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扫帚苗

(2022-10-10 15:12:49)

扫 帚 苗

    那天下班骑车回家,突然看见街头有城郊农民在卖扫帚苗野菜,我顿时觉得很亲切,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涌上心头,便立刻停车卖了一包。晚上经老伴择去老梗黄叶,濯洗干净,开锅焯一下,切碎拌上盐醋香油,一盘扫帚苗菜就做好了。尝着那碧绿鲜嫩、清香可口的味道,让我浮想联翩。

扫帚苗一般生长在村边、屋旁、田野等处,它的嫩枝嫩叶吃起来清爽可口。除了凉拌外,母亲还常把它和面粉裹在一起,放到笼屉里蒸熟后吃。母亲一边做一边口里还念着儿歌:

扫帚苗,扫帚菜,有人吃,没人卖。

地边堰上都能长,穷家富家都喜爱。

富家做成扁食馅,穷家当饭也不赖。

就是说,扫帚菜到处都长,虽然它上不了桌面,但它的味道还是不错的,所以不管穷人富人家都吃。不过富人家是为了尝鲜解馋,用来做包子馅饺子馅什么的,而穷人家不过是为了充饥而已。

在我的记忆中,扫帚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即便是在瘠薄的圪梁、沙地和旱涝环境里,依然能茁壮成长,而且一长就是一大片。特别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场春雨过后,就会看到在农家院落、沟边路沿、田间地头,会突然冒出一片片密密麻麻的扫帚苗来,没几天就变得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背起篮子到野地采集。可爱的扫帚苗啊,因为有了它,在过去曾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村里一位姓李的老先生曾给我讲,他从一位信佛的人那里听过一个传说:当众生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吃着一种从地下自然涌上地面的类似奶油的食物,叫作“地味”。当“地味”被人们吃光后,地上又长出了一种状如薄饼的“地皮”。当“地皮”又被吃光后,又长出一种叫“地肤”的东西,这“地肤”就是扫帚苗,它色如天花,软若天衣,味甜如蜜。而当“地肤”也被吃光后,地上才长出了五谷杂粮。这个故事使我第一次知道扫帚苗也叫“地肤草”。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了扫帚苗不仅可以吃,而且它的历史十分悠久。然而扫帚苗至今也没有被人们吃光,这似乎应当归功于它那强大的生命力。

扫帚的嫩苗不像苦菜那么长久,每年能吃的日子是有限的。夏伏过后,扫帚苗就逐渐向上发展,枝杈也开始“膨胀”,一直长到一人多高,长成一颗颗椭圆形的球体,并开出不起眼的黄绿色小花,这时它的枝叶就不能吃了。

由于扫帚的基脉密实,梗硬且韧,扎起来用于扫地最为适用。当霜降来时,我的大爷就从地里把扫帚一根根拔起来运回家,沿着墙根排开,在阳光下曝晒。晒干后用镰刀把须根削掉,留下把子,再用榆树条扭成的“绳”从扫帚的腰部扎紧,然后放在木板下压实压扁。几天后,一把把扫帚就做成功了。大爷每年卖扫帚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只要附近村里有赶会唱戏的,大爷都会领着我去。大爷背着十几个扫帚弯着腰走在前面,我用小手扶着扫帚紧跟在他的身后。在集市上,大爷从不和买主讨价还价,人家给多少就是多少。大爷说,种田人弄个钱不容易,随他们吧。有时候,我也会跟着大爷进县城的机关、学校去卖。由于大爷的扫帚扎得紧,扫帚头大且分杈均匀,所以很受欢迎。每次卖完扫帚,大爷总会给我买几根芝麻糖或买碗羊汤,而这正是我的企盼。剩下的钱交给大娘,家里称盐打醋就有了着落。

后来我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地肤草,为藜科地肤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自欧洲亚洲,在我国的各省区均有分布,多生于荒野路边。战国时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草》中就有关于它的解释:“(音前),王(音会)。”据晋朝郭璞的注:“,王帚也……江东呼之曰落帚。”、王帚、落帚、地肤草,都是扫帚的意思,并且是扫帚之王。字去了草头就是彗,有彗星之意。彗星因拖有一个尾巴,其形似帚,又被人称为扫帚星。古人把会带来厄运的人称为扫帚星,但也有人认为扫帚星是一种福星,因为扫帚星具有扫除妖魔鬼怪、疾病灾祸和晦气的神力。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五地肤》中说,地肤,别名“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诸名。”民间还有铁扫帚、扫帚苗、扫帚菜、孔雀松、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等名称,这些足以说明扫帚在我国历史悠久和范围之广。

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赋中也常常提到扫帚。如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中有“径草疏王,岩枝落帝桑”,他将扫帚与神话传说中的桑树并提,可见其地位之高。唐代诗人元稹有“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之句。北宋诗人文同有“高风扫寥廓,一帚昏秽净”之句。今人描写扫帚苗的诗文更多,如文物专家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先生在《吃主儿》一书中写道:“老北京在院子里种野菜不多,但是偏要种扫帚苗,这是个例外……一种就是二三十棵,不为长长了做扫帚,就是趁它嫩的时候,掐尖儿吃鲜儿……所以每年种,长出来趁着嫩就掐尖儿,长到一定程度,杈子上没什么嫩尖的时候,就把它拔了请出去……”一位网名叫“万里行舟”的网友在《扫帚苗》一诗中吟道:

窈窕秀长几寸靓,掐来蒸吃味香烹。

风吹渐渐长高大,扫帚横挥垃圾惊。

我还注意到,扫帚结的籽儿有药用价值,其中药名就叫“地肤子”。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都有记载。书中说,地肤子可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补中益气,通便利尿等。据说此功能最早还是一位道士发现的。有一次,这位道士突然得了一种浑身瘙痒的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瘙痒难忍,便想烧水洗个澡。他用扫帚清洗了锅子,添了水点火就烧,却忘记把扫帚拿出来,直到水烧热后才发现。他顾不得许多,就用此水洗澡。谁知洗完后,明显感觉瘙痒减轻了。他认为与扫帚有关,以后连续几天专门用扫帚熬水洗澡,果然身上的瘙痒全部去除了。于是,他开始研究地肤的功效,地肤的药力作用得以留传。

我品尝着久违了的扫帚苗菜,不禁联想到,过去穷人是不得已才吃它,而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它却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了城里的市场,走上了酒店的餐桌,据说还有人用扫帚的种子做成一种美食,吃起来有鱼子酱的味道。在今天,把扫帚作为扫地的功能正在慢慢减退,不仅城市扫街逐步用上了机器,而且智能扫地机器人也进入了家庭。然而扫帚苗并没有“退伍”,除了它传统的中药功能外,其新价值被进一步得到开发。据介绍,扫帚苗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元素,服用后能被人体快速吸收,不仅可提高新陈代谢,活跃人体机能,还有明目养颜的保健作用;据一则新的科研资料介绍,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的地肤子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羊毛小孢子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令人感兴趣的是,近年来,种扫帚以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正被开发出来。当三两株扫帚苗长在地上时,看着不怎么起眼,但是当成千上万株扫帚苗齐聚一堂,连绵成片时,就会十分壮观。春天,一颗颗圆圆的扫帚苗错落有致地“蹲”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绿色绒球随时都会从山上滚下来。秋来,金风将这些“绒球”染上各种艳丽的颜色,简直像上帝打翻了调色盘,粉红、深红、浅黄,漫山遍野地涌入你的眼帘。特别是在秋意渐浓,枫叶未红之际,正是扫帚苗率先点燃了深秋的火焰,让人们在萧瑟之际感受到另一种热情的气息。此时你若置身其中,会感到这片艳丽的色彩化作层层海浪,在起伏,在翻滚,在涌动,它把你和你的朋友团团围住,使你们不知归路。去年秋天,我和诗友们就在太原的东山领略了这种享受,还收获了一篇篇咏叹红肤的诗歌。

朋友,今年深秋又到了,你是否有兴趣去体验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