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探源

标签:
旅游 |
漳河探源
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常唱一首歌,歌中有“太行山高来漳河水长,李顺达美名天下扬”的句子。大人们说,我们村边那条从北向南流的河就是漳河,它一直流到天津卫,它的源头就在离县城不远的漳源镇漳河村。可我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到漳河源头看一下。大学毕业到太原工作后,有一次单位组织到“海子边”活动,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时,只见这座建于建国初的塔上有徐向前元帅的题词:“浩壮高恒吕 泽惠过汾漳”。其意思是说,革命先烈的功劳浩大高过了恒山吕梁山,给人民带来的福泽恩惠超过了汾河和漳河。漳河名字的出现,又一次增加了我探访漳河源头的强烈愿望。
2015年7月,是我们沁县中学高中老同学毕业50周年的日子。在老班长王守全及常守奎等同学的建议下,决定举办一次老同学聚会。一提到高中毕业,同学们自然想到沁中母校,想到茹苦含辛培养教育我们整整三年的老师们,想到日夜陪伴我们的那条漳河水。于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议把聚会地点定在母校,定在奔流不息的漳河边。
7月26日,在举行完所有的议程后,同学们邀请当年的老师们一起去游览漳河源头,其中有80多岁的沈文龙老师。我们乘车顺208国道往北走了不到20里,往西拐进乡村大路,在一片玉米地旁下了车,然后沿着整修一新的河道徒步溯源。沿途只见玉米吐红缨,高梁谷子秀穗,南瓜花、金针花盛开,岸边的河葱郁郁葱葱,青蛙、蝈蝈此伏彼起地呜唱,几个娃娃光着身子在河边嬉戏,周边的景色美不胜收,到处预示着丰收的美景,呈现着一派祥和的景象。进入景区,只见天高云白,西部耸立着起伏的山峦,山上披着茂密的植被,不远处的高台上排列着一些古建筑,导游说那就是漳河神庙。这天正逢漳河神庙会,景区周边有许多农民在摆地摊叫卖农家特产,不时有锣鼓声传来。
我们忙不迭地扑向景点,首先看到高台下竖着的两块介绍牌。关于漳河的介绍中说: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横行无忌,迁徙无常而不可制约。西汉末年以前属黄河水系,后因河道变徙,纳入到海河水系。漳河上游有两条河,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之所以称浊漳河,是因其所流经地域多为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沙多、水色浑浊而得名。清漳河上游又分东、西两源,分别发源于昔阳县漳槽村和和顺县的八赋岭。浊漳河上游则分北、西、南三源,其北源在榆社县的柳树沟,南源在长子县的发鸠山。沁县的漳源是浊漳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源镇的漳河村。西源和南源在襄垣县甘村汇合,在小蛟村又和北源汇合,转向东南,经黎城、潞城、平顺等县进入河南省林州,再向北,流入河北省涉县的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此后统称为漳河。此漳河在河北馆陶附近汇入卫河,而后进入海河水系,最后至天津注入海河。浊漳河流经长治12个县、市、区,流域面积99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1.9%,被誉为上党的母亲河。漳河从发源到天津,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是海河水系中最长的河流,故有海河正源之称,沁县的漳源则有“千里海河第一源”之称。这时我才明白,名闻天下的“红旗渠”,正是建在这条漳河进入河南林州的那一段河道上的。河“长412公里”“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数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关于漳河神庙的介绍中说,漳河源头自古是上党的著名胜迹,漳河神庙始建于唐,历五代宋金,直至明清,历1500多年,数十次重建重修。庙中供奉的河神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唐玄宗封他为通玄先生,某代皇家又敕封他为殊应王。相传张果老倒骑毛驴周游天下,走到沁县漳河源头,觅得一长生不老草,于是便在此驻足停留,涵体澄性,利物泽人,后人便在此尊神立庙。每年农历三月、七月十三日,民间在此举行祭祀活动;朝廷则在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戊日进行祀典。据介绍,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中,香客们不只来自上党各县,还有不少人是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甚至天津卫的。
介绍牌旁建有30层台阶,台阶旁长有一棵古树,树冠像伞盖一样罩护着台阶。我们拾阶而上,一座新修复的漳河神庙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庙依势而建,面南背北,前泉后山。主体建筑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东西配廊各三间。中院建殊应王大殿三间,四根红色楹柱鲜艳夺目,门上挂的牌匾刻有“漳水源头”四个大字,据说是康熙年间任内阁大学士的吴琠(沁县人)亲笔所书。廓前立有五通古碑,其中一通刻有“大元国平阳路沁州铜鞮县王可OOͮ重修通玄先生庙记”字样。正殿中塑有张果老神像,只见他面如三秋古月,胸前飘洒五缕白髯,手抱道筒,慈眉善目,飘逸如仙,一身仙风道骨之气。
庙下建一水池,镂石雕栏,南北池壁上各安有两尊龙头,其中北面的龙头张着嘴,一股清泉从口内喷出,落入池中,溅起一片雪白的水花。从龙头的刻纹来看,年代已经很久了。导游说,神泉就在神庙的下面,泉水就是通过这个龙头喷涌出来,流遍上党,经豫通冀而达天津的。有同学接水而饮,清冽甘甜,凉彻心脾。泉南地上建有一座三孔石桥,桥两旁各有一池沼,沼内水草碧绿,红鱼游动。导游说,池沼的水旱不枯,涝不溢,冬不冻,泉水还能明目通络,经常有人来此拜药。看着哪喷涌不息的泉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千万年来,不正是这条漳河的乳汁,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大地,滋养着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生灵吗?
就在我们观看龙头吐水时,身边有两个老农民同我们拉呱起来。当他得知我们是沁县中学的老毕业生时,急忙打听沈文龙老师的近况。他们说,他们就是附近漳源镇人,恢复高考时,他们的子女正在漳源中学读书。当时学校秩序混乱,学生成绩较差,于是从沁县中学请来了沈文龙等老师给学生们补课。他们说:“沈文龙老师是教数学的‘好把式’,几个月时间,学生的成绩就提高了一大截。后来孩子们能考上中专大专,全凭人家呢!这个恩情我们和孩子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听了心里很震撼,很为老人感恩之心所感动。赵玉林同学告诉他们说,正好沈老师也来了,问他们想不想见见,老人说,那敢情好啊,怎不想见呢?史殿武同学急忙把沈文龙老师请过来,两位老人一见,十分激动,一边说着感谢话,一边就要下跪。沈老师急忙把他们扶住,拉着他们的手说:不敢当,不敢当,请不要感谢我,我只是做了一个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我也没什么本事,主要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果,我还要谢谢你们还记得我呢!
看着朴实的老农对沈老师的感恩之举,我突然想到,千百年来,那些不远千里万里从河南、河北、山东和天津来此祭祀漳源之神的香客,他们不也是对母亲河的一种感恩吗?做人当饮水思源,当学生的对老师要感恩思报,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时近中午,我们挥手告别了难以忘怀的漳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