他一匹马就成了,可是观音插手了这件事情,把他变成了一匹马,从此被唐僧骑,偶尔还要被猪八戒骑。从一条龙到一匹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可是我们的白龙马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毫无怨言的一路驮唐僧上西天,这种可贵的精神很值得年轻同志们学习。
                                                    观音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很爱干净的女人,这一点从她手上随时都托着的里面装慢了水的瓶子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瓶子虽小,但是的水可以让她时刻保持脸部的清洁。从她对那个水瓶子的喜爱也可以断定,她应该是水瓶座的女生。她祖籍哪里,芳龄几何,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她活了好久好久,所以世间的一切她都看透了,无论谁被她看,总有一种被老妈看的感觉。
                                                  如来佛
     大脑袋,大耳朵,大嘴巴,大眼睛……一个什么都大的男人,位子也坐的很大。西天的头头,拥有神、人、魔界的无上法力,所有的所有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不!连尘埃都不是,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事实上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也很无聊,天天坐在台子上看着下面那帮子面目狰狞的罗汉们不疯也得神经衰弱,于是他把压箱子底的东西说成是无价之宝的佛经,让唐僧不远万里的走着来取,借此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乐趣。
                                           玉皇大帝
     小鼻子,小眼睛,小胡子的一个小心翼翼的男人。既没什么法力也没什么管理能力,前者从孙悟空冲上天来他钻到桌子低下就能看得出来,后者从唐僧在路上碰到那么多天上下去的坐骑和宠物即可一目了然。似乎他除了组织茶话会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用处了,可是为什么他能做到老大的位子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泡到了王母,这也是为什么他那么惧内的原因吧!
    
                                           菩提老祖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隐居山林拥有高超武艺,这一点从他是孙悟空的师父就可以看的出来。照理说他应该拥有预知前世今生的本领的,可是为什么还传授了孙悟空一身的绝学,任凭他去大闹天宫呢?据说是这样子的,其实从孙悟空出来那一刻如来佛就想要玩这个游戏了,于是让安排菩提老祖传授了孙悟空武艺并告诉菩提老祖一切由他来背着。等孙悟空闹完之后菩提老祖却到处都找不到如来的人影了,于是乎他终究成了一个悲剧的角色。
                                     女儿国国王
     西游记里面对唐僧最具杀伤力的女人,差那么一点点,只差那么一点点唐僧就要住下来了。即便她是个国王,她也是个国王女人,她也会孤独也会冷,心仪的人伤她的心的时候她也会有令人心碎的眼神。论样貌有样貌,论身材有身材,并且还温柔善良外加有权有势,实在是让我辈中人垂涎欲滴之女子,可惜却让唐僧伤了她的心,留下她一个人在风中哭泣。唉,什么世道啊!
                                                          高小姐
     应该算是老猪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情人。如果没有老猪相救的话,她可能会在财主家过着凄凄惨惨的日子,英雄救美,以身相许,天经地义,可是她竟然在新婚大喜那天残忍的毁婚,原因只是老猪展现出了他的本来面目。多么浅薄而且薄情寡义的女子啊。如果没有孙悟空来搅局,过个三年五年的生个一男半女之后,她不从也得从了,老猪的日子就美满咯……
                                                       白骨精
     一个骨感美女,擅长打理自己的外貌。也算是一路的妖精里面最有职业精神的一位了,三次变身三次被悟空闷棍,而且每次都变的那么敬业死的那么惨烈,真是做戏做到了极至。以至于唐僧残忍的将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她的目标是吃唐僧肉,想想一个弱女子凄惶的住在深山老林里面,即便长生不老又有什么用?
                                                   红孩儿
     一个肚子里面装满火的未成年男孩。牛魔王怎么能生出那么可人的小孩儿呢?看了他妈才知道这小孩长的随他妈。红孩儿的身上具有中华小孩应该具有的传统美德,吃唐僧肉首先想到长辈,要不是他这么懂事儿的话,唐僧早就进了他的肚子了。不过孩子终归是个孩子,看到一个纸糊的莲花座位都要好奇的上去坐一下,一坐不要紧,剩下的时光就伺候着观音姐姐吧!
                                                        铁扇公主
     除了一把扇子(还只是把铁扇子),她什么都没有了,老公红杏出墙了,孩子被观音带去当佣人了,父母都没有在戏里面出现……女人的忍辱负重和对家庭的重视在她身上体现到了及至的完美:为了抢回老牛和那个狐狸精拼命,为了孩子她和孙悟空打架(本来她对唐僧肉和唐僧的美貌都不感冒的)。她在乎的只是老公和孩子,难道她错了吗?却受孙悟空那么大的糟践。爱护女性,从我坐起。
                                                        老狮王魔头
     妖怪中的代表,妖怪们的楷模,妖怪里面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他道行高深却从不显摆;他长的难看却从来不出来吓人;他对唐僧肉也不感兴趣,因为他深深的知道一个七旬老翁就那样颤颤巍巍的一世又一世的长生下去是。

人物个性的研究

                                                       孙悟空之个性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一个角色,从其行为表现,我们基本可以对其个性心理特征做出如下的判断:从认知层面上,孙悟空的听觉一般,但视力却有非凡表现,具有火眼金睛,可以看透妖魔鬼怪的画皮。而且,他还具备很强的直觉能力,在西行的过程中常常他最先发现山谷中的妖气,寻常中的不寻常。孙悟空的智力水平是相当高的,其领悟能力、学习能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拟。这从他在菩提祖师处学艺的经过处便可见一般,因悟空不想学一般的技艺,遭到菩提祖师的斥责,并在其头上打了三戒尺。当周围的弟子们纷纷抱怨其惹恼师父时,悟空却微笑不语,原来他早已领悟师父的真正用意是在三更时分将对他秘密传道。从非智力层面上,孙悟空是个外向乐观的人。面对西行路上的妖魔险阻,有时候连唐僧本人都面露难色,猪八戒更是想分行礼后回高老庄做他的女婿;而孙悟空,敌人的本领越强大,他的敢斗敢闯的精力便越旺盛,面对困难他从不面露难色,处处冲锋陷阵在前。
      从人格的整体来看,孙悟空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身。
     他是一只猴子,具有猴子的活波好动、永不安生的特点,但他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还具有人所具有的爱憎分明、喜怒哀乐;但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还是一个能力非凡、降妖除魔的神仙。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其中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是人所有精神活动能量的储存库;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但人在现实中也不能完全按其动物属性来行事,所以自我也需要超我来调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来行事。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兽性、人性和神性”和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暗合的。孙悟空身上的兽性,是他的自然本性,在这一部分,他所追求的是不受约束、任情随欲,谁束缚他,他便反抗谁,这相等于其人格的本我部分。孙悟空身上的人性则相当于自我部分,他受本我的驱使,但又受到现实的约束。在成长的过程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也常常对流露出自己的花果山美猴王生活的向往,这说明孙悟空现实生活中的言行,许多还不是随心所欲的,多半是本我与现实妥协的结果。孙悟空的神性在表明他超凡的能力之外,也预示着其能力的发挥不在是率性而为,是有一定道德原则的要求,否则,就是“妖”而非“神”了。这便与超我相吻合。在孙悟空的心中,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他也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神”而不是“妖”的要求。若不然,在初入师门,和唐僧闹翻之后,仅仅东海龙王的几句劝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悟空便沉默不语,翻然悔悟了。可见,孙悟空还是一个有理想,希望自己的言行符合神而非妖的要求,符合道德原则的指引。
     从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人格成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石猴出世始,到大闹天空、被压五行山下止。这个阶段相当于孙悟空人格成长的童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的行为基本上是受本我的冲动控制为多,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它向一个暴躁的婴儿,非常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在这个期间,孙悟空凭借自己的天赋异秉,一出世便称王,要过一种“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孙悟空的生本能使他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中的姓名而获得长生;他的死本能又让他大闹天空,破坏掉天庭的建筑和秩序。但人如果仅仅按照自己原始的生命本能来行事的话,必然被现有的社会秩序所不容。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在现实面前完全满足,孙悟空在试图满足本我需要的道路上也遭到了挫折,在大闹天空之后被压五行山下。
      自从拜唐僧为师,踏上漫漫取经之路起,孙悟空的人格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也受本我欲望的驱使,但更多的时候他自我的的言行要受到超我的影响。他的神性而非妖性得到了增强,虽然他身上猴子的性情也不段涌现,但在大方向上,他的主要行为还是按照现实社会的要求而进行的。在这个期间,他的死本能——破坏的冲动也在不断调整和升华。刚刚拜师的时候,他可以无原则地棒杀几个毛贼来获取几个盘缠,但是,随着取经路程的演进,在“保卫唐僧西行,最终修得正果”信念指引下,他的金箍棒,更多地打向那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他的破坏能量也更具有建设性。他的神通广大没有变,他的本我冲动没有变,但本我的力量已经升华为降妖除魔,而不是肆意妄为。虽然有时他也不免发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感叹,这就如一个人常怀念童年,但却不能回到童年一样。孙悟空放弃了自己的一些童年时代的美猴王之梦,而不畏艰难险阻随师父西行,他的自我也因此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

                                        八戒个性的研究

      呆子或夯货,方言还叫憨大、寿头、傻瓜。一般来说,意义自明,当然是贱称,是一种轻视或蔑视的表现。但是,吴承恩称猪八戒为呆子,难道能简单地理解为贱称吗?是出于作者的轻视或蔑视吗?恐怕不能。如前所述,呆子的含义,对于猪八戒来说,主要是以浑厚憨直的性格特征为核心,如果我们从《西游记》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作者的态度,那么情况就显然两样,呆子并不是吴承恩对猪八戒的贱称;其中虽或间有揶揄,而主要是一种亲昵的称呼,或者说,主要是一种爱称。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是以赞美的心情,把猪八戒写成为一个老实、淳朴的厚道者。你看,在云栈洞前,呆子与行者一番恶斗后得知了取经事,他便立刻“丢了钉耙,唱个大喏”,表示皈依。行者不信,要他发誓。呆子便扑的跪下,望空似捣碓的一般,只管磕头。行者叫他烧毁住处,他真个点着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象个破瓦窑。接着又缴了武器,乖乖地倒背着手,凭行者怎么绑缚和摆布。只是在最后当行者揪着他的大耳朵叫“快走”时,呆子才可怜巴巴地说了一句“轻着些儿,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这些描写,是呆子又蠢又笨特性的表现吗?不是;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猪八戒的轻视或蔑视吗?没有。字里行间,显然洋溢着作者对呆子那种纯厚朴实、委曲求全精神的赞美。其实,呆子犯了什么罪没有?没有。虽然孙行者给他戴上一个“强占人家女子”的罪名,唬他该“犯斩罪”,但呆子招亲高老庄,不但事先为高老所同意,而且入赘后,为高家创家立业,“干了许多好事”。这都表明,呆子的言行,表面上看来似乎蠢笨,实际上却是浑厚率直的表现。从这里显示着作者对呆子持肯定态度的基本立畅我们不妨说,吴承恩是以一个长者的身分,用亲昵的口吻来称呼猪八戒,以爱怜的心情,像对待不太懂事的天真而又顽皮的孩童那样,来描绘呆子心灵的。
    同时,作者还以同情的态度把呆子塑造成一个弱者的形象。就在凤仙郡劝善得雨后,沙和尚称赞孙行者“法力通天,慈恩盖地”,呆子却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那里作践你?”八戒道:“也彀了!也彀了!常照顾我捆,照顾我吊,照顾我煮,照顾我蒸)(第八十八回)有一点怨心,但口气是怪可怜的。呆子被妖精多次捆、吊、煮、蒸,固然不一定是行者“作践”,但大体也离不开后者的“照顾”。呆子当然不及师兄精明;孙行者往往三言两语,哄得呆子糊里糊涂地上当。第二十二回,孙行者得到日值功曹报信,说莲花洞妖魔如何如何强悍,他就想了一个主意:“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救他不迟。却好显我本事出名”。这一点连三藏也觉察出来了,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搬弄他去甚么巡山”!因此,三藏每每袒护猪八戒,作者把猪八戒塑造成一个弱者的形象,虽然是出于全书艺术构思的需要,如与孙行者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从中却显然体现着作者对呆子形象的同情心,而没有轻视或蔑视的成份。
     呆子之所以是爱称,还在于作者把他处理成为取经事业中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在取经途中,猪八戒的任务是挑行李。孙行者就说过:“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指猪八戒)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儿,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第二十三回)从高老庄起步,直到西天的全程中,除乌鸡国王分担过四十里路以外,虽行李担重,“老大难挨”,呆子却一个人“逐日家担着走”。最后,也是因“挑担有功”,成了正果。况且呆子除挑担之外,对别的事也不是不问不管。连孙行者也承认,在与妖魔恶斗中,“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所以常常带上呆子当助手,而不是将呆子当累赘撇在一边。尤其是稀柿同口,呆子赫赫显神威;水底洞府,老猪总是打头阵。这些描写,显然是作者有意地来充分展示猪八戒作为取经成员之一的特殊作用,与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取经事业。既然这样,当然不能把呆子理解为作者对他的贱称。
    但是,也应该指出,由于呆子身上存在一些缺点,作者又是以喜剧性的手法来刻划呆子这个神话人物,使之具有浓厚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因而有些笔墨也包含着揶揄的成份,这也是事实。如平顶山上巡山,呆子偷懒贪睡,又编谎骗人,这无疑是猪八戒的缺点。所以,作者在形象描绘中,渗透着浓重的揶揄的意图。作者运用诙谐的笔调,以意趣盎然的喜剧性手法着意加以刻划,一再让呆子表演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有趣镜头。如睡着时行者变啄木鸟啄了他一下,呆子还以为是被妖怪戳了一枪呢!等到发现是啄木鸟,他竟自作聪明地猜测是鸟儿错把自己的长嘴,当成一段枯树啄虫吃;后来又把三块青石头当作三藏、行者和沙僧,独个儿一问一答的演习编谎。这些描写,不能不承认其中有揶揄的成份,即:对呆子言行中,那些业已超出浑厚憨直的性格特点,沾染了世俗社会某些不良习气的表现,给以善意的讥讽和恰如其分的嘲笑。
     如上所述,作者笔下的“呆子”,虽然间或有所揶揄,但主要是亲昵的爱称而非贱称。那么,难道就没有贱称的因素?我以为如果要说有贱称的因素,则不在作者而在孙行者口中。行者对自己的师弟,左一声呆子,右一声夯货,并不是没有根由的。行者素性“高傲”,这一特性,连反应最滞钝的呆子也感觉出来;但高傲的孙行者的确也有他的资本。就呆子来说,神通不及行者广大,脑袋不及行者机灵,身躯不及行者精悍,而且呆子还爱动凡心、食量又大,诸如此类,所以,行者一见面,就不但叫他“夯货”,还称“馕糠的夯货”,意思是吃糠的蠢猪。可能在行者眼中,猴子比猪漂亮,而猪又笨又夯,反应滞钝,因而也就经常把呆子加以玩弄和羁勒。但是,作品主要人物的喜怒好恶,并不完全等于作者的思想;何况从这些方面所暴露出来的行者身上的缺点,又仅仅是他的全部性格特征的一个侧面。行者对于猪八戒的某些轻蔑的意味,只不过是暴露了猴头身上存在的缺点而已,并不说明作者对猪八戒采取了轻视或蔑视的态度。相反,作者在字里行间对行者这些性格侧面作善意的批评,对行者蔑视猪八戒的言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却正好表现了肯定呆子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的原则立畅。]

   主要人物个性研究

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三藏
    「詩話」中的法師曾「三生出世」。他兩度取經,都因「佛法未全,道緣未滿」, 而遭深沙神傷命。而此番「奉敕」前往西天求取大乘佛典,一則是要為「東土眾生覓佛緣」,二來也是為了弘壯「大唐」。隨他西行的本為六人;等到途程中遇到了猴行者後,就增為七人。法師此行要跋涉百萬程途,經過卅六國。並在書中提到法 師往返總共費時了三年,歷經了二十多個地方。在取經詩話中的三藏是個形象較為保守的僧侶,大致上他保有了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原型,但已見其文學筆法呈現。
    三藏出身的安排在《西遊記》是原為佛祖的第二徒弟金蟬子,只因聽經不專、輕慢大法,以致遭貶東土、由西方「愛徒」一變而成東土「棄兒」。他在「滿月拋江」後,由世俗進入空門,又經一段時間的推移,便削髮修行、摩頂受戒,取法名為玄奘,正式成為法明和尚的徒弟。等到知悉父仇母恨後,遂以復仇者的姿態,由空門返回世俗,終得「復仇報本」,而再由世俗返回空門,再洪福寺當僧官,立意安禪,號稱江流兒和尚、玄奘法師、如來佛子。

三藏畢竟是個凡人,此趟取經路程遙遙,對於一個凡人而言,雖說道心堅定,然而面對「渺渺茫茫,吉凶難定」的旅程,心裡必也是惶恐不已。在《西遊記》的取經世界裡,重重的魔難一直圍繞在三藏週遭,縱然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旁保護,但在吳承恩筆下的三藏,卻是以一個嬌弱無力的形象呈現出來。三藏在面對這些魔難險境時的反應除了驚懼外,就是無助與落淚,被抓時「咽哽悲蹄」「紛紛落淚」「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注兩淚交流」,並以「怎生走得?」「怎生得渡?」「怎生是好?」等問句來表示束手無策,全顛覆了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形象,融入了作者在人物安排上的創意及巧思。

歷史上的玄奘在求法學法的過程中,表現了卓絕的冒險精神和高度的宗教熱誠,呈現了一幅完美的聖僧畫像。而在文學中的三藏都是奉敕取經,其求法的目的主要是忠君報國,而由於佛祖的介入,益使取經之舉擴大到國家和宇宙的層次。無論是《詩話》亦或《西遊記》中的三藏,以不再是單純的取經路程,而是一個脫離現實世界,進入神魔世界的取經故事。玄奘法師經由歷史人物而一躍成為文學中的三藏,在藝術的渲染及加工下,三藏的形象以不再是當初的原型,雖。

三、孫悟空人物之演變過程
    整個取經過程,雖然是以唐僧為其中心,但是一提及文學中的《西遊記》我們便不
    可能不注意到五聖之一的孫悟空在故事中的精采表現。孫悟空這個角色定型於吳承
    恩的《西遊記》中,但在之前的《取經詩話》便已有孫行者的形象出現,他的出現
    直接影響了吳承恩對於孫悟空這一人物的塑造,但究其形貌和性格而言仍是有其演
    變上的差異,下將分點說明。

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孫悟空

這是取經故事在文學內容上首次出現的孫悟空形象,但他在這《詩話》裡不稱做孫悟空而是稱為猴行者,他的功能也是在取經團體中,作為保護三藏法師的重要角色 。

猴行者的本事多。首先,他很能察言觀色。取經人行至香山寺時(第四節),法師見景象寂寥,心有所思,他就溫言相慰,叫三藏不要為此在意,因為前途「盡是狼虎?兔之處,逢人不語,萬種恓惶」,「此去人煙皆是邪法」。有時,他門徒遇荒山野地或漏屋破籬(第十節),以致法師難得開顏,而猴行者便勸他「舉步登徒休眷戀」。其次在旅程中隨時向法師解釋各地的情況;遇有怕人的奇景怪像,便向他說明原委,請他「不用驚惶」、「不用憂慮」、「休勞嘆息」。再者,猴行者的神通之力在《詩話》中已嶄露頭角,如他對於過去未來、遠近四方的事,無不了然。他知道三藏前生曾兩度取經。都因「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而遭深沙神害命;他亦清楚未來之事,因此在三藏獲賜隱形帽、金環錫仗與缽盂時,叫三藏向天王問明「前程有魔難處,如何救用」。日後果然為三藏解除了層層魔難。

二、百回本《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西遊記》是取經故事的大結集,悟空的全貌便在這個大結集中展無遺,一來承襲了《詩話》裡猴行者題材的前緒,二來加上作者吳承恩的文筆渲染加工,即對於孫悟空的形貌與人格有其突出而生動的刻劃。
    (一)出身的形象:

孫悟空的法力,在《西遊記》中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火眼金睛、銅頭鐵臂」,「七十二變」,「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又有一根可如意大小粗細的「金箍棒」和一呼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當作隨身兵器,一身行頭功夫,儼然成為一位逢魔殺魔,逢妖收妖的神話英雄。再者,在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已經不像《詩話》中那位白衣秀士的形貌,而是順著「猴性」的本能來加以發揮,譬如好動、頑皮、活潑、惹事非等;但在悟空的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加入了「人性」成分在裡面,譬如人的喜怒哀樂諸種心裡狀態、好勝、好名等,一概具有而深具親切感;然而這二者的形象又歸結於天產石猴所具備的「神性」,攻無不克、神通廣大的特徵。故此,孫悟空在吳承恩的加工下完成了猴、人、神三者的融合以及現實性與傳奇性的相互滲透,完整詮釋孫悟空在《西遊記》所呈現出的複雜人物個性。
    孫悟空經過了《詩話》到《西遊記》的演變,我們從這當中可發現孫悟空這角色趨向了形象豐富以及完全開展的。

背景文化的研究

“悟空”的由来

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孙悟空形象的由来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两种说法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二、“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于是有关孙悟空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孙悟空的形象到底来自何处,难道他真的是由一个甘肃胡人演变而来吗?带着些许好奇,记者采访了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西游记”中主角的由来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他是遗腹子,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他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名玄奘法师,号三藏,俗姓陈。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在生化寺出家。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被孙悟空收服后,负责挑担。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达到西天取回真经。
    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几百年来老少皆宜。

影响力的研究

西游记的影响力

       说到悟空传,其实江南的评论中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西游记”对“悟空传”的影响。就像庄子所说的,鱼在水中就不再觉得水的存在。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影响,就像鱼身边的水一样无所不在。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这个影响。

其实,西游记的影响力比“大话西游”要大上不知多少倍。也许二十年后,大话西游一类的西游衍生作品都消失在时间中,而西游记也还会衍生出无数的新作。

悟空传能够这么成功,能够使得这么多人认可,当然也有西游记的功劳。而我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大话西游对西游记是一种背叛,而悟空传则是以一种回归”。我觉得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

悟空传虽然在开篇几章的语言上有大话西游的痕迹。然而在几章以后,这种痕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愤怒,高傲,反叛,躁动的猴子,是那个一棒子捅破了天的孙悟空。这样的猴子和西游记中原本的那个猴子是不是很像?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曾经将玉帝老儿踩在脚下,曾经对这如来佛祖大声叱骂。这是一个不顺服的悟空,这是一个反叛的悟空。而悟空传中所描述的猴子在性格上几乎完全符合了西游记中悟空的本来形象。当读者将脑海中已有的悟空对位的映射到眼前作品描述的悟空时,他得到的是深深的共鸣。
     当然,如果仅仅是西游记的翻版,那么这个“悟空”也就没什么希奇之处了。而今何在在这点上的创造和发挥,几乎可称完美。今何在笔下的悟空也不再是西游记中那个熟悉得有些烦人的悟空。而是一个矛盾的,困惑的,烦躁不安的,充满反叛的悟空。这个悟空是不是有些像那些在家里同父母吵架的孩子?是不是有些像那些初入社会,充满了矛盾与茫然的大学生?对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反叛,对未来的茫然,对现实的无奈都在之中。悟空传中的悟空分裂成了两个,其中的一个代表了反叛,而其中的一个代表了妥协。同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也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反叛,一个是妥协,两个永远在争斗的自我。悟空传中这里的处理手法,极具创造力,而且真实贴切,寓意深远。实在让人为之叫绝。

    江南认为今何在这里写得不够突出。我倒以为这正是今何在的高明之处。围棋中有一句歌诀“精华已竭多堪弃”,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块棋子已经充分的利用了,那么就不必再多做纠缠了。分身只是今何在用于突出主题的棋子,既然作用已经达到了。那么实在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在这里。否则只能使得作品显得凌乱。

我在这里多说一句,江南本人的作品似乎就显得有些零乱。江南的作品才气横溢,然而却似乎有着太多的好思路纠缠在一起,而整体的故事结构却显得有些零乱。我个人觉得江南如果能适当剪裁自己的思路,反而会有更多的读者。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有时间再谈吧。

    悟空传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从这部作品在读者的契合度上分析,我个人觉得更适合那些大学快毕业,或者毕业一段时间的读者。对于高中年龄段的读者而言,我觉得主题过于深入,恐怕不太容易被接受。就好像大学中广受赞誉的美国电影“毕业生”,高中时几乎没人能看懂。

    回过头来,今何在在悟空传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那种文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真实感受实在令人惊叹。我想,那是今何在本人的真实心理和感受。从这个角度说,也许不会再有第二个悟空传。因为那时一个作者在文笔,创造力,思想,情感,生活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缘机会之下的杰作。就好像夕阳西下,天空中薄云数片,四面风来,恰恰吹拂出一片五彩美景。然而要在再次聚集夕阳,薄云,清风,却不知又是什么时候了。
    从这点上来说,今何在其实并不适于写流行小说。而杨叛那样的创作方式,更加符合快餐文化流行小说的要素-----速度,规范,统一而标准的架构方式。而杨叛和火狐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六小龄童:一本书影响一生

   《西游记》很多人都看过,但因为这本书而使自己的人生也彻底改变的不多,六小龄童是其中的一个。断断续续拍了17年的电视连续剧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戏曲演员成为了闻名国内外的猴王。对六小龄童来说,《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鬼怪小说也是一部最好的励志书,书中的猴王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也成了他的座右铭。猴年伊始,六小龄童在自己的新书《猴缘》中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真正的孙悟空的故事。

每天一毛钱租书看

    六小龄童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西游记》。他最早的阅读启蒙也是艺术启蒙老师,是他的二哥。当年他二哥在病  危住院期间,只要精神好一点,就会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72变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那充满神奇的天上人间,把他带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里。当二哥搜肠刮肚把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全部告诉他之后,再也讲不出新内容了,他就每天给六小龄童一毛钱,让他到医院拐角去租小人书看。

要说真正读《西游记》的原著,还是在拍《西游记》之前。到了剧组以后,六小龄童先是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西游记》,然后仔细推敲,认真记下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他还到处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正史、野史、学术研究著作等资料,了解唐玄奘和吴承恩的生平和事迹。凡是对拍《西游记》有帮助的东西,他都想方设法找来,仔细阅读咀嚼,加入自己的理解。

    除了一些专业书,六小龄童最喜欢读的还有一些名人传记之类的励志书。从这些书中,他总能学到很多知识。像《沈醉自传》、《卓别林》等,他都会反复阅读。不管走到哪儿,他都会随身带着《卓别林》这本书。阅读,对六小龄童来说,是一种感悟,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的艺术所用。

演猴王性格不再内向

   而在所有读过的书里,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六小龄童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他整整读了17年,可以说将影响他的一生。“我要感谢这部世界名著,今年是吴承恩诞辰500周年,又是猴年。我父亲曾说过‘我们得感谢吴承恩老先生’。吴承恩老先生用他那杆神奇的笔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世态,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的一种感悟。它的很多情节是寓教于乐的。”

    以前的六小龄童的性格是很内向的,不爱说话,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静地读书,但拍完《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之后,他的性格完全地改变了,变得和孙悟空一样。这本书中的“猴王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六小龄童。他说:“新时期这种精神值得推崇。首先是乐观、不畏艰难。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遇到那么多的妖怪,那么多艰难困苦都挺过来了,这种不怕苦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还有乐观的精神,你看电视剧里的孙悟空,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还是嘻嘻哈哈的,经常和师弟们开玩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加上面对困难失败的乐观态度,孙悟空善于把压力变成一种动力。”

    六小龄童对《西游记》的痴迷绝不亚于陈景润对“1+1=?”的痴迷,演《西游记》使他成为一个“西游专家”。《西游外传》、《西游后传》、《西游续》、《西游后记》、《西游补》、《新西游记》和日本人写的《西游记》等等,他不知道研究了多少遍。他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人家为什么写孙悟空流泪,这是原著里没有的,他把这些东西都融进了电视剧《西游记》里。

虽然《西游记》已经成为过去,但六小龄童现在仍然在搜集各种和猴文化有关的东西,像各国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各个年代的《西游记》、连环画、招贴画、电影海报、明信片、唱片、杯子等等。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去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报国寺旧货市场、官园市场,即使到外地,他也会到当地的旧货市场去逛一逛。关于《西游记》的书,他搜集了少说也有几百套。有一年他还从西安的一个旧货市场收到了一本已经绝版的电影版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的精神、《西游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六小龄童。“孙悟空为了学艺,千辛万苦,漂洋过海,三更半夜起来学艺。他的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了。所以,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都值得我们考虑。”

活动记录

    2005年9月中旬开始筹备,提出研究计划及分工;下旬开始上网搜集资料并整理;十月上旬进行内容添加等工作;待结题。

课题总结

   从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尤其是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增强了友谊,又得到了锻炼。我们很喜欢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