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均学术研究中的家乡情结

标签:
叶德均淮安家乡情结 |
分类: 淮楚流韵 |
叶德均学术研究中的家乡情结
叶德均先生是二十世纪研究中国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的领军人物,著有《俗文学论丛》、《宋元明讲唱文学》、《戏曲小说丛考》等颇具影响的专著,以及六十余篇近五十万字的论文。阅读他的专著和论文,你会明显的感觉到他的学术研究中洋溢着浓郁的家乡情结。
1930年,叶德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古典文学大师赵景深先生的热情指点下,他广泛地搜集文献资料,运用分类学、目录学、比较学的方法,对民俗学和俗文学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总结,发表了《民间文艺的分类》、《民间故事书目》
例一、清代咸同年间,淮安曾出现一位戏曲家黄钧宰,别号天河生,撰有《十二红》、《呼梦么》、《鸳鸯印》、《双烈祠》等剧,总称为《比玉楼传奇》。叶德均先生在研究戏曲过程中邂逅到他,即从光绪《淮安府志》、民国《山阳艺文志》、王锡祺《山阳诗徵续编》、冒广生《钵池山志》、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等文献中,查到相关资料,对黄钧宰的生平、行迹、著述和所撰传奇的本事进行了梳理和考订,写出了《曲家黄钧宰》一文,收入到《戏曲小说丛考》中。
例二、清代长篇弹词《笔生花》的女作者邱心如,是叶德均在研究当中路遇到的另一位老乡。他依据咸丰七年刊行的《笔生花》原版书自序及陈同勋、云腴女士的题序,得知邱氏为山阳人,为了进一步了解作者生平,他又翻阅了《山阳县志》、《邱氏家集》和《邱氏族谱存略》,但毫无所得。叶先生只得借助寻找口头上的材料。山阳邱氏是淮郡的大族,他利用返乡的机会,走访了当时族中年龄最大的邱于蕃太太丁氏,了解到邱心如的家庭情况及其居住地。叶先生随即将所得材料整理成《邱心如生平》一文,收入到《弹词女作家小记》中。虽然所叙邱氏生平过于简略,但毕竟提供了一些有稽可寻的线索,之后,丁志安、仲勉、王汉义等人依据叶先生的材料进行深入考订,进一步理清了邱心如的生平、家世和创作经过。如今,淮安区政府在古镇河下恢复了邱心如的故居,这与叶德均的率先考证不无关系。
例三、有关《西游记》的作者是否为淮安的吴承恩,一直存在着争议。叶德均出于对家乡的情感,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并查考了有关文献,《戏曲小说丛考》卷中就收有他的《西游记研究资料》。尽管叶德均是淮安人,但在学术面前不以乡情用事。他说“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康熙《淮安府志》卷十二均著录吴承恩《西游记》,此《西游记》是否即通俗小说,不无可疑。”, “但在尚无确证可以推翻吴作说之前,仍不妨认他为《西游记》的一个修订者。”。《吴承恩年谱》的作者苏兴先生曾指出: “不能把叶德均算作否认吴作的人士”,只能说明他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为了把《西游记》作者问题弄清楚,叶德均在该文中还补充了一些吴承恩的生平资料,向读者提供新的线索。尤其是他从陈文烛《淮上诗》、丁晏《山阳诗徵》中发现了三首有关吴承恩的诗歌,对研究吴承恩的交游活动及《西游记》的形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对吴承恩《西游记》的关注,还引发了叶德均对淮河水神无支祁的考察。在《西游记》本事研究中,涉及到孙悟空这一形象来源问题的争论,鲁迅主中国神话无支祁说,胡适则主印度神话哈奴曼说,究竟是国货还是舶来品?争论颇为激烈。为此,叶德均他翻阅了传奇、笔记、杂史、方志等大量的文献,考查了有关无支祁的传说从唐至清的发展变化,写出了《无支祈传说考》,发表在1937年《逸经》杂志上。他指出“蹲踞之状若猿猴”的无支祁在唐代流传颇广,南宋发生了禹服无支祈故事与僧伽降水母故事的交叉,清代水灾泛滥,无支祈传说又多新变。说明淮河水神传说来源已久,和印度哈奴曼传说无关,更非同源。这实际上支持了鲁迅的观点。
由上述三例,我们可以看到,叶德均对淮安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民间戏曲、古典小说和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学术研究活动自始至终都灌注着家乡的情结。
情结是热爱和眷念,情结产生于距离和岁月。自抗战胜利后,叶德均先后受聘于湖南大学和云南大学,由于路程较远,交通不便,他再也没返回过家乡淮安。距离越远,情结越深,岁月越久,情结越重。他的情结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成果来表达。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叶先生莫名其妙地被与其有过学术争论的人扣上“托派”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1956年7月6日,叶先生投河自尽,终年四十五岁。此时,他正风华正茂,学术研究处在鼎盛期,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想必他的研究一定是硕果累累,以他对家乡的眷念和情怀,或许有更多的涉及到淮安民俗文化和戏曲、小说的专著及文章发表出来。他的去世,对学术界来说是一大损失,对淮安人民来说,也是一大损失。家乡的人民会永远地敬重和怀念着他。
(张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