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鸣沙山—月牙泉记

(2022-07-19 15:29:22)

鸣沙山月牙泉记

鸣沙山—月牙泉记

近日从媒体得知,甘肃省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景区和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智能数字化水资源监测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了科学保护治理措施的力度,使得月牙泉变得更加“丰腴清丽”。月牙泉水域面积由201212亩扩大至目前的24亩,水位最大深度保持在2.2米,月牙泉周边生态环境趋于优良。这条消息令我兴奋不已,不由地想起2010年的鸣沙山--月牙泉之行。

20109月,我和儿子赴新疆探亲。当火车行至柳园时,却由于柳园段进疆的铁路被洪水冲毁,我们被迫滞留下来。经打听,修复至少需要三五日。在等待修复时,百无聊赖,突然萌生了去敦煌参观的念头,反正也不太远。于是我们从柳园乘汽车出发去了敦煌。在参观完石窟之后,一看时间还早,便立即租自行车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

鸣沙山位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甘肃省敦煌市城南,它与宁夏的沙坡头、内蒙古的响沙湾以及新疆的巴里坤镇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鸣沙山。之所以称“鸣沙山”,是因为其沙会“鸣”,特别是当人们顺沙坡滑落时,会听到一种很大的声音。对这种声音,人们说法不一,有的说像音乐,有说像雷声,有的说只听到刺耳的磨擦声。而对敦煌的这座鸣沙山,则更被传得尤其美丽而神秘。其景点被称为“沙岭晴鸣”,早在汉代就被誉为敦煌的八景之一。据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曾有一位将军率大军西征时在此宿营,夜间突然遭到敌军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并堆起一座沙山。据说,埋于沙中的两军人马仍然厮杀不止,嘶杀声从沙里传到沙外,于是就有了这座鸣沙山。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沙为什么会发声,科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风力吹动沙粒所至,有的说是因沙粒本身的振动而发声,有的说是沙粒相互碰撞同步形成的表面波动。影响较大的解释则是,沙山由表层沙粒和下层沙粒组成,当表层沙粒在人为或风吹移动时,与下层固定的沙粒层之间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弹性波所引起的特殊声音。当然,科研还在继续,争议也还在继续,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来此旅游的兴趣。相反,争议越大,游客会越多。

到了景区,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黄沙,沙坡上有许多黑点在涌动,那正是登山的游人。沙山看着漂亮,要登上山顶并没有那么容易。那绵绵细沙,一迈步就会陷入其中,不等拔出左脚,右脚又陷了进去,进一步,退半步,最后只好脱了鞋,手脚并用地往上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爬上山顶。俯瞰周边,大漠风光尽收眼底:沙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蟒蛇,有的像鱼鳞,有的像馒头,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到一眼望不到边的远处,沙丘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烂。在山下的不远处,竟看到有一块绿洲,更奇特的是洲中还有一池湖水和沙山交相辉映,我当时以为那是“海市蜃楼”呢。在沙漠里,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我深深地为大自然的神奇所感动。我俩顾不得休息,急于想享受一下沙鸣的体验,于是跟着游人从山顶滑向山麓。而伴随着滑动传进我耳膜的,不像嘶杀声,不像雷声,更不像音乐,而完全是一种单调的轰鸣噪音。

在山下的长椅上休息时,我回头仰望沙山,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只见清风吹向沙坡,把人们从山顶蹬下来的沙子又吹向山头,沙向上扬,扬上山头的沙子像人的头发在飘舞。我身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那叫“沙山戴帽”,人们每天往下蹬沙,风每天往上吹沙,千百年来,沙永远也不会把山下的水池淹没。白发老人还说,如同水火不可相容,水和沙似乎也无法共存。但这样的“意外”却真实存在于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并且延续了数千年。

说到月牙泉,我突然想起在山顶看到的那片绿洲和湖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铃声,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波光粼粼,亭台楼阁、飞檐斗拱,同湖水相映成趣,那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白发老人告诉我,那就是月牙泉。月牙泉!这是我很早就从书上读到过的神秘之地,它从汉朝就存在了。书上说,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因“形逼肖月牙”,故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没。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天下奇观。没想到她就在眼前。

我俩忘记了疲劳,大踏步地向她奔去。只见那弯弯的月牙泉状如一轮新月,含着一汪碧清的绿水,静静地沉睡在沙漠之中。泉水边,围绕着一圈圈的水草和芦苇,那水草大概就是“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吧,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给泉湖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岸上建有许多亭台楼阁,岸边的芦苇茂密成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蓬勃之气溢于水边。在月牙泉的后面,就是耸立着的巨大沙山。雄伟的鸣沙山像卫士一样,守护在月牙泉四周。这沙山、泉水、芦苇、楼阁,在西下夕阳的映射下,凸显出一种柔和的美,显得很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奇观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不远万里来到敦煌,一睹芳容。

就在我们忘情地欣赏月牙泉时,又碰上了那位白发老人。我向他请教这“月牙泉”的来历,老人理了理白发,讲了一段美丽的故事,而这故事同前面关于鸣沙山的传说似乎还有点联系。他说,埋葬两军将士的风沙,实际上是神沙魔王搞的鬼。当他把这里变成沙丘后,可苦了当地的老百姓。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美丽善良的嫦娥路过这里,听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心如刀搅,伤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泪珠。泪珠落地后化为清泉,从而解除了人们干渴的灾难。为了感恩戴德,人们修了一座庙宇供奉嫦娥。谁知,这惹恼了神沙魔王,他认为是嫦娥庙夺了他的香火,便故伎重演,抓了一把黄沙一扬,就把清泉埋掉了。嫦娥得知后便在九月初五晚上,采月亮之精,化作一弯新月放在沙山中间,这便是那一泓清冽莹澈的月牙泉。神沙魔王不服气,又使出妖法扬沙以填埋月牙泉,嫦娥只轻轻地将衣袖一拂,大风顿生,把填泉的流沙又吹上山顶,气得神沙魔王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而月牙泉则与沙山共存。

正当我沉浸在这美丽的传说中遐想时,白发老人又说,月牙湖再美,也经不起人们的折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也在学大寨,周边修了水库、梯田,破坏了月牙泉的水源,使得湖水逐年枯竭。现在,专家们正在设法补救。这时我才看见,水面离湖岸很高,从水面到岸边,有着一层层水留下的渍印,这完全可以证明湖水正在逐渐变浅,湖面在逐渐缩小。如果按最上一层渍印推算,当年的湖面比现在要展阔得多,湖水也要深得多。

我们向老人道谢并告别,老人的话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使我在兴奋之余又有一丝忧虑。晚上回到敦煌旅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遂吟成一首《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下月牙泉,滚滚黄龙丽颜。

沙砾难埋岸上柳,泥尘不染水中天。

驼铃远奏西疆曲,苇韵轻萦晚雾岚。

只盼湖波常荡漾,游人永做月中仙!

我期盼着专家们能尽快想出好办法,把这千年名泉永远保留下去,让这颗沙海明珠永远靓丽。

这次在报道中看到,本世纪初期,为了保护景区不被沙淹,当地组织力量大力植树造林。但工作人员发现,尽管绿树在增加,但北沙山仍在南移,南沙山仍在北移,其后果是月牙泉越来越小,严重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后经全国防沙治沙团队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是景区三组风向的风沙运动失衡导致月牙泉缩小。原来,这里的东北风、西北风和偏南风交互发力,三者的风力相当,实现了输沙的动态平衡,这是鸣沙山和月牙泉长期和谐共存的主要原因。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月牙泉周边种植的树木逐渐高大成林,以及上风向新的建筑物增高增加等,阻挡了景区内的东北风,减弱了风速,破坏了原有三组风向的输沙动态平衡,抑制了风沙自然流场,进而造成沙山变形移动,威胁到了沙山下的月牙泉。他们认为,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沙泉共存的保护前提不是防风,而是要保持自然条件下风的动态平衡。为此,他们采取了打开风的通道,还原风沙自然流场的办法,间伐掉鸣沙山东北风和西北风通风道内阻挡风向的高大乔木,移除了景区内外部分挡风建筑,同时严令禁止在月牙泉周边区域开采地下水,从而恢复了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和谐共存状态,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惊叹大自然的魔力和鬼斧神工的魅力,更惊叹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无限能力。人类正是在逐步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行事,才使得风与风取得动态平衡,沙与泉和谐“共情”,从而使这张千年的“中国名片”以她更加靓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十首
后一篇:诗十五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