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落槐花(1)
(2022-08-12 16:22:01)
盛夏的清晨,清风拂面,在平阳路及两边的人行道上,眼前浮现出一幅美景:平日用水泥砖或柏油铺成的洁净的便道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花----这是从绿化带的槐树上飘落下来的槐花。它们先是悄无声息地在枝头绽放,然后在轻风的吹拂下飘飘摇摇地落向大地,喷吐着大自然馈赠的芬芳,将夏日的街头打扮得分外妖娆。这美景,看着既舒服又养眼,闻着既沁心又陶醉,过往的行人似乎忘记了暑热,欣赏着这天上地下的槐花,一个个喜气洋洋,神清气爽,将伏天的焦躁情绪一扫而空。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为清凉太原增加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我平时并不怎么注意路边的绿化带,只记得四五月份槐花就盛开过,那花儿一串串地悬垂在枝头,一股股浓浓的香气令人兴奋。街头也有卖槐花的,人们买回家去做成“不烂子”或“槐花烙饼”以大快朵颐。可现在已是八月了,怎么又有槐花盛开呢?仔细一看,原来此槐非彼槐。五月开花的是洋槐,也叫刺槐,而伏天开花的是国槐。虽然它们都是豆科槐属乔木,但也只是“亲戚”而已,相互间的差别可不小呢。
我从有关资料上看到,之所以称国槐,是为了和“洋槐”相区别。国槐又叫中华槐、豆槐、白槐,原产于我国,有记载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周代,后来不少国家都有引种。而洋槐原产于北美,17世纪时传入欧洲。我国是在鸦片战争后由德国人引入的,至今还不到200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喜爱槐树,这是因为槐树与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劳作、防病治病等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精神寄托息息相关,所以种槐、用槐、赏槐、敬槐、护槐、爱槐、咏槐就凝结成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厚重的、广博的槐树文化。
槐树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及子孙美好前程的向往。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宫廷外长有三棵大槐树,朝中的最高官员在朝见天子时,都要早早地站在这三棵大槐树下等候,叫做“五更待漏”。当时最大的官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 由此,便以“三槐”指代“三公”,槐树便有了“大官”的象征。老百姓盖好房子,都愿意在院内的东、西、北三个方位栽上一棵槐树,寓意后代将来做官可以位列“三公”。实行科举制度后,古人常用“槐”来代指科举,把考试的那一年称为“槐秋”,把赶考称为“踏槐”,所以“槐”也代表着前程。
人们对于槐树的爱护、敬重,还因为槐树代表着长寿、发财、吉祥、平安、多子多福等好运。民间有“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说法。在古风水学中,槐树有驱邪化煞、招财旺运的功能。戏曲《天仙配》中,有老槐做媒和槐下送子的情节。这些都表现了槐树的生生不息和独特价值。特别是对它的长寿,老百姓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的俗语,庭院种植槐树,寄托着希望家人长寿的企盼。我确切地记得,我们村的大庙旧址前有两棵大槐树,每棵的树身十几个人都抱不住,村人称之为“唐槐”。树虽早已空心,但枝叶茂盛,浓荫蔽日。可惜在1956年夏天,一天天降暴雨,电闪雷鸣,一声霹雳,两棵古槐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被烧毁,许多老人面火而哭。我还记得村中街上也有一棵古槐,老人们说是隋槐,经常有人在树下烧香拜药。此树的树干早已腐朽,只剩厚厚的半圈老皮壳支撑着苍老的躯体,躯体的顶部像一头伸长脖子昂首望天的牛头,一直伸向街中,从“牛头”顶部竟生出许多嫩枝绿叶,顽强地显示着它的生命力。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狂风过后,人们发现这棵老槐横躺在当街上,躯体被摔得四分五裂,朽木中还发现了一些唐代的瓷碗片。在我市的今天,柳巷北口仍挺立着唐槐,迎泽西大街下元有明槐,东太堡街、狄村街还有不少成百上千年的古槐。作为太原标志的晋祠,更有着两棵树龄高达1400年以上的“隋槐”。
槐树还寄托着人们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元朝末年,由于水患和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农民起义,元政府残暴镇压,致使鲁豫冀百姓十亡七八。而当时的山西幸免战乱,人口较为稠密。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明政府在自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的半个多世纪中,从山西往外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8次大移民活动,涉及1230多个姓氏的百万民众被迁往全国18个省市。明政府还在晋南洪洞县贾村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因寺旁有棵大槐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的集聚之地。当百姓们离去时,一步三回头,最后留在脑海的就是那棵大槐树,“大槐树”就成了故乡的地标。由于“槐”与“怀”同音,移民便以“槐”代“怀”,折槐枝带往远方的安家之地插下,精心培育成大树,以此来怀念乡土,庇护后裔。民间至今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多少年后,许多漂泊在外的炎黄子孙,为寻根问祖,不远千里到洪洞来找这棵大槐树。特别是清朝以后,海外游子大量增多,寻槐祭祖更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令人可惜的是,昔日的广济寺与大槐树早已不见了踪影。那年我去洪洞,发现后人不仅在原大槐树址处立了一块大碑,上刻“古大槐树处”,还用指示牌告诉游客哪棵槐是第二代,哪棵是第三代、第四代。更有意思的是竟在景区塑了一棵古“大槐树”的造型,以此来满足游子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