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神俯拾即学问
(2022-09-08 12:56:37)留神俯拾即学问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方圆九万里,到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宝藏。稍一留神,即有所获。近日我在不经意间“留”了一下“神”,果然有所得益。
事情是这样的。我是太原广播电视台《太原综合广播》的老听众。每天早晨,我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广播。在6:30分转播中央台的新闻结束后,总会有一段对话作为《912新闻早高峰》导语。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导语中我都会听到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对话。男孩说:“我最喜欢这句话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孩接着说:“‘×少年×事,××为民(音)水,××黄河宴(音)’。我好喜欢颜元卿(音)的这句歌词。”可连续好几天,我都没有听清楚男孩子说的意思。再听后面的,都是关于鲁迅、习主席、毛主席关于励志的语录。
我很想知道女孩讲的那几句歌词的原文,于是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搜寻。在“颜元卿”或“颜真卿”的词条中,找不到“黄河宴”的内容;在“黄河宴”的词条中,又找不到颜元卿的名字。后来我突然想到原来在太原广播电台工作的老朋友李栓林先生,于是就请他帮忙查寻。栓林先生非常认真热情,他立即到电台找人调出录音带。开始是在早8点的“太原新闻”中找,没有找到;后来又在早7点的“912新闻早高峰”前找,终于找到了,并立即给我发了过来。我一看,竟然同我提供的线索大相径庭。女孩的原话是:“‘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我好喜欢《燕园情》中的这句歌词。”哪有什么“为民水”“黄河宴”“颜元卿”呢!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燕园情》、“未名水”“黄河月”又是怎么回事呢?好在这几个词没错,于是我就在百度中查找,这一找,居然与北京大学的校歌联系上了。
校歌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以及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大家熟知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就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如清华、复旦、南开等名校都有自己的校歌,而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大学却没有正式校歌。网上说,《燕园情》只是一首非正式的“代校歌”。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查询,才使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这是戊戌变法的诸多维新举措之一。当戊戌变法失败后,几乎所有的维新措施都被废除,而只有京师大学堂却被保留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1917年,北京大学迎来创建20周年。为了这次庆祝活动,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约请了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时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吴梅创作校歌。吴梅先生先是创作了一首纪念歌,后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校歌。歌词登载在《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上,原名为《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其歌词是: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1917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在法科大讲堂举行建校20周年纪念演说会。在会上,吴梅先生所创作的校歌得以演唱,这是北大校歌与广大学子的第一次见面。不过,由于这首歌过于晦涩难懂,开头几句即使拿着字典也未必能解释清楚。而且歌词拗口,与北京大学的形象不太匹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引领风气之先,是不可能将这样一首歌选为校歌的。果然,在四年后的1921年11月9日,北京大学召开评议会,其中对校歌的评议结果是:“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的歌不作为校歌。”同时,评议会还作出“本校暂不制校歌”的决定。自那以后,北京大学就没有再制定校歌。
在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内迁。几经辗转,最终迁到昆明,几校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为编制校歌校训,1938年10月6日,西南联大成立了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最终,由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罗庸和冯友兰先生创作的《满江红》被选为《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其歌词是: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校歌经过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张清常谱曲后,传唱一时。在西南联大成立期间,这首歌是它的校歌,自然也是北京大学的校歌。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各校迁回原址,北京大学就再没有了校歌。
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入燕园,由周保平作词、孟卫东作曲的《燕园情》诞生了。《燕园情》的歌词是: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我在太原广播电视台早7点的“912新闻早高峰”中所听到的,正是这首《燕园情》的最后三句歌词。其中的“未名水”,指北大校园内的“未名湖”;“黄河月”,即黄河中的明月,这里指中华民族的命运。其意为,身在燕园,眼前看到的是未名湖的湖水,而胸中关注的是国家的大事。作为北大学子,今天你看着那校园内的未名湖水,明天你就要走出校园,胸怀国家与天下,承担起国人的责任。这首歌词,先对五四先哲的夙求和西南联大的颠沛作了回顾,然后抒写今日学子的读书报国之志。有专家认为,此歌“主旋律大气、易学,十分适合传唱”,故当之无愧地成为学子们寄托情怀的佳作,成为学子心中一种普遍的北大记忆。正是由于《燕园情》在北大口口相传,一度被外界误以为是北大的校歌。它虽不是正式校歌,但不可否认它确是学子们传唱最广的歌曲,也是学校典礼盛会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因此,它就被称为北大的“代校歌”。
堂堂北大没有一首正式校歌,提起来总是件憾事。在1987年北大九十周年校庆的校歌征集中,曾传唱过一首应征的校歌,歌词为:
巍巍学府,浩浩北大。
红楼点燃真理的火炬,
燕园放射青春的光华。
未名湖畔会群英,晴波映高塔。
北大,北大,魂系中华!
巍巍学府,浩浩北大。
科学擎起理想的翅膀,
民主开出希望的鲜花。
一代天骄绘宏图,凌空飞骏马。
北大,北大,魂系中华!
但这首歌也没有被定为校歌。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北大是否应当有一首真正的校歌?应当说,从感情上上讲,所有北大学子是希望有的。有专家认为,校歌应当具有大气、优美、通俗和时代性的特点。可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符合这样的标准并非易事。然而旧的遗憾终为新的历史所覆盖,新世纪新时代所产生的新的精神必然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北大的历史还在延续,北大校歌的好作品仍然会书写出新的篇章,并将承载着代代北大人的情怀与期待,一直传递下去,这与其说是憾事,不如说是幸事。
我们发现,对于今天的北大学子而言,最深入人心的可能还是那首《燕园情》。在2018年5月4日举行的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最后演唱的就是“准校歌”《燕园情》。
再次感谢李栓林先生,使我有了上面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