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写于涟水的《弔海文》

标签:
刘敞弔海文涟水军襄贲刘立之 |
分类: 淮楚流韵 |
刘敞写于涟水的《弔海文》
刘敞(1019——1068),字公是,号原父,江西新余人,他是北宋著名的经学家,著有《春秋意林》、《七经小传》等,开创了宋学治经疑古的先河。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著有诗文汇编《公是集》,今存五十四卷,是由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刘敞的文学作品以赋文最为有名,《公是集》收赋体文31篇、其中律赋21篇,骚体10篇,堪称为北宋时期的辞赋大家。
刘敞善于用辞赋阐述自己的儒学观点和政治立场。以浓郁的抒情来阐明他的道德情怀和人生追求,既流露出他以道德人格自命而不被常人理解的孤独感,又表现出欲挽救世道人心的使命感和淑世精神。他在涟水写的《弔海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情理兼备,文辞雅瞻的骚体文。其赋曰:
北望沧海兮,哀逝者之如斯;陽既赴而不反兮,襄絶世而自怡。衍沈石以信迈兮,仲连又辞贵而不为。嗟呼,遭世不幸,贤智窜伏。宁不足以自全兮,诚恥群乎贪俗。黃鹄之洁身而高飞兮,知厠䑕之為辱。視九淵之潛龟兮,孰与夫太廟之孤犊?《易·明夷》之象兮,贵于飞而欲速。四海豈其无君兮,羌異心而同欲。嗟乎,彼茫茫之穷波也,上乎无天,下乎无地;长蛟巨魚,狂搏贪噬。卉服左衽,逐臭为类;言語不通,衣服殊制。非先王之故乡,胡为久安此憔悴?嗟乎,先生之意我知之矣。上暗下塞,是非罔诏。孰若晞发阳阿之耀?馋疾背憎,人怀其忧,孰若自放至清之流?行乎无朋,言乎无伍,孰若高蹈,与世无覩?是皆先生之心已。嗟东夷之溷濁兮,孰有慕夫先生之所为?诚自讬于圣人兮,名磨灭而无期。胡生不辰兮,曾不及今之世也。宽贤容众兮,得夫子之志也。礼乐明备兮,大人位也。胡今之望兮,古弃反也?呜呼远哉兮,是可哀也。夫子之魄兮,傥还来也!
刘敞观海写景,抒怀招魂。他凭吊周末贤士徐衍等人,因处于礼崩乐坏之乱世,为民请命进谏,屡屡受阻,不被信用,只得选择了负石投海,以死明志。在赋文中,刘敞一方面赞美他们洁身自好的行为,一方面又指出消极避世的浮海行为不足取,同时还用古今对比,衬托出今世的政治清明。文字虽然不多,但刘敞把海势写得奇肆壮阔,气象浑成。并寓情于景,以文载道,用《易经》入赋,阐释义理,以明夷待访,垂翼于飞的卦象表明人生追求。赋文虽模仿《楚辞》,但“兮”子句运用的灵活自然,节奏分明,错落有致;又大量使用反问语气,加强了情感色彩,读之既郎朗上口,又令人颇生感慨,当是刘敞骚体赋中的一篇佳作。
《弔海文》写于涟水,这在刘敞赋前序中说得很清楚:
襄贲之城在淮上,东走大海八十里,余日夕登焉,美其壮观,可以为赋。而土俗无足语者,又悲前世君昏政乱,而贤者往往自放於海,恨不出於今世,使效能事职也。乃为文弔徐衍而下四人,以舒吾怀,亦《楚辞·招魂》之意矣。
“襄贲”乃涟水县旧称,建於南北朝时期,隋开皇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北宋年间,因其军事地位特显,境内建有多处营垒,行政区划一度称之为“涟水军”。绍圣四年,书画家米芾出任“涟水军使”,曾寄信给吴江主簿程俱,请程俱为涟水海岱楼题诗。称“军宅枕岱一支,左海八十里在目中,真伟观也。诗来当为刻之楹间。”(见程俱《北山集》),信中所说涟水军距离东海的路程与刘敞一致,可见刘敞日夕屡登的“襄贲之城”就是“涟水城”。
那么,刘敞又是在何时登连水城写《弔海文》的呢?这和刘敞的父亲刘立之任涟水军使有关。
刘立之,字斯立,大中祥符元年戊申科进士,历任知县、通判、提点刑狱等职,是一位学识渊博、才通古今,德能兼备的地方官员。然而在宝元二年(1039),由于他曾举荐过的河南渑池令张诘因鞠狱故不已实而被流放到岭南,受到此案牵连,刘立之亦被坐免到毗陵赋闲。但不久,就有丞相杜衍、参知政事李若谷、范仲淹为他奏言:“西边不宁,宜进用才干通敏之士,如刘某者,不当在散地”。(见刘敞《先考益州府君行状》)由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复召刘立之为比部员外郎,知涟水军。此时,刘敞二十岁,还处在游学阶段,得以随父一起来到了涟水,就读于涟水军学。(明《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引《刘敞诗话》记载石曼卿题涟水学宫“豹隐堂”诗,这很可能是刘敞入涟水军学读书时所收集到一首佚诗。)刘立之在涟水的时间不长,庆历三年(1043)九月,又迁升为湖北转运按察使。由此可以得知,刘敞《弔海文》写作时间,当在庆历二年至三年。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的涟水名义上是“军”的建置,实际是地处海隅偏僻的“陋邦”(米芾语),朝廷重新起用刘立之为知军,其职务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级别,显然是降级使用。但刘立之能够将以往的挫折冤屈抛在一边,在涟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勤勉於政,兴利除弊,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些实事,赢得了社会上的赞许。尤其是在涟水境内的一条河流的入淮口新建了大浦牐,既解决了这一带的水涝灾害问题,又通淮潮于城中,便利船运往来。大浦牐于庆历三年二月开工,三月竣工。开牐这一天恰逢大诗人苏舜钦路过这里,他看到牐水奔腾的壮观场面和百姓们兴高采烈的情形,十分感动,写下了一首《观放牐》的诗,又了解到在建牐过程中,是刘立之会同转运使调集郡县中的部分士兵和物资,用一个多月的工期建起来的,未花费百姓一分一毫。苏舜钦对这种“不劳于民,而休于民事”的做法非常赞赏,又写下了《涟水军新牐记》,立碑勒石。仁宗皇帝闻知,也下发诏书,加以褒美。
刘立之在涟水的所作所为给刘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尤其是他身上的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积极进取精神,或许对刘敞《弔海文》的写作也有所启发,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刘敞也正是用这种精神去激励着自己。庆历三年秋天,刘敞随父离开涟水,不久,也就是在庆历六年(1046),他考取了丙戌科进士,御试第一,宋仁宗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而实际是状元。与其同举进士者还有他的弟弟刘攽,被传为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