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拙两赋”的贾宝玉
张一民

《红楼梦》有多种题名,作者原稿初名为《石头记》,后被空空道人抄写出来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阅后则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又对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题曰《金陵十二钗》。后统称为《红楼梦》,则因第五回有十二支《红楼曲》,演绎了书中十二个女主人公的身世经历。这些题名,又有哪个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以为还是原稿题名《石头记》。
《石头记》题名,来自于作者虚构的一个荒诞无稽的故事情节:在青梗峰下一块大石上,镌刻着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文字,上面叙述着(石头)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而这块石头,虽然来历不凡,为女娲所炼,则因“无才补天”,而被遗落在大荒山下。因有些灵性,被一僧一道度化,携至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遂幻化成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该书虽然有“大旨不过谈情”、“为闺阁传昭”的成份,但重点还是写贾宝玉的身世、遭遇和经历。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号人物,以他的出场、入场、转场及其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构成这部小说主要情节。贾宝玉原本为一块石头,投胎到盛极一时的贾府,成为一颗人们珍爱有加的“宝玉”,随着贾府因政治和经济问题被查抄,逐渐走向衰败,贾宝玉离家出走,又沦落为一块石头。由石头幻化为玉再返璞归真为石头,应当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
《红楼梦》通常用一人两面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贾雨村、贾琏、贾蓉、王熙凤、花袭人、甚至是薛宝钗,都具有“正邪两赋”的双重人格。在刻画贾宝玉人物形象上,用“正邪两赋”似乎不合适,因循作者的表述方式,倒不如称之为“润拙两赋”,即作者赋予了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玉的表象和石的本质。
玉的表象:华贵莹润。贾宝玉又号“神瑛侍者”,
“瑛”者,玉光也。在《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一出场,就显露出玉的光彩: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晴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这块美玉是他出生时衔在口里,由胎里带出,“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成为宝玉的“护身符”、“命根子”,也是华贵的象征。在贾府,上上下下也都是把贾宝玉真的当作一块可以雕琢成器的美玉。贾母的呵护、元春的关爱、宝钗的规劝,袭人的温存,小丫头们的攀附,甚至是贾政的斥责鞭笞,都是出于一个相同的看法,即把贾宝玉当作能继承和复兴家业,挽回贾府衰败命运的最佳人选。
石的本质:愚顽拙朴。贾宝玉外清内浊,“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他无意於仕进,鄙弃功名利禄,不愿读圣贤书,却杂学旁搜,偷偷地阅读大量的“淫词小说”。他不喜欢与峨冠博带之人来往,却愿与布衣、侠士、戏子交朋友。他整日与大观园里的姐妹、丫鬟厮混在一起,觉得“见了女儿便清爽,见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他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家庭包办。不屑与皇商大家、名门闺秀出身的薛宝钗结姻,却始终不愈的深爱着家道中落,清寒无靠,寄人篱下的林黛玉。面对家庭的阻扰,舆论的压力,他厌烦自己的富贵身份,称所佩饰物“通灵宝玉”为“劳什子”,而自甘情愿做一块与草木相配的石头,竟在梦中喊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心声。贾宝玉所作所为,在充斥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环境中,被视为举止荒唐,行为乖张的混世魔王。而在贾宝玉的眼中,久沐皇恩、累世瓒缨的贾府实际是一座精神牢笼。他的痴狂疯癫,实际是性格叛逆和精神宣泄,他最后抛功名,却尘缘,离家出走,又何尝不是一块为世所弃,愚顽落拓的石头?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有“润拙两赋”的人吗?贾宝玉是否有生活原型呢?早期红学索隐派以论贾宝玉原型为纳兰容若为最夥,较之二人确有相像之处。纳兰容若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叛逆,但内心深处也有不安份的想法。他是当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又是康熙皇帝的近身侍卫,虽生长华阀,却澹於荣利,自称“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别有根芽”。所作诗词“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所为”。与贾宝玉不同的是,他曾热衷功名,肆力与经济之学,但喜欢与结交“单寒、羁孤、侘傺、困郁”的汉族士子,虽然成了康熙皇帝的近身侍卫,却不满意沦为高级奴仆,以致后来滋生出放弃仕宦生涯,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归隐念头。在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他也具有尊重女性和泛爱异性的思想,甚至不顾世俗影响和家庭反对,自作主张迎娶江南歌妓为妾。这些,都能在《红楼梦》塑造的贾宝玉身找到相似点。但我并不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容若,因为在一些皇亲贵戚子弟中,有似容若者不乏其人。如红兰室主人岳端,曾在十五岁时,因父祖荫庇获封勤郡王,但未久,随父亲安乐郡王岳乐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亡故,岳端在二十一岁时被降爵为贝子,二十九岁,又被革黜,成了闲散宗室。岳端幼时曾受到过良好的汉文化启蒙教育,十五岁便能写出格律严整的诗歌。他向来不愿追求功名,家庭及个人的经历的变故更使他厌腻富贵生活。他常与贫寒不仕的汉族文人结饮唱和,养就了放任不羁的诗人性情。他的贝子衔是康熙皇帝亲自颁旨革去的,理由是他“(在官场)各处俱不行走,但与在外汉人交往饮酒、妄恣乱行”。这非但没使他有所收敛,反而一如既往,与汉族文士把臂促膝,商榷风雅,纵情于文学创作,直到三十五岁病逝。又如长白浩歌子庆兰,满洲镶红旗人,家世簪缨,三代俱登宰辅。父亲尹继善为满洲名臣,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深得乾隆帝宠信。长在这样显贵的家庭中,稍有志于功名,取显秩如拾芥,但庆兰却仅参加过一场科试之后,再也无意仕进,而是弃功名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独构老屋数楹,栖身于僻巷,以避车马,作小书屋,环种以竹,一生以诗画自娱。庆兰的朋友明义曾在《和庆六似村韵》诗中描绘庆兰远避尘嚣的生活时说:“偃仰驱驰别有因,归真返璞是全身。不贪五斗折腰米,免却九街扑面尘。”道出了庆兰超脱世俗,免却是非劳碌的生活真蒂。纵观纳兰、岳端、庆兰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显现出“润拙两赋”的特质。虽然他们都出身在贵族家庭,但丝毫没有贵族子弟的优越感,与人交往始终始保持着低调,不显摆,不张扬,向往着过普通人的生活,由于他们漠视和抵触封建社会的等级和门第制度,往往会遭遇到挫折,以致落拓、困顿、潦倒,郁积磈磊,成为“人间惆怅客”。此在当时,这几位都是清代贵族子弟有影响的人物,曹雪芹不会不了解他们,很可能把他们的一些逸闻雅事作为创作的素材,在贾宝玉身上,似乎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何况曹雪芹本人,和他的一些亲属朋友,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遭遇,早先是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后半生却沦落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境地。强烈的生活反差,激起他对命运的反思,探究其因,有父辈在政治上受到的倾轧排挤、在经济上出现的贪腐奢侈,还有作者自己不合时宜叛逆行为。深刻的反思引发曹雪芹用文学创作的形式来揭示这些成因,在创作过程中,他对积累到的素材,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从而塑造出贾宝玉这位“润拙两赋”的人物典型,这才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真正“原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