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体质究竟有多少种?
(2022-05-21 09:25:53)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收藏杂谈 |
中医理论的体质究竟有多少种?
导语:中医没有一个定论说人一共有多少种体质,具体怎么分,现在也只是根据临床的总结工作,细化到90多种。
中医体质类型将常见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等9个类型。体质类型不同,生活中饮食、作息、运动等不同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同。体质辨别涵盖许多方面,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常见九种体质自我辨识法!
平和质:是指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气虚质:是指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阳虚质:是指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阴虚质:是指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痰湿质:是指痰湿凝聚,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湿热质:是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血瘀质:是指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气郁质:是指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特禀质:是指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摘要;教你中医十种体质辩证有道,学会诊断自己做中医人!
1、阳虚:阳气不足,怕冷、舌淡、脉沉。
2、阴虚:阴津,发热、盗汗,舌红,脉细数。
3、气虚:气不足,乏力、劳则加重。
4、血虚:血不足,那里都白,舌淡脉细。
5、气滞:气机阻滞,胀痛、时轻时重,憋闷。
6、血瘀:血固定一处,刺痛、发热固定,包块,舌下脉络粗。
7、津亏:津液不足,干瘦、口干,脉细。
8、血寒:血虚寒,发冷疼痛,麻木,得暖稍减。
9、内湿:痰湿过多,大便不成形、舌苔厚。
10、心火: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烦燥,失眠。
以下详解中医体质辨证(含不同体质改善方法)
当下很多朋友都在关心体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怎样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当的养生保健方法呢?
一、什么是体质?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在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很少会把阴阳五行之气完全均匀地分配到每一个个体。于是就出现了:有人阴偏不足,有人阳偏有余,有人湿气较盛,有人肺气素亏。凡此种种,每个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身体特质,即是体质。在所有的体质类型中,阴阳平和的体质是最为理想的,但在人群中出现的机会非常少。大部分人,或此有余,或彼不足,体质中都存在着某种“偏”性。正是这种偏性,决定着我们的身体最容易罹患哪方面的病症。比如气虚体质者,比较容易出现腹泻、腹胀、咳嗽、喘等病症;阴虚体质者,容易出现失眠、焦虑、夜间盗汗等问题。而所谓的体质养生,本质上就是要尽量纠正这种偏性,使其朝着阴阳平衡的方向来改善。
二、如何改善体质?改善体质的基本原则就是纠正偏性,力求阴阳平衡。阳气不足则补益阳气,气滞湿盛则行气化湿。无疾根据既往经验,针对上述体质的朋友给出一些改善体质的建议,仅以参考!
1、气虚体质养生建议宜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气属阳,阳主动,动则养阳),但不主张剧烈运动(壮火食气)。忌冷饮及生硬食物,忌大量饮水(伤阳气),慎肥甘滋腻(不利脾运);宜偏清淡饮食,宜牛羊肉。宜山药、大枣。常备中药:党参、黄芪。(可以根据下一讲中药部分内容,选用10g参或芪,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常备中成药: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症状明显时,可根据中药配伍章节内容,选用健脾或益气,早饭前服用)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的小腿部分。(日常保健,可敲打、按揉以上三条经脉,详细位置及机制,请参照第十讲经络原理)
2、气血两虚体质养生建议随着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电脑前工作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办公室白领朋友的体质倾向于这种类型。其原因多在于思虑伤血,血少气耗。此类朋友需注意:适当增加运动,动作以自由舒展为宜,不以量取胜,避免劳累。避免过度用眼,不建议继续戴眼镜。忌冷饮及生硬食物;宜偏清淡饮食、甜食,宜牛羊肉、猪肉、鸡蛋。宜山药、大枣、桂圆。常备中药:党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可以根据下一讲中药部分内容选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常备中成药:人参归脾丸。(症状明显时,可考虑每晚睡前服1丸)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
3、阴虚体质养生建议宜静坐,每天至少20分钟。(静则养阴)忌熬夜,晚十一点以前必须睡觉。(法于天地,顺乎阴阳)忌辛辣食物(易耗伤阴血)。宜酸味、甜味食物。宜牛肉、猪肉、鸡蛋、奶、豆制品。宜山药、木耳、黑芝麻。常备中药:熟地黄、何首乌。(此二药味皆甜,可以各10g,炖肉、煮汤时加入)常备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症状明显时,可考虑每晚睡前服1丸)特效经络: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
4、阳虚体质养生建议宜适当增加运动量(动则养阳)。禁食冷饮,忌冷食,忌大量饮水(伤阳气),忌肥甘黏腻(不利脾运);宜牛羊肉。宜适度辛辣。常备中药:党参、黄芪、肉桂、干姜。(可以根据下一讲中药部分内容,选用上药,炖肉、煮汤时加入)常备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症状明显时,可根据中药配伍章节内容,选用上药,早饭前服用)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阴经的小腿部分。
5寒性体质养生建议宜增加运动量(动则养阳,阳长则阴消)。忌冷饮、冷食,忌大量饮水(伤阳气)。宜牛羊肉。宜辛辣。常备中药:干姜、肉桂。(可以根据下一讲中药部分内容,选用上药,开水冲泡代茶饮)常备中成药:同阳虚体质。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
6、热性体质养生建议宜大幅增加运动量(令热有去处),如每周3次高强度健身运动。慎辛辣、羊肉(助热)。宜猪肉、鸭肉、奶。宜水果。常备中药:黄连。(症状较明显时,可以此药开水冲泡代茶饮)常备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症状明显时,可考虑午饭后服1丸)特效经络:足阳明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
7、湿盛体质养生建议宜增加运动量(动则养阳,阳盛则阴消)。忌大量饮水(易伤阳气生湿),慎冷饮、冷食(易伤阳气)。宜牛羊肉。宜辛辣。宜薏米、杂粮。常备中药:薏苡仁、茯苓。(可以根据下一讲中药部分内容,选用上药,开水冲泡代茶饮)常备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湿热体质宜二妙丸,余项皆同)特效经络: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
8、气滞体质养生建议宜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扩大交际,避免独处。(疏肝为理气第一要义)忌肥甘滋腻(加重气滞)。宜食酸、辣。宜佛手。常备中药:柴胡、香附、白芍。(症状较明显时,可用三药各10g,开水冲泡代茶饮)常备中成药: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情绪不佳,随即服此,可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特效经络腧穴:足厥阴的太冲穴、手厥阴的内关穴。(各按揉3~5分钟)
9、瘀血体质养生建议宜增加运动量(动则气血流通而瘀血得化)。忌冷饮、冷食(伤阳气)。宜牛羊肉。常备中药:当归、丹参。(偏寒则用当归,偏热则用丹参,开水冲泡代茶饮)常备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艾附暖宫丸。(气滞血瘀则宜血府逐瘀,寒瘀交错则宜艾附暖宫,随症状轻重服,女性经期忌服)特效经络: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少阴经的小腿部分。(用法同气虚体质)当然,无疾此处所列各种体质,只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体质类型。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朋友,是兼具以上两种或三种体质,如气虚湿盛、寒瘀体质等,可以将上述建议参合来看,无疾不再一一列举了。
后一篇:打通任督二脉是长寿健康的关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