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寅恪与《寒柳堂集》

(2010-06-18 20:05:18)
标签:

杂谈

 

在《凤凰周刊》读连载的《黄永玉的柒柒捌捌》,有一段关于黄永玉如何为陈寅恪迁坟一事操心的往事,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1969年死于广州,黄永玉为其迁坟至庐山的事四方奔走游说,从2001年忙至2004年,竭心尽力。由此文知道陈寅恪是一个受黄永玉尊敬的学者。

其实,陈寅恪的想法是葬在杭州,因他一生仰慕的才女陈端生是杭州人,陈端生写了《再生缘》一书,陈寅恪写过《论再生缘》一文,据说杭州方面认为他不是名人,对归葬的事兴趣不大,改葬庐山。

 

最近同事XWH买了一套《陈寅恪集》,暂存铁架上,可以很方便地取读,于是,征得书主人的同意,读了其中的《寒柳堂集》,从书中发表的照片上获知陈寅恪是清代陈宝箴的孙子,陈三立之子,名门之后。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的官职,葬在杭州。

 

《陈寅恪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14月第一版,繁体字,竖排。同事买的这一套是20099月的第二版,同期第三次印刷。出版说明中简单地介绍了陈寅恪生的生卒年代、游学经历、讲学资历、以及编篡出版这一套集子的经过。全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

     陈寅恪关于隋唐制度、唐代政治的论稿,很值得一读,为什么会偏偏先读了他的《寒柳堂集》呢?因为《寒柳堂集》涵盖的内容很丰富,有论、校、跋、故事等多种文体。因系文言文、繁体字、竖排,读时比较费时间,一小段一小段地读下去,越读越容易,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他的文风和文笔,而且也越读越有趣。

 

读时还有一小小疑问,我读它尚且费时间,这般常人难懂的文言文体的书,买的人会相当少,第三次印刷的印数达三千册,加上前两次出版印刷的15000册,共讲18000册。文言文、繁体字、竖排的书图书馆收藏为主吧?那样算来,第三次印刷三千册不算多,大大小小图书馆三千家不在话下,不一定家家都收藏,还有一部分个人读者买的哩,诸如同事XWH爱收藏书的人。这也不能达到销量达18000册啊。对此书的发行方向、实际销量有些困惑。

 

下图一:《寒柳堂集》封面。

http://s10/middle/4e54234fx894cdcaf0969&690

下图二:陈寅恪幼时与祖父陈宝箴、家人的合影。

http://s9/middle/4e54234fx894d09dfb008&690

下图三:俞平伯为陈寅恪文集的题词,称“覃思妙想希从古贤,博识宏文嘉惠来学”。

http://s6/middle/4e54234fx894d0f2a6645&690

   

陈寅恪的《论再生缘校补记后序》中写道:“论再生缘一文及颓龄戏笔,疏误可笑。然传播中外,议论纷纭。因而发见新材料,有为前所未知者,自应补正。”

   《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陈寅恪考证旧唐书六七(据我理解,此“六七”应是第六十七页)李靖传云,参考新唐书贰壹伍上突厥传(据我看,此“贰壹伍”应是第二百一十五页), 太宗对侍臣说过“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论证隋末高祖起兵太原之时,考证史书“乃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得出“则知隋末中国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为其附庸,唐高祖起兵太原,亦为中国北方群雄之一,岂能于此独为例外?故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史谓“戎狄之盛,近代未有”。诚非虚语,请更引史传以证释之。”

正如陈寅恪所说,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一事,“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他还提到,仅仅过了十二三年,唐灭突厥,突厥向唐俯首称臣,可见唐高祖是迫于当时情势而不得已出此下策。此后“大耻雪成,奇功遂成,”何必讳饰乎?

这段历史,是首次读到,如果不是从陈寅恪的文章中读及,根本不会相信堂堂强盛的大唐会有称臣于突厥的事?

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值得当下治学者学习。

 

陈寅恪非常谦虚,他的《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记述他“吾家素寒贱,先祖始入邑庠,故寅恪非姚逃虚所谓读书种子者。”。

他因先世中医之学,经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贰壹(第21页) 陈府君墓碑铭考证,得出“中医之学乃吾家学,今转世不信之,世所称不肖之子孙,岂寅恪之谓耶?”的结论。

他的《戊戌政变与先祖先君之关系》,与最近中央电视台频道播出的《苍穹之昂》相结合来读,尤其引发兴趣。《苍穹之昂》与以往的清宫戏不同,刻画慈禧没有脸谱化,而是从内心深处去挖掘她的灵魂,她的处事之内在根缘。特别是慈禧对戊戌政变的处理,演绎得很不错。当然,这部戏拍得好,与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主要演员均有莫大的关系。

陈寅恪在《戊戌政变与先祖先君之关系》一文中,引用清史稿中大量的文段来原始展现陈宝箴的活动,尊重历史,尊重先人,此举也值得后人尊敬。

关于他的婚姻,他补文记录,年少时,能力有限,体弱多病,游学东西,“年至壮年,尚未婚娶。”父母催促无用。他受聘清华大学当教授,同事偶然提起,有一女教师,屋壁上挂一诗幅,落款“南注生”,陈寅恪一听,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公景崧之孙女也。”何谓如此肯定,只因他曾读唐公请缨日记,亲友中在马关中日条约割台湾时,在台辅佐过唐公独立事宜,其家世知之熟谂。他冒昧造访,不久“遂定偕老之约。”一九二八年旧历七月十七日结婚,生三女。真是前世姻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