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图咏》初刊於清江浦

清代末期,随着曹雪芹《红楼梦》刊印传播,出现了以红楼人物和场景为题材绘画,其中以改琦绘《红楼梦图稿》最为有名。
改琦(1774——1828),字伯蕴,号七芗。其远祖为西域回族人,于元朝时入居中原,明清两代世居宛平,因祖父改光宗曾任松江参将,遂占籍海上。改琦是清代海派画坛上一位颇有影响的画家,工人物山水花鸟,尤其是他的仕女画,笔触轻灵,线条流畅,敷色澹雅,形象柔弱隽秀,意态凄清婉约,具有封建末世社会中年轻女性的典型风貌和时代特征。
《红楼梦》图稿是改琦在嘉庆二十年在上海为名士李光禄绘制的,他依据自己对小说《红楼梦》的理解和审美感受,绘制了五十幅神韵毕现的人物和布局雅致的场景。李光禄视若至宝,延请了王希廉、张问陶、钱杜、吴荣光、徐渭仁等数十位名家为之题咏,辑为《红楼梦图咏》。原准备刊印,后因李氏病故,图稿遂流落於外。光绪三年冬,有一位号称“淮浦居士”的文人购得图稿,赏阅中惊艳不已,随即授于书铺剞劂,两年后完工,始流传于世,成为后人临摹海派仕女画的范本和研究《红楼梦》的珍籍。
《红楼梦图咏》原刻本首附“淮浦居士”於光绪五年写的题记,称“前年冬,予从豫章归里,购得此册,急付手民以传之。”有学者未注意到题记中“归里”二字,以为“淮浦居士在南昌(豫章)购得图咏”,显然是错误的。“淮浦居士”的里籍究竟在何处?按照古代文人通常有以里籍为号的习惯,可以认定居士的里籍就在“淮浦”。
“淮浦”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常武》,诗中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句,释为古徐国境内的淮河流域。作为专用地名,则出现在西汉,临淮郡置有“淮浦县”,后属下邳、广陵郡,治所即在今涟水县,南朝时废,改名为“涟水”。其后
“淮浦”之地名外延扩大,到了清代,人们泛称“清江浦”为“淮浦”。如万寿棋、方尔止、王士桢、龚自珍、陈文述等人的诗文,即称“清江浦”为“淮浦”。由此可见,“淮浦居士”从豫章归里购得《红楼梦图咏》,购置地点就在清江浦,考量题记中有“急付手民以传之”语句,一个“急”字,既显示了“淮浦居士”当时的心情,也表明了《图咏》是就地交付刊刻,所以说,其刊刻的地点也应在清江浦。其时,清江浦隶属於淮安府,系南北交通枢纽,又是河工、漕运、盐务三业并举的重镇,曾一度呈现出五方幅辏、肩摩毂系、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同时又造成了人文荟萃的局面,书籍流通和出版业都很发达。著名藏书家“海源阁”主人杨以增就曾在这里淘书、刻书。《红楼梦图咏》从上海流落到清江浦,后又在此刊行,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的,这并不奇怪。何况,《红楼梦图稿》的作者改琦生前就曾数次来清江浦。
改琦喜游历,槖笔往来江淮间。通过出游,他广泛结交书画界名流,饱览各地风物名胜,悉察多种形态的市井生活,以拓宽创作视野,丰富艺术想象,积累绘画素材。他分别於嘉庆二十二年(1817)、二十三年(1818)、道光元年(1821)、七年(1827)四次来清江浦。每次来都下榻在徽商汪已山家。汪已山名敬,安徽休宁人,家富百万,在清江浦置有典肆、房产,俗呼为汪家大门。但汪已山工诗善画,喜交文人雅士,在家中构复观斋和欧斋,用于接待四方宾客。改琦住在他家里,得与江淮士大夫推襟送抱、赋词吟诗,观书赏画,极觞咏之乐。与其相晤者有陈曼生、郭频伽、张芥航、富筠圃、万承纪、万承紫、许乃钊、盛大士、江步青、张晴崖、钱杜、谢堃、汪鸿、雷熒、张迎煦、汪之选等人。其间,改琦曾为富筠圃绘《莲花白鹭图》,为钱杜临赵松雪《泉明采鞠图》,但更多的是画人物,据谢堃《春草堂集》卷二十八《书画闻见录》载:“余与七芗以诗词交,七芗屡屡写美人相赠,赠必题小词于画侧。丁亥后复晤于袁江,在坐着郭频伽、江听香四人而已,潭诗论画。七芗写四人貌于一图,各记诗词,是夕乐甚。”郭频伽《灵芬馆诗四集》卷九有《题改七芗画仕女》云:“露冷风尖薄袂凉,为谁悄悄立昏黄。明蟾欲坠寒螀歇,自对愁花说断肠。”,该图则画于嘉庆二十年改琦第二次来清江浦。”
改琦在清江浦作画,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见载于谢堃《雨窗记所记》,题为《妓形相肖》,兹录如下:
清淮贾人,常眷一妓,名素芳,居大河之南。性爱著缟素,艺兰数盆,终日静坐若处女然。访之者往往以病谢,惟贾人来,焚香操琴一曲,或请贾唱昆曲一节,自擫其篴,蓋贾者非世俗之贾者也。有暴客嫉贾,造势不两全之蜚语。素即毁其迹,委身于贾。暴闻尤嫉,思中伤以快其心。会改七芗来清江,贾与之有旧,丐七芗为素芳写貌。裱褙时,悬之店壁,暴客见之曰:“计得矣。”暴充淮扬道河南某公轿役,某公眷属出,暴常见之,是容仿佛公之新收妾也,妾亦娼也。暴诡言于店:“公适见此小像,借观即返。”携像至署,倩女仆进言:“贾人窥新姨貌,图形于市,殊非雅观。”公怒责新姨,新姨含垢将死。赖幕宾为公言:“是图乃改七芗所画,七芗现在清浦,召而问之,冤可白。”公称善。改七芗见公言:“写貌之人去署不远。”童招之,及至。使与新姨并立,不独形貌相似,长短肥瘦、手足行动无一不肖。及问生年月日时,亦相同。公奇之,使新姨谕素,使贾充河兵。不三年,为守备官,公之力也,而暴亦无如何矣。由是素与新姨称姊妹行,清浦诸妓无不艳羡,作佳话焉。
此段佳话故事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但出自于改琦友人之手笔,当是实录,并非虚构。由此也可见改琦当时在清江浦,所持高超的绘画技艺,获得了井巷皆唱的声誉。
改琦来清江浦已处在晚年,作画时已显现出身体衰弱的迹象。盛大士《蕴素阁诗续集》卷四收《怀欧斋诸子诗》,其中有描述改琦在道光元年来清江浦作画时的情形,曰:“七芗吾画友,绢素堆案前。目力苦不济,手腕何轻便?叠用双眼镜,有似垂轮钱。座客皆先笑,相对转自怜。”诗里已经含有座客对他身体的担心。改琦病卒於道光八年(1828)三月,享年五十有六,距他最后一次离开清江浦不到一年,所谓“邗沟梦断,淮浦新归”
(见姜皋《改七芗诔》),虽游兴未艾,然天命难违。
笔者通过搜集改琦四次游历清江浦的资料,明显地感到他在苏北这所城市里,有着深厚的影响,即使在他身后,这里也会有众多人脉去关注他的诗稿、画册以及其他遗物。《红楼梦图咏》之所以留落到清江浦,抑或淮籍人氏所为。
“淮浦居士”能发现这册图稿,并且欣赏它、刊刻它,也是出于他对改琦的了解、深知和仰慕。改琦如地下有知,定会深感慰藉。淮浦居士究竟是谁?笔者曾依据《红楼梦图咏》题记中所披露的已知条件,试图把考证的目光聚焦在清江浦万氏家族一些人的身上。万氏家族其先祖原籍豫章,后因万承纪、万承紫到淮上谋生,遂卜籍清江浦,两地族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且万承纪、万承紫都与改琦有过交游,他们的子孙中又有多人能书会画,这些因素都列为查考的依据,然终未找到实证。

《红楼梦图咏》中淮浦居士题记

《红楼梦图咏》中林黛玉画像

改琦画元机诗意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