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家班后继领衔旦角——“唱不死”的韩筱芬

(2010-02-25 13:28:11)
标签:

艺术

杂谈

分类: 个人艺术资料

http://s11/middle/4e53feccgb75ac309ebdd&690

     在淮剧史上韩家班是一个较长的重要的淮戏班,当时有句话叫作:“韩家班不好玩”,因为该班行当齐全、人才辈出,韩传儒(八岁红)文武小生,毛剑衡(八岁红的夫人)原唱京剧,武旦,毛剑秋(花旦),五岁红(韩刚)武生,人称“翻跟头大王”是淮剧界翻跟头最好的一个,韩德友(文武老生),韩德胜(花脸),韩筱友(文武小生、老生、须生)后来进了上海淮剧团也是主要小生之一,还有一位是今天要向大家重点介绍的是韩刚的夫人,韩家班后继领衔旦角,人称“唱不死”的——韩筱芬。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淮剧还没有剧本,演的都是连台本戏,演员都要根据剧情的发展自编自唱,再加上当时的淮剧演员知识面很浅,他们唱出来的吃很通俗,有些演员他们的唱词都是瞎唱的,一点都不雅观,但是韩筱芬的唱词很雅,观众很爱听词,这在当时没有人比的上她,她曾经和我说过:“我任务就是把唱词唱出来,送到观众耳朵里”,当然她也和说:“我这嗓子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用,我【淮调】不唱,唱不来,我不喜欢学习别人的东西,以前的戏该我唱就我唱,不是我唱的我就不唱。。。。。。早年与马麟童在沪西大舞台同班,与邓筱飞合演《秦香莲》,台下观众要听【淮调】,“我们要听【淮调】,我们要听【淮调】,他们叫他们,我唱我的,就是不唱。。。。。。哈哈哈哈哈”。

     韩筱芬,1923年生,江苏盐城人,6岁随父母移居苏州。

    父亲裴少华(1901——1996),人尊皆称“裴老爷”,原名裴俊玉,江苏盐城人,淮剧文武花旦、风骚花旦,后改演老生、小花脸,早年由于和妻子合不来,25岁到上海拉黄包车、纱厂工作,后经过淮剧艺人王春来介绍进武家班学艺,拜武旭东为师,改名武少华,常和谢长钰等在一起,后来与韩家结童亲,韩筱芬7岁进韩家做童媳,韩家的人对她很好。擅演:《关公辞曹》、《重台分别》、《九美图》、《小南访》、《吴汉三杀》等。1955年参加上海市春光淮剧团。养子裴月亭,小生,上海市烽火淮剧团。

    9岁随韩德胜学徽剧和淮剧,(原来有个艺名叫韩琴芳,后来彭琴芳进来成为韩筱芬的师妹http://s2/middle/4e53feccgb75ac7f6bc7c&690,这个韩琴芳的名字就给了彭琴芳,彭琴芳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她曾向韩筱芬学过三个戏:《山伯访友》、《吴汉三杀》、《女审包断》)。

    10岁正式登台演出,攻青衣,13岁与李玉花同班,期间偷学了李玉花的很多戏:《女审包断》、《秦香莲》、《李翠莲》等。

    14岁、15岁两年上过学。
    1942年(19岁)来上海,取艺名韩筱芬,以《女审包断》中的秦香莲一炮打响,在高升大戏院与陈为翰、叶素娟、筱云龙、徐莲英、裔红玉、武云凤、筱惠春
等同班演出,主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丁黄氏》、《阎娇》等。   

    在汇泉楼与王春来、颜玉卿、筱文艳、罗兰芬、谢洪生、谢兰芳等同班。

    1943年——1952年在上海、苏州、无锡分别与马麟童、马艳琴、张韵良、张云良、陈为翰、谢艳霞、董月红、陆琴芳、王九林、徐桂芳、杨占魁、何叫天、高艳秋、臧道纯、蒯云霞、朱明高、耿一飞、金牡丹、王亚仙、王凤仙、朱桂芬、朱奎童、顾汉章、李长楼、筱月亭、赵艳秋、杨秀英等人同班演出,挂头牌剧目有:《秦香莲》、《李翠莲》、《女审包断》、《瓦车篷》、《玉堂春》、《女斩子》、《金水桥》、《九件衣》、《御碑亭》、《大赶考》、《罗帕记》、《蔡金莲》、《重台分别》、《君妃恨》、《樊梨花》等。

    1948年1月参加大陆电台演唱会,演唱过:《九件衣》、《金水桥》选段等,上海所有的电台她都去过.

    624日为江淮旅沪同乡募捐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与何益山、武筱凤合演《桑园寄子》。

 http://s16/middle/4e53feccgb7065e6ad4f8&690    1949年11月参加上海市兄弟淮剧团。

     先后高粱桥、民乐大戏院等与张云良等合演《苏秦六国》、《太平天国》、《白毛女》,与王风台等合演《大义灭亲》。

    1950年以《九件衣》中的申娘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获演员二奖。

   1951年以《武松》中的潘金莲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获演员二等奖。

    1952年以《假途灭虢》中的杜氏一角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演员二等奖。   

    3月28日参加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改名裴筱芬,在工人剧场首演《女审包断》和《琵琶寿》当时唱腔风格还是李玉花的,同年由韩刚排戏,与筱文艳二演《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筱

  1952年《假途灭虢》剧照    文艳分别饰演白娘和祝英台上下角色)。

   1953年与徐桂芳合作首演《探寒窑》,特别她演唱委婉叙事的【六字垛】很有特色。那段唱词是:

闷坐寒窑身受苦,窑外有人喊宝钏,

莫不是老了年迈母,莫不是回来西凉回来平贵夫,

莫不是左邻右舍探望我,再莫是威虎贼又来戏宝钏。

--------------------------------------------------

老娘千万莫伤威,不必把儿挂心间,

大姐二姐有福分,做了夫人若等闲,

上了街前十万人,

--------------------------------------------------

老娘请上容儿禀,母女在寒窑叙苦情,

曾记得儿在彩楼把终身来定,

老爹爹大不该起下嫌贫爱富心,

前门赶走薛平贵,你的儿被赶出后门,

儿是披麻戴孝人,倘若爹爹身亡故,

女儿不去哭一声,不怪女儿不孝顺,

只怪他不把儿当人。 

   1954年以现代戏《不能走那条路》中的东山娘一角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获演员三等奖。

   1956年和1960年分别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淮大班”和“淮二班”教师,1958年后在青年队组,1964年后离开舞台,从事社交。http://s13/middle/4e53feccgb75acbc4cef9&690

   自从她进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她的艺术就大大下降,团领导把她青衣行当放在第三个:第一个是筱文艳,第二个是高艳秋、第三个是韩筱芬,所以她几乎没有演过几个大戏,只有一个《苦菜花》是大戏,当然她在团里没有地位,明显有人根本不想让她唱,这就要从1947年说起,她和一位淮剧名角同班演出合演《秦雪梅吊孝》,韩筱芬演艾玉,那为淮剧名角演秦雪梅,当演到第三本秦雪梅到商府吊孝,艾玉去责备秦雪梅,韩筱芬唱的是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唱了好几十分钟,最后把这位演秦雪梅的名角骂晕了,台下的观众都为韩筱芬鼓掌叫好,此时那位淮剧名角心里很不舒服,但是那女子属于那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人,她也没有说什么,当韩筱芬进上海市人民淮剧团之后,这位淮剧名角也在,此时韩筱芬不知道已经得罪她了,那位淮剧名角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把青衣行当的戏全包了,那位淮剧名角经常在别人面前说韩筱芬嗓子不好,团里的大戏几乎没有她的份,只能演演小的配角,1953年剧团首演的《秦香莲》,戏单上印着:秦香莲扮演者分为上中下由高艳秋、筱文艳、韩筱芬扮演,但是正式演出到了最后一场却没有她的戏,到了1956年她的丈夫韩刚与李神童、顾鲁竹又被错划为“右派”,她就没有戏了,不过这几十年来很多人都为她抱打不平。

   http://s14/middle/4e53feccga3604bb417a4&690 《探寒窑》大家都一直以为是马秀英的代表剧目,其实是韩筱芬的,在此之前,她从1953年和徐桂芳首演一直到1958年还在演,直到1959年马秀英要参加上海市戏曲会演的前一天,韩筱芬还专门演一遍给马秀英及编导看,后来《探寒窑》就成为马秀英的代表作了

   每个人有得必有失,虽然韩筱芬留下的淮剧音响资料很少,但是她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她的人缘特好,对她身边的人特别热情,过年过节马秀英、施燕萍、周芸芳、何双林、朱金霞、戴莲娣等包括我本人都会看她,韩筱芬早年的唱腔风格是走李玉花的路子,且有所创新,特别是她演唱委婉叙事的【六字垛】,但是可惜的是她音响资料太少我们无法欣赏到她当

年的风采,这是个最大的遗憾! 

     

      1953年《探寒窑》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