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格律诗可否用“三仄尾”和“三平尾”

(2016-09-14 13:08:56)
标签:

评论

写格律诗可否用“三仄尾”和“三平尾”

关于三仄尾

所谓三仄尾,是指五言律诗中“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有人认为,按一三五不论的规则,三仄尾是合律的,或是可以变格的,有人则认为三仄尾不合律,不合律则杜绝运用。认为合律或可变格的观点简介如下:

1在唐诗中,唐人并不避讳“三仄尾”,如王湾“潮平两岸阔”中的“两岸阔”是三仄,岑参“晴开万井树”中的“万井树”也是三仄。

2唐以后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三仄尾“平平仄仄仄”是可拗救的。其法有二:

一是“平平平仄仄”中若第三字用仄,则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而不宜可平可仄。如上例“潮平两岸阔”中的“潮”字。

二是“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四两字平仄可对调,变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第七句“无为在歧路”中,“在歧路”变为“仄平仄”,须注意的是,对调后本句的第一字不再是不拘平仄,而必须用平,如本句中的第一字“无”。

关于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即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三字可否为“平平平”即“三平调”?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这说明古人是很避讳“三平尾”的,最好不用!

我个人的看法:

对于三仄尾,初学者最好先学律诗正格,不宜先学拗律。实在无法规避,可用上面两法拗救,不算出格。

对于三平尾,则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但如果有绝好佳句且不影响吟咏时,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如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空悠悠”三字。因为毕竟诗“是以内容为主的”,不能因律害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诗九首
后一篇:送 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