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教学案例一等奖——简约而不简单

(2014-09-20 06:11:34)
标签:

沙市获奖作品

分类: 万家星火

简约而不简单

                       ——《乘法分配律》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验小学    杨 娜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得多。因此,不管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来说,乘法分配律历来都是计算教学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而实际教学中当我们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学生在练习中进行简算的效果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教师进行多次“补丁”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怎样才能把一个复杂的内容教得简单,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得厚重?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简约而不简单!

 

课堂写真

   〖片断一〗口算引入,引发猜想

   师:让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1×8=          63×4=      105×9=

   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以21×8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先用20×8=160, 1×8=8,然后用160+8=168

   师:你能说说这样算的道理吗?

   生: 21×8就表示21个8相加,就等于20个8加上1个8。

   师:谁能把这个口算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21×8=(20+1)×8=20×8+1×8=160+7=168【板书:(20+1)×8==20×8+1×8】

   师:谁来介绍一下63×4该如何进行快速口算?

   生:63×4=(60+3)×4=60×4+3×4=240+12=252 【板书:(60+3)×4=60×4+3×4】

   师:能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吗?

   生:因为63×4表示63个4相加,就等于60个4加上3个4。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105×9如何进行快速口算?

   生:105× 9=(100+5)×9=100×9+5×9【板书:(100+5)×9=100×9+5×9】

   师:这种方法你会了吗?

   生:会

   师:好,让我们运用这种口算方法再进行一组口算,……

   师:观察这些等式的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特征?

   这几道等式左边的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右边的算式先分别相乘再相加,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却不变,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从常规口算入手,学生依据已有的口算经验,并结合乘法意义,渗透乘法分配律。这样重新整合教材与学生认知经验,既简单又最接近学生新知的发展区。】

   【片断二】开拓思维,验证猜想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肯定,那现在老师写一道算式,你能很快写出一道与它得数相等的算式吗?

   板书:(15+10)×4

   生:15×4+10×4。(对应先前算式板书)

   师:结果究竟等不等?怎样检验?

   生1: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左右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左边100,右边也是100,所以相等。

   生2:左边算式表示25个4,右边算式是15个4加上10个4,也是25个4,正好相等。

   师:那具备这种规律的等式就这几个?

   生:不止。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口说无凭,咱们也不说无数个例子了,下面就请每位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例子吧。要求先写两道符合规律的算式,再验证两边是否相等,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式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例子写得完了吗?

   生:写不完!

   师:那么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出这一系列等式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生:用字母表示。

   师:那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来表示表示。

    ……(从而归纳并板书: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水到渠成。】

   【片断三】辩证思考,灵活运用

   怎样简便怎样算。

   ①9×37+9×63           50×20+50×4

   ②(25+8)×4           (12+8)×5

   ③101×45                16×17+16×15

   先同时出示第①②组,让学生进行计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像第①组这种形式的题目,有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有时候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计算比较简便。

   生2:补充生1的意见,当不同的因数相加起来是一个整十整百数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当乘法的计算能口算时就直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计算比较简便。

   生3:第②组的两个题目也是这种情况,有时候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反而简便,不一定要运用乘法分配律。

   生4:简单的说,就是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确定运算的顺序。

   师:(赞赏地)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题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再出示第③组。

   师:这两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呢?

   生1: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

众生向生1投向赞赏的目光,并鼓掌表扬。

   生2:16×17+16×15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

   生3:我觉得这题运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7+15的和比较简便,因为这样只算两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要算三步。

   师:乘法分配律是通过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方便,虽然16×17+16×15计算时没有出现整十整百数,但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比原来方便了。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其目的在于运用,如何合理运用是难点。而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念,深刻理解知识内涵,让学生不简单!】

 

【教学反思】

    简约不简单,“简约”要求教师教学高效,必须有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简约实用的教学内容、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和简洁高效的教学语言;“不简单”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要致力找准学生的起点、突破课堂的难点、抓住训练的重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此本案例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简约实用

   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和学生的有限精力,对于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学生的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数学课堂的“清洗”,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回归”。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材是从购物等生活问题中引入乘法分配律,看似贴近学生生活,但在现实教学中感觉并不顺畅。这是为什么?事实上乘法分配律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从口算中引入比从生活中引入更容易理解,因为学生更多的是在运算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而非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且早在二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及其口算时,学生就开始不自觉地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当时没有归纳提炼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而是从乘法意义的角度予以解释说明的。显然,教学片断一就选择口算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充分运用乘法意义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就再恰当不过了,可能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刻意的情境创设,直接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沟通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不仅很简约,而且很实用。

    二、教学方式简单易行

    模仿式学习,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易遗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思维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简单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素材,创设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素质获得明显提升。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在一步步的猜测与验证中,探索发现、总结提炼出乘法分配律;在实施题组对比研究、多层面的比较辨析中,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思维定势,形成辩证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一重要思想内涵。整个教学方式简单易行,没有刻意的情境创设,没有奢侈的教学手段,更没有作秀的“花拳绣腿”,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因朴素而优雅”。

   三、教学语言简洁高效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在教学片断三中,当给学生提供两组算式、学生试算后,教师就只有一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是最简洁的语言,但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很富有启发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因学生刚刚尝试计算过,有着很深的感受,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生1:像第①组这种形式的题目,有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有时候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计算比较简便。

   生2:补充生1的意见,当不同的因数相加起来是一个整十整百数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当乘法的计算能口算时就直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计算比较简便。

   生3:第②组的两个题目也是这种情况,有时候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反而简便,不一定要运用乘法分配律。

   生4:简单的说,就是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确定运算的顺序。”

   多朴实的学生语言,层层推进,展现出了学生的聪慧!显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激起了创造的火花,他们的发言闪现着思维的智慧,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充满生命的活力。

   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现的学习精神,强化教学重点,教师由衷的赞赏:“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题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教师简洁精炼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学生的不简单。

简约而不简单,这是一句流行的广告语,也是我们教育人苦苦追寻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