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在教师眼中,是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其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眼中,却是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无声语言,它可以说是孩子与外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孩子们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自己的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都借助绘画表达出来。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创造出他们内心想要表达的画面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推行新的教学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内心世界的美。
一、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兴趣也是幼儿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日常绘画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缺乏积极主动性,幼儿在绘画中有的呆呆地坐着,有的在纸上乱画,有的连笔都不愿拿,……针对以上表现情况,我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是幼儿对绘画活动缺乏兴趣,对此,我把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重点来进行突破,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主要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实现,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游戏、猜谜、讲故事等灵活有趣的形式。如《水果大聚会》活动中,在活动之前,布置一个舞台场景的情境,请幼儿为水果化装打扮,参加舞会。通过美化过的卡通水果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创作的兴趣,可见绘画活动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兴趣,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这一活动中,就会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但是幼儿的绘画兴趣,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不断地努力培养才行。
二、教给技能,及时引导。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兴趣的基础,假如幼儿不知如何下笔,没有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又怎么喜欢上画画?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们必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让孩子们在绘画时更得心应手,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纲要精神指出“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如何让孩子的作品充满灵动之气,避免千篇一律,这就要求老师成为绘画的设计者、传递者、指挥者、评价者,在绘画的过程中不给孩子设样板、定规矩,鼓励孩子创造自己的方法。如《大象》的绘画活动中,我提出两个条件:一只大象,一个小朋友,并就这两个对象作了适当示范,再由幼儿设计画面构图,幼儿画出各种情景的画面,有“小朋友骑大象”“小朋友在围栏外看大象表演”“小朋友喂大象”等等,使孩子能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作,又如在色彩的选择上同是一个孩子,也许他昨天心情悲伤,今天心情舒畅,这两种情绪下表现出的色彩也截然不同,孩子为了自己的表现去作画,他们就会大胆地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尽管作品幼稚可笑,如颜色与真实的物像不符,房子是透明的,火车飞起来了,但它所反映的个性是鲜明的,如果是模仿成人的作品则失去了这些宝贵的东西。
另外,幼儿绘画时教师及时地引导,纠正孩子们使用正确的技能进行绘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涂色中我常发现幼儿涂色不均匀和方向的随意,而当我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后会发现他们涂色的画面比以前干净了许多,涂的色彩也均匀了许多。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在幼儿绘画中十分重要,幼儿有了想象力,才有生动形象的作画表现力,只有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发挥求异思维的潜力,别出心裁地画出生动活泼的形象来。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运用录音让幼儿欣赏一些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欣赏后加入一些绘画知识元素,让幼儿大胆想象画出故事情节,儿歌内容,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一次创造性绘画中,我首先让幼儿听故事《龟兔赛跑》引导幼儿欣赏、理解、感受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反映故事情节,有的画乌龟领奖的场面、有的画兔子在树下睡大觉,有的画兔子难为情地捂住了脸……这样的作画是幼儿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很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可提供一些简单的点、线、形,具体的如曲线,不规则线条,半圆形、三角形等让幼儿发散性地联想“象什么”并进行添画游戏,或者提供物象图片,范图让幼儿想像这些东西像什么,如手象什么,树叶象什么,花瓶象什么等展开联想,并大胆地描述表现。
四、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完成一切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产生创新意识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如果过多地受到否定,自信心也会衰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绘画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信心,老师要多说一些激励幼儿信心的话。如用鼓励的语言“你真棒!”“太好了!”等激励幼儿上进心,或者拍拍孩子肩膀,竖起大拇指,用身体语言表达鼓励,或用直接肯定的话如“你画得真好,很漂亮”,“你想得真好”,等肯定幼儿创作的成果,并要对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或者作品中值得表扬学习的地方给予具体鼓励。如“你的画面布局很合理”“这片叶子的颜色涂得很好看”,“你的背景处理得很好”等,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接受的,大大激发了幼儿创造的信心,使幼儿敢于大胆尝试。
只有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才不会害羞,落笔才能大胆,绘画内容丰富,色彩鲜明,主题突出,画的画或制作的手工作品才会主动给老师看,对美术活动才会比以前更有兴趣,有了自信心才敢于探索世界,去做他想做的事。
五、评价幼儿作品——教师要学会赏识
评价幼儿作品是沟通教师和幼儿之间交流的桥梁,能起概括、分析、提高作用。它既是美术活动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评价幼儿的作品并没有一个死的标准,应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幼儿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而不是用“像”与“不像”,“对”与“不对”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多的是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发表见解。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你觉得自己的画好在哪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别人长处及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绘画中加以改进。教师应听取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表达。给予每个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注意发现作品的独创性,从而维护和肯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幼儿画了许多圆圈,成人看来比较零乱,幼儿却认为他在画蜘蛛网,这时就应对其想法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倍增,更激发了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指导幼儿绘画,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和评价幼儿作品上要进行不断深入探索,我们幼儿园的环境中,也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风格的装饰画悬挂在各个楼层,定期选择幼儿作品张贴在展示栏中,专门开辟幼儿涂鸦墙供幼儿随意挥舞画笔,将这些融于幼儿园整个环境中,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画,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创造过程,多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学生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