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剧鼻祖  老牌青衣  【自由调滚板】创始人——李玉花(1899/2/19——1970)

(2011-09-21 11:14:25)
标签:

艺术

杂谈

分类: 个人艺术资料

http://s15/middle/4e53feccg78bc353cd14c&690 老牌青衣  【自由调滚板】创始人——李玉花(1899/2/19——1970)" TITLE="淮剧鼻祖  老牌青衣  【自由调滚板】创始人——李玉花(1899/2/19——1970)" />   李玉花是我所崇拜的淮剧艺人之一。只可惜,现在的淮剧界对她没有太多的了解以及对李玉花【自由调滚板】的运用及传承无人过问。也有些淮剧唱腔书上会把何叫天的【自由调连环句】混淆起来,明明是【自由调滚板】却把它说成【自由调连环句】。也许是李玉花她去世的太早,没有证明自己【自由调滚板】的运用以及唱腔的要点,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何叫天的【自由调连环句】把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给埋没了。但是凡是早期淮剧女艺人,大多数都是学的李玉花的唱腔。既然李玉花没有机会给自己的【自由调滚板】做出介绍,那就由我代她向大家介绍【自由调滚板】的运用、唱腔要点以及与何叫天【自由调连环句】的区别,这是我唯一能为她做的。

    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它通称为【李玉花调】或者【李老姑调】,所以【李玉花调】分为两种:一个是【自由调滚板】,还有就是【老自由调】及区别和同点下面会总结。

    李玉花。原名潘二娘。人皆尊称“李老姑奶奶”。江苏省建湖县岗西潘庄人。淮剧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腔创始人。8岁师承徽班艺人彭友庆,又得到淮剧艺人李金如和陈关龙的指点。

    10岁登台演出,攻青衣。

    1921年随彭友庆、沈长发、陈福泰、时炳南、倪富康等来上海。在南市、杨浦、闸北等地演出,在民乐大戏院公演《李翠莲》、《秦香莲》等戏一炮打响。经常演出:《山伯访友》、《秦雪梅》、《赶脚》、《葛丁香》、《琵琶寿》等。

    幼年唱过“门叹词”她嗓音嘹亮,乡土特色浓郁,名声渐著,她以唱取胜,词曲别具一格。擅长【六字句】结构连环句,节奏稳健、变化多端,把各种抒情旋律溶入自身的声腔中,被誉为【李玉花调】。

    成年后冲破女伶禁演过的旧俗,与金牡丹、董桂英等都是淮剧第一代女演员。

    1931年在苏州吉庆园与陈为翰、王道赞、裴少华、袁彩凤、成君玉等同班演出。

    1936年她返回建湖,参与以韩家班组建的【京夹淮】形式,在盐城、阜宁等地演出。为当时苏北享有盛誉的女红角,并首创了淮剧【拉调滚板】。

    上世纪40年代后由于【自由调】兴起,李玉花吸收了【自由调】的长处和民间说唱艺术等,她对【滚板】唱腔进一步的改革,使它在上下句落音,伴奏等过门等都有了灵活的变化,这种唱腔称为【自由调滚板】,上海观众称为【李老姑调】。

    1945年参加同心公司。

    6个月后她应邀请来在高升大戏院公演《女审包断》、《秦香莲》、《李翠莲》、《骂灯记》、《扫雪打碗》等剧目。

    1946年参加上海市联义淮剧团。

    1947年为募捐救济苏北灾民,与丈夫在天蟾舞台义演《赵五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观看后称赞“乡土气浓,声情并茂”。

    1951年以《赵五娘》(下半段)中的赵五娘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2年以《李翠莲》(下半段)中的李翠莲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参加上海市精诚淮剧团。 

    1956年参加上海市春光淮剧团,长期与筱惠春等通力合作。

    1957以《书房会》一折老戏为上海市文化部主办的华东戏曲研究班作交流演出,特别是她演唱的那几大段诉说家乡之苦的【自由调滚板】,每段【滚板】结束后都能听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由于年老她甘愿当配角,为后辈精心传艺,为淮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著名淮剧演员韩筱芬、顾艳琴、马艳琴、颜筱琴、李凤霞、高艳秋、董月红、谢艳霞、蒯云霞、杨玉芳、施龙花、彭琴芳、马秀英、边素琴等以及筱文艳的唱腔艺术均都有李玉花的风格,他们在继承李玉花的【滚板】唱腔基础上都各自创新发挥,形成不同样式的【滚板】唱腔。

   下面我们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玉花在传统戏《赵五娘——书房会》一折唱腔特点及早期的唱词:

    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由调滚板】的历史背景产生:http://s16/middle/4e53feccgad6c8cc4eeef&690 老牌青衣  【自由调滚板】创始人——李玉花(1899/2/19——1970)" TITLE="淮剧鼻祖  老牌青衣  【自由调滚板】创始人——李玉花(1899/2/19——1970)" />
   淮剧原来是由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艺术演化而来的,传统的香火调、门弹词等说唱形式都曾经是淮剧萌芽时期的胚胎,到了【三可子】时期,淮剧虽然已经形成了戏曲艺术,但它的舞台形体表演艺术还远远不如唱腔丰富多彩,其可资承袭的传统艺术当然也少,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的淮剧舞台上,演员大多数还是以唱为主,以唱取胜,一个演员如果在演唱上不为观众所吸引,就很难在舞台上立足,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的唱腔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之所以能过为观众承认并得以流传,固然是由于这种叙述性的唱腔容量大,能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聆听到大段是故事情节,然而更主要的是还在于演唱者掌握丰富、多变的演唱技巧,使这种唱腔带有强烈的炫技性质,它能给观众增添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情趣。

    我们听过颜筱琴在《珍珠塔——前见姑》,一出场唱的就是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大家可以感受到其唱的节奏非常轻松、跳跃,大家可以很轻松听懂唱词,毫不费劲,再如陈德林在传统戏《团圆之后——认父》一场中由【小悲调】转为【滚板】,如:“娘在一旁早催睡,不时又把个灯油添。。。这样的长者可曾有,却原名父爱扣人弦”,其特点是由慢到快,同样节奏感很强,富有跳跃性。还有许多列子。

    接下来向大家区别一下【自由调连环句】和【自由调滚板】

 名称

  区别

共同点 

自由调滚板

采用叙述性强,一字一音的密集句式,接近朗诵的节奏和声调

节奏感很轻松、跳跃,句间换气时间短促,一段要唱几十句甚

至几百句,有时循环反复,可唱一、二个小时,同时也吸收了

【连环句】的长处。 

吸收【自由调】的长处;

民间说唱艺术。 

自由调连环句

将许多的唱词串连在一起,以较快的速度演唱的特点,加快叙

事的节奏,这种演唱方法带有连续性,且不能停,同时也吸收

了【滚板】的长处。

吸取【自由调】的长处;及

民间说唱艺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早期《书房会》唱词:

赵五娘来泪双降,尊一声我的新科叫状元郎              这段唱词很通俗,赵五娘在诉说家乡之苦时李玉花首

你在京邦贪富贵,问什么家乡不家乡                    先选用【老拉调】开头,第二、三段开始就用【滚

有了岳公和岳母,何必要问到我赵五娘                  唱板】了,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李玉花在剧中演

有了小姐牛桂香,何必要问到我赵五娘                  【滚板】的特点:

你不提起个家乡倒还罢,提起个假象实在悲伤            1、李玉花非常注重咬字的清楚

-------------------------------------------         由于早年淮剧在苏北农村流行时,其观众的文化水平

曾记得老爷你上京邦,陈留郡里遭干荒                  一般都不高,除了要求演员在编唱词时要相当的通俗

干荒一年未下雨,干荒二年着了忙                      之外,还要求演员的每字每句都要唱得清楚,李玉花

一连干荒三年整,黎民百姓实在干荒                    唱腔成功最大原因也就在于她充分领会了这一点,她

大户人家买骡马,二户人家买田庄                      的唱腔,观众都能毫不费劲地听得懂,尤其是在她演

三四户没得买,手搀娇儿上街坊                        卖唱快速的【滚板】时。并不因为速度快、词句排列

女子换上一斗米,男子换上一斗糠                      密集而马虎、含糊,相反,越是唱腔快速,节奏紧迫

男子没得女子贵,年成一转又做婆娘                    她越是注重吐字,掌握气口,做到气极不乱,腔紧字

十字街人吃犬,乱坟墓场里把人伤                      不糊。

姑娘断了娘家路,外孙子还把那舅舅伤                  2、注重唱腔情绪起伏的安排

针穿黄豆街上买,口喊买单来不买双                    在《书房相会》中赵五娘诉说家乡之苦共有四大段,

六部里头抓海表,一道文随往上祥                      其中有三大段是【滚板】,李玉花在早年连台本戏的

万岁爷晓得了,陈留郡里来放粮                       【滚板】唱腔可以唱上几十分钟甚至一、二个小时,

放了个大粮四十万,人个黎明百姓要度灾荒              这么长的唱段如果没有平均使力,以来演员无法持久

只听大炮叮叮咚咚响,慌是慌来忙是忙                  性,二来观众因无起伏对比而感到乏味,李玉花对每

人家领粮为儿女,你妻子领粮为爹娘                    段大段的唱腔却有情绪起伏对比的安排,在《书房相

人家有男男子去领,你妻子没男是女大娘                会》中,李玉花在第二段【滚板】开始部分速度较缓

赶到前仓放完了,赶到后仓放个光                      慢、从容,情绪较平稳、含蓄,唱词节奏较轻松、舒

一直跑到个公堂里,扯住个轿扛闹公堂                  展,中间向后段发展时速渐快,节奏渐紧,情绪逐步

老爷分明老作家 ,特地问到我地家乡                   推向高潮,这种安排不仅体现在整个大段唱腔的总体

提到我个丈夫蔡伯皆,三口子布施我留瓢粮              布局上,即在每一小段落的处理上也一般采用这种方

你妻啊得了吃合粮和米,笑天挂地转家乡                法,使得每一段的结尾处造成小高潮,而第二段其唱

一直跑到个三叉路,三叉路口歇歇脚                    时再将情绪平稳下来,继续向一个高潮推进,这样就

来了个强徒人一双,一把沙土迷住我的眼                在整个大段唱腔中造成起伏对比波浪式向前的线条,

抢走你的妻子六瓢粮,                                使唱腔造成持续运用的倾向性,达到引人入胜的效一

你问强徒名和姓个姓李一和姓张。                      果。

------------------------------------------------    3、运用炫技式手法、增加唱腔的戏剧效果。

想想五娘我没得办法想,(哦)去到个树林寻无常        李玉花在演唱中善于观察观众的心理,她牢牢地掌握

正在树林寻自尽,来了恩公本性张                      唱腔上能够出效果的各种因素,准确而不失火候地施

张伯父心肠好,他就分我两瓢粮                        展其艺术技巧老提高观众的欣赏的趣味性,她经常在

你妻的了粮和米,没精打神转家乡                      已经很快速、很密集的唱句之间上衬词、衬腔来渲染

好米煮把爹爹妈妈吃,你妻在厨房嘢砻糠                唱腔情绪,如:想想五娘没的办法想,(哦)去到个

公公把住个门缝望,婆娘把住个门缝张                  树林寻无常;有心后头来濠伤,(呐)前头人没的人赵五娘你吃好的,我家大伙弄起个略尝尝                领。。。

你妻子一把慌张了,把锅膛藏起了水和糠                这些使得快速的【滚板】句与句之间接的天衣无缝,

公婆推出门双门扇,两目不在个四下里张                更加紧凑,观众不得不为她如此高难度的演唱技巧,

公公翻出一碗水,婆娘翻出一碗糠                      而这种衬词又往往是在一个段落的结尾之前加入的,

只说我家赵氏吃好地,没她去厨房咽砻糠                这是又意识地为了推出结尾的高潮而安排,使得唱句

儿媳吃的我们吃的,大伙儿弄起个咽咽尝                显得更有煞劲。李玉花在【滚板】唱腔的行腔中间还

公爹爹嘢的光张嘴,婆娘嘢的嘴张                      比较注意发挥喷口作用,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字眼,

二公婆对我来讲,哪个下回再打你                      她往往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渲染,用以深化唱腔情绪或

恨他个陡起个勒食慌。。。。。。。                    加强戏剧性效果。

 

 李玉花一生演过的剧目有:

剧目名称

剧目类型 

饰演角色 

合作演员 

《赵五娘》

传统戏 

赵五娘 

孙东升、陈为翰、何益山、李凤霞、张筱亭、筱惠春等

《秦香莲》

传统戏

秦香莲

孙东升、陈为翰、何益山、何筱山等

《李翠莲》

传统戏

李翠莲

孙东升、蒯筱霞、王艳芳、谷筱燕、筱玉梅等

《孝灯记》

传统戏

王月英

裔筱玉、谷筱燕、马少朋等

《关公辞曹》

传统戏

曹月娥

皇嫂

陈为翰、何益山、马麟童等

《二堂放子》

传统戏

王桂英

陈为翰、何益山等

《蔡金莲》

传统戏

蔡金莲

孙东升等

《牙痕记》

(上下集)

传统戏

顾凤英

李氏

陈为翰、孙东升等

《山伯访友》

传统戏

祝英台

孙东升等 

《秦雪梅》

传统戏 

秦雪梅 

孙东升等

《扫雪打碗》 

传统戏 

周氏 

陈为翰等 

《吴汉三杀》

传统戏

王玉莲 

何益山、孙东升等 

《对舌》

传统戏

苏迪英

孙东升、陈为翰等

《双槐树》

传统戏

赵锦棠

孙东升、陈为翰等

《莲花庵》

传统戏

谷素珍

孙东升、马麟童等

《洪江记》

传统戏

殷凤英

孙东升、陈为翰等

《金水桥》

传统戏

银屏公主

长孙后

颜筱琴、孙东升、张筱亭、陈为翰等

《孟丽君》

传统戏

孟丽君

孟夫人

颜筱琴、张筱亭、何筱山、孙东升、郭玉霞等

《探寒窑》

传统戏

王宝钏

王夫人

 王艳秋、裴少华、筱玉霞

《琵琶寿》

传统戏

秦香莲

孙东升、陈为翰、何益山、何筱山等

《穆桂英挂帅》

传统戏

佘太君

筱惠春、徐少成、马少朋、徐佩华、杨春楼等

《荔枝换绛桃》

神话戏

舒氏

筱惠春、李桂芳、陈少芳、筱玉霞、高玉花、徐少成等

《荆钗记》

传统戏

王母

筱惠春、李桂芳、王艳芳、姚正奎、裴少华等

《玉堂春》

传统戏

玉堂春

孙东升、陈为翰等

《阴阳河》

传统戏

李桂莲

孙东升、陈为翰等

《大赶考》

传统戏

陆金莲

孙东升等 

《御碑亭》

传统戏

张氏 

孙东升等 

《三上轿》

 传统戏 

李十娘

孙东升、陈为翰等 

《关公辞曹》

传统戏

曹月娥

皇嫂

陈为翰、何益山、马麟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