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华山玉华山
标签:
旅游 |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乡有两个剧团,一个叫“漳河剧团”,一个叫“华山剧团”。漳河剧团是以发源于家乡的漳河命名的,可华山在陕西,离我们家乡有一千多里路,怎么能以它的名字命名呢?后来上了高小才知道,此华山非彼华山,华山是我们沁县的一个地表,是上党地区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只可惜直到我高中毕业离开家乡,都没有机会去“亲近”她一下。直到2015年7月,我们高中老同学回母校聚会,我才第一次走进她的怀抱。
那天早饭后,我们集体乘车北行,约行30多里方进入景区。远远望去,只见峰峦苍翠,气势磅礴,虽山势平缓,但其主峰矗立陡峭。导游说,在中国,叫华山的共有四座,分别是陕西渭南华山、山东济南华山、江苏苏州华山和我们沁县的华山。沁县华山的规模、名气虽不能与西岳华山相比,但小有小的特点和优势,有她存在的价值。沁县的华山属太行山支脉,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主峰海拔达1300多米。因该山一峰耸秀,群峰拱围,远望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因山上遍布奇花异草,故名为“花山”,后易名为“华山”。因位于西岳华山以东,又称东华山。沁县古称铜鞮,“华峰叠翠”被誉为“铜鞮八景”之首。近年来为发展旅游事业,又更名为“玉华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杨家将》,许多外景就取于玉华山。
下车后,全体同学在山麓的“玉华山森林公园”牌匾前合影留念。有的同学行走不便,就在附近游览,我和赵玉林等几个同学随着导游,顺着山间小路登上山石梯道。环顾四周,只见怪石嶙峋,直如刀削。一座奇峰似天外飞来,巍然耸立。清代沁州著名诗人王省山有一首《咏华山》的诗云:
奇峰忽飞来,巍然耸天地。一朵清芙蓉,缥缈浮云髻。
攀萝凌绝顶,空翠湿衣袂。贪看山色好,行人缓征辔。
诗人的描写并不过分,因为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看到了被称为犀牛望月、雄师守门、威虎巡山等历经风雨侵蚀的奇峰怪石,看到了满山苍翠的松柏和烂漫的山花,华山显然是一座神工鬼斧、靓丽夺目的天然奇观。
华山的第一个景点是神泉,只见一股清泉从山石后汩汩涌出,沿山势而下,在山脚形成一汪池水,清澈见底,池边两株千年古柏翠绿长青、遮天蔽日。神泉旁有几株灌木,经泉水长年滋润,长得青枝绿叶,同周边植物形成显明对比。导游说,这是茶树,每年清明前后,这里的茶花盛开,香气袭人。北方是不产茶的,但整个上党地区只有这里独有,这也是华山的一绝。她还介绍说,此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补充人体所缺微量元素。唐朝时曾在神泉上建有一座圣母庙,也称奶奶庙,荒废已久,近日刚刚修复。走进大殿,只见慈眉善目的“奶奶”端坐在神台上,在香烟缭绕中俯视着众生。塑像旁边,挂着、摆着许多善男信女送的锦旗、横幅、彩带什么的,上写着“有求必应”“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等词语,看来这个“奶奶”是负责生育的。据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奶奶”的庙会日,已历经千年。来此上香、求子、求平安的百姓们必饮泉水一杯,以求长命百岁、福寿延年。我们用矿泉水瓶接了一点来饮,顿觉甘甜可口、心清气爽。我问导游庙里供奉的“奶奶”是谁,她说,有人说是王母娘娘,有人说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天后娘娘或女娲娘娘。旁边的一位老者满有城府地说:都不对,应该是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夫人,其祖庭在东岳泰山,被尊为泰山奶奶。另一位老者则说,碧霞元君不是东岳大帝的夫人,而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她的庙在泰山极顶的南边。二人争执不休,一位正在上香的老太太不高兴了,她朝我们撇撇嘴说,尽说些惹神仙不高兴的话,不管是谁,都是仙家,能让我家媳妇生儿子就行。我一看气氛不对,赶快和同学们离开了。
我们沿着山路继续往上攀,又走了200多米,只见四周悬崖峭壁,十分壮观。盘旋而上,通过“一洞天”山门,就是真武庙。此庙坐北向南,广深各三间,系木石结构,似有明代建筑风格。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在中国道教中,真武大帝是镇守北方天界的神,民间尊称为玄天上帝。他能荡魔灭邪、摄伏妖精,但我见周边披挂的横幅上有的写有“泽沛苍生”“普降甘霖”等字样。显然,有人把的真武大帝当成耕云播雨的龙王来祭拜了。
走到这里,我们就累得走不动了,周围也只剩下三五个同学了,我们便坐在开满山花的草地上休息。极目远眺,太岳山苍苍茫茫,绵延千里,208国道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漳源水库、“北海”尽收眼底,山下的梯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劳作。抬头仰望,只见主峰直插云际,峰顶林木中的古刹忽隐忽现,两棵古柏傲然挺立,华山,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导游说,华山的许多庙宇初建于盛汉,历经唐、宋、明、清,虽经多次修复,但历经岁月洗礼,建筑损毁严重,有的已经完全找不见踪影了。她指着前面的一处建筑遗址说,那里原来是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抗战时期是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地点,后被日军拆毁。我看见有旗伞类的纸扎品在闪烁,导游说那是老百姓在此求药治病留下的。再往上,就是华山峰顶。她说,峰顶建有华山庙,也叫老君庙,供奉着太上老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华山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建筑。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思想家,他主张无为之说,著有《道德经》。东汉之后,老子被道家神化,被尊为“太上道德天尊”。在《封神演义》中,老子更被塑造为千神之首、万灵之源,他的拂尘一甩,便可扭转乾坤,平衡天地。在民间,那些打铁的、挖煤的、烧陶瓷的甚至磨刀剪的等工匠和行业,都拜太上老君为祖师爷。听着导游的介绍,我想,华山之所以把老君庙建在峰顶,可能是因为当时道教风靡全国,特别是在北方相当盛行,所以主峰就由太上老君坐定了吧。
当导游得知我的故乡是段柳村时,特指着西边的一座石洞说,那里住着你的老乡。他见我不解,就解释说:那洞叫王仙洞,王仙本名王威,是明代嘉靖年间你们段柳村人。他出生贫苦,天生怪异,一生不曾读书,不曾娶妻,虽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却像济公一样有助人之德,爱做善事。每逢乡里有修桥筑路之事,就四处宣传,为其募集资金,众人称他为“王善友”。因花山的寺庙需防盗防火,老百姓便请他看庙。他孤身一人,晨夕焚诵。据传,他一年中只吃三个月的粮食,其它九个月则吃麦麸、糠和草度日。明嘉靖三十三年八月,他突然向众人宣布自己的死亡日期,众人惊异之余,到时上山来看,只见他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腿股上,随着一股白气升起就坐化了。老百姓为感其恩,就用黄泥将他的遗体涂抹严实,裹塑成像,供奉于洞内。五十年后,沁州知州俞汝为听得此事,遂登山叩拜,只见泥身内的尸骨俱失,泥身如蚕壳一般,轻轻一扣,竟发出金玉之声。为彰显其德,俞知州命社首补饰泥身,勒石树碑,并亲自为其写传赋诗。诗中说:“悟到无生凌化境,洞中遗蜕总销沉。”大意是人对生死领悟到极其高超的境界,那石洞中的遗骸就自然消失了。老百姓也尊他为神,他虽然不识字,但有的百姓为子女升学考试顺达,专程来祭拜以求好运。
在下山的路上,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老百姓为什么连神仙的身份、职能都弄不清楚就来拜祭呢?我想,这应同他们的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关。在漫长们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灾难面前,老百姓无能为力,怕的就是生病、贫困、水旱灾害、社会动乱、家庭后继无人等,只能把命运寄托于神灵,求得神灵保佑。中国的神灵是有“分工”和“专业”的,但许多人弄不清楚他们的职能和专业(其实有的根本就是糊涂账),在想象中,只要和自已的要求有点联系就来拜祭。如女娲、王母、观音、泰山奶奶等都是“女性”,就来求子求孙;太上老君管八卦炉,于是和炉火有关如打铁、烧陶瓷、开煤窑甚至磨刀剪的匠人就来祭拜;玉皇大帝掌管天地,人们就来乞雨……王威虽然是文盲,但他仗义助人,就求他帮助子女考试高中等。甚至有的神仙的职能同他们的要求毫不相干,那也是“进庙就烧香,见神即下拜”。这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屈辱和无奈。今天,我们的社会进步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力改善,科学知识得到普及,但顽固的习惯势力并不是短时间可消除的,有少数人还在求神拜佛并不奇怪。
我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百业兴旺,国富民强。为发展旅游业,政府拨款为玉华山修建了高标准的环形旅游公路,修复和正在修复着几座祠庙,一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神殿陆续竣工,佛像纷纷开光。林业部门组织绿化队伍把玉华山打扮得更“花”更靓,游人络绎不绝,玉华山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沁县的玉华山定会成为上党地区乃致山西省的旅游胜地。
神灵若真有灵,也应感谢今天的太平盛世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