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
(2014-07-25 10:23: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浮光掠影 |
原文地址:《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作者:红桑记影儿
http://note.youdao.com/share/?id=2add215fc5860be13fb77438a7431b5e&type=note&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文人(上)
…慕虹生 赵斌撰
绪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苏州落魄文人沈复沈三白的一部自传,原书有六卷,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被发现时仅存前四记。 他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故事,用较长篇幅记述与妻子陈芸之间,具有艺术雅趣的家庭生活,欢愉与苦楚两相对照,真情感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别具一格。被学者称为“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当代学者《浮生六记》研究家陈毓罴语)。 加上沈三白长年的游幕生涯,所游历的各地风景名胜,作为小品文,她文字优美,朴素自然。一直为性灵文学爱好者们所追踵,象俞平伯、郁达夫、林语堂等民国新文学巨匠,对《浮生六记》一书亦钟爱有加。
据统计自《浮生六记》出版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大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巨大,存世版本达一百八十余种。
笔者一向推崇沈三白的壮游行迹,钦羨三白与芸娘的鹣鲽深情。 而寒斋(浮桴室)收藏的《浮生六记》各种版本有一百余种,占其总数约五分之三,堪居藏家之首。
南社先辈以文字鼓吹革命,所以在清末民国时期,国內的报刊、书籍的出版大多掌握在南社文人之手,《浮生六记》一书的出版与南社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寄托了南社志士丰富的感情世界。其故事哀感顽艳,动人心魄。
比如发现《浮生六记》手稿并出版《独悟庵丛钞》本的杨引传与包天笑、出版《雁来红丛报》本的“苏州四奇人“之黄摩西与安定君的故事、进步书局《说库》本的”新旧底物“王文濡及杜撰佚二记、“苏式盆景大家”周瘦鹘先生校阅的”大东书局本”、影响深远的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的“六记足本”和赵苕狂的考与朱剑芒的校等等。
据考一九四九年十月前《浮生六记》有近五十个版本问世,南社文人的参与意义重大,特别《雁来红从报》本、进步书局《说库》丛书本、世界书局“六记足本”三种,在《浮生六记》的出版史上,居各种版本的“六大母本”之一半。
可见缺少了南社仕人的生花妙笔和关注,《浮生六记》流传的故事,将黯然失色。
(一)杨引传的生平
杨引传是《浮生六记》手稿的最早发现者。
他的妹婿就是近代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有中国第一报人之称的苏州甪直人王韬。
虽然杨引传与王韬都是甪直人,但他们早年没有见过面,杨引传随父杨隽(字茞汀,号野舲,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游宦巴蜀回苏后,他俩才相识,由于彼此娴于文翰,情趣相若,很快在郎舅之外,加进了一层关系。
那时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引传回苏不久,偶然在苏州郡城的地摊上发现了沈三白《浮生六记》的四卷残稿。 他们有机会共同分享《浮生六记》这一旷世美文,王韬当时就为《浮生六记》写了跋文,称作者“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抒写了对《浮生六记》的看法。
因为沈三白与陈芸娘夫妻生活的融洽和充满情趣,如“红袖添香夜读书”般的情调,颇能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向往,而陈芸娘与沈三白的不能白头终老,也引起了读者的惋惜,故王韬在跋文中写道: ”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呜呼!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
因为这番慨叹人生无常的跋语,写后未越一载,王韬的妻子杨梦蘅在上海病故了,这难道是文字之谶吗?
王韬与妻子杨梦蘅一起生活了四年,他俩结婚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正月(1847年),这在王韬的《弢园文集外编》里有自传叙述。
王韬的藏书印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初名利宾,字兰卿,道光八年生。他父亲名叫昌桂,字肯堂,少时有神童之誉,以授生徒为业,足迹不入城市。母朱氏为陈墓镇人。 王韬十八岁以第一名入县学,就改名瀚,字懒今,也许十九岁乡试落第后,取了这个字,之后他就在陈墓开馆授徒。与里中投缘之文友交往,其中就有杨引传。
以后王韬还有多种名号,如字紫诠、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魨生、还有外号“长毛状元”。
王韬是道光二十九年九月离开甪直,接受英国传教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翻译工作,”橐笔沪上”。 1860年左右王韬曾短暂回乡,因化名“黄婉"给太平军首脑上书献策,信件为清廷所执,遭通缉逮捕而遯走海外。 之后他在香港从事翻译、出版、著述等活动多年,成功创办了第一份华资中文报刊《循环日报》,又应邀出游欧洲诸国及日本,成为第一个到英国牛津大学用中文演讲的中国学者,并写下随游的笔记。 他在自办报刊《循环日报》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这些政论文章,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而王韬被清廷允许解禁回上海,已经是光绪十年左右的事了。此时王韬被聘为《申报》编辑。适逢中法战争,王韬写了很多时评并给盛宣怀等人写了很多信,发表看法和建议,开始主张“慎兵保和”,后来主张“战之以恒”。
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格致书院山长,主持推行西式教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著《淞滨琐话》。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印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入秋,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
而杨引传把《浮生六记》书稿交给上海尊闻阁主人蔡尔康,准备出版杨氏《独悟庵丛钞》时,已是光绪三年(即丁丑年,1877年)的事,距发现《浮生六记》书稿整整三十年左右了。这时候王韬还在"天南“香港遁隐,又为《浮生六记》的出版写了一跋,也是这年(丁丑)秋九月中旬:
“…今闻甦补(即杨引传号)已出付尊闻阁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邮寄此跋,附于卷末,志所始也。丁丑秋九月中旬,淞北玉魨生王韬病中识。”
值得注意的事是《浮生六记》的出版,王韬作了跋,却没有直接经手参与出版。 百度及很多资料都有错误,甚至把“尊闻阁主人“的名号加到王韬头上,以讹传讹“尊闻阁王”,把《浮生六记》杨引传题序的”光绪三年”说成"发现的时间“。
在杨引传收藏《浮生六记》四卷手稿的三十年左右里,杨引传与同时的文友,“武林叶桐君,潘麐生,顾云樵山人,陶芑孙诸人”分享、交流、研究《浮生六记》,“皆阅而心醉焉”,可以想见《浮生六记》具有不凡的文学魅力。
而王韬还在读书、编辑之余,发现并抄录了道光时,阳湖人管贻萼的《裁物象斋诗钞》中的“题沈三白浮生六记六首绝句”诗寄给了杨引传。这些在《浮生六记》杨引传的序里说得很清楚:
“浮生六记一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笔也。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有知者。其书则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麐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弢园王君寄示阳湖管氏所题浮生六记绝句,始知所亡[中山记历]盖曾到琉球也。书之佳处,已详于麐生所题,近僧即麐生自号,并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小印,钤于简端。光绪三年七月七日,独悟庵居士杨引传识。”
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以活字排式出版了《浮生六记》,即根据杨引传藏的四卷稿本。
关于杨引传的生平,少有专述可查。 杨引传(1824年…?),原名延绪,字引传,以字行,号醒逋。恩贡生。太平天国陷江南避居上海后,乃号甦补。他在出版的《浮生六记》写的序上,署以独悟庵居士的号。
杨引传,刻苦于学,无所不通,尤笃嗜词章,生平所作诗,殆盈数千首。痛自芟薙,仅存十之二三,编为《独悟盦集》。叶廷绾将之采入同人诗略中。
这是王韬在著作《瀛壖杂志》里有的简略介绍。还有一段:
“庚申贼陷吴门,君卜五月十九日里中当有大厄。乃竟不先徙去。自罹于灾。妻投于水。屋焚于火。二子掳于贼。身亦被斫几殒。余驰书招之。未果来。余至粤后。闻其挈眷避居洋泾。噫。文人奇祸如醒逋者。其尤哉?”……《瀛壖杂志》卷四。
这是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后,杨引传在家乡甪直(古称甫里)遭遇的灾难,王韬写信叫他避居上海。之后杨引传把所经历的记录下来:《甫里寇难纪略》。
在杨引传不多的存世资料里,我发现一个极有趣的事: 杨引传竟与周庄南社人王大觉、陶惟沚的先祖有交往。 还有他与苏州文人交往也频繁。
晚年他在苏州教书为生,在沧浪亭旁的正谊书院任职。
曾经在苏州城西刘家浜缙绅尤鼎孚家做西席(私塾老师)时,童年(六、七岁时)的南社小说家包天笑曾在他姑丈的尤家见过杨引传。 当时杨引传已垂暮之年,他还教过尤鼎孚的子侄辈。这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中有记载:
“我的巽甫姑丈,据说小时也曾到过大钱庄习过业,但他不惯为学徒,他是个富家公子,家里有钱,可以读书,而且是请了名师教授。他的业师,就是杨醒逋,最初在旧书摊上发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就是他。(当时他在冷摊上所发现的钞本,不止一种,曾交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印行出版,名为“独悟庵丛钞”。)
巽甫姑丈发愤读书,进了学后(指中了秀才),便不乡试,他的堂兄鼎孚先生。虽则是中了顺天乡试举人,但也绝意功名,在家里当乡绅。”
尤鼎孚,原名尤先甲(1843~1922年)字揆百,号鼎孚,晚号遂盦。苏州府学廪贡生,光绪二年顺天乡试举人。做过苏州商务总会总理,长元吴学务公所会计议董,长元吴三县城董事会总董。
包天笑(1876—1973),著名报人,小说家。原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1876年2月26日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秀才。懂日语。曾任山东青州府学堂监督。1903年到上海,在上海时报馆工作,编辑《时报》副刊《余兴》,同时为有正书局编辑《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并在小说林社兼职。为南社社员。1919~1921年为文明书局编《小说大观》,1922~1923年为大东书局编辑《星期》周刊。又为《滑稽画报》任文字编辑,所编刊物风行一时。1935年,在上海《立报》,继张恨水之后接编《花果山》副刊。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1973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译很多,有100多种。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由包天笑先生的这段文字可知,《浮生六记》的申报馆《独悟庵丛钞》本,由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印行。据查《中国丛书综录》可知《独悟庵丛书》书目分别为:
清沈复撰《浮生六记六卷》(原缺卷五至六)
清程世基撰《镜亭轶事一卷》
清岌乩参同子撰《天山清辨一卷》
清柴桑撰《闻见杂录五卷》
而同治、光绪时苏州文坛名士潘麐生也住刘家浜。
潘钟瑞(1822-1890),长洲(苏州)人。字麐生,号瘦羊、香禅,晚号香禅居士、瘦羊居士。室名香禅精舍、百不如人室。为清增贡生,后为太常寺博士。少孤力学,精篆隶,工词章,长于金石考证,究心文献,熟诸掌故。嗜爱山水,所游诸名胜皆有记考,所交皆当世名士。三十丧偶不再娶,卒年六十八。
潘钟瑞好学,嗜诗词,著有《香禅词》、《奉思录》、《虎阜石刻仅存录》、《苏台麋鹿记》、《庚申噩梦记》等。为咸同年间吴中著名词人,有《香禅词》。他擅长北魏、隋楷,曾为留园涵碧山房等处篆匾。亦能篆刻。并精于金石考证。
吴昌硕在苏州时,与他有交往,吴昌硕的《怀人诗》中就有一首写他的:
“黄山白岳几回看,经过严陵七里滩,
听水听风随处见,香禅居士着蒲团。”
吴昌硕还为他画过《香禅精舍图》,说他无室家之累,翛然一身,如空山老衲,而没有打钟供佛之烦。
潘钟瑞亦属苏州“贵潘”一脉,虽不比潘祖荫尊贵,家世也很华贵。吴昌硕与潘祖荫结交,还是由潘钟瑞介绍的。
由于他与吴昌硕深有默契,过从又密。每次得到珍贵的书画碑版,都一起赏析。他常为吴昌硕书画题跋,吴昌硕则为之奏刀刻印,两人相得甚欢。
而同治壬戌(1862年)潘钟瑞为杨引传珍藏的《浮生六记》手稿写题词,且赋诗十首,还是太平天国庚申之难发生后二年的事。
杨引传是个博学的人。
清末的《周庄镇志》(光绪壬辰1892年刊)由陶煦编撰。陶煦尝将书稿请杨引传校正过。
陶煦(1821—1891),字子春,又号芷村。 清苏州元和县周庄人。 当时元和县知县李超琼称赞其“学博而行粹,生平敦孝,友笃风义,负经世志,为利济于其乡,而淡泊寡营,肃然物外,不愧五柳家风”,“耳目所接,觉黄叔度、王彦方去人未远”
周庄镇在清代十之八属元和,十之二属吴江,为著名古镇。周庄自乾隆间章腾龙撰《贞丰拟乘》,至嘉庆戊辰(1808年)由陈勰增辑付梓。另有陶金梭撰志亦止于乾隆甲申(1764年),且未脱稿。同治13年(1874),陶煦被聘任府志采访,以周庄已70年无志,于是详审搜罗,纂辑镇志。成稿后,商之于“杨引传”,多所是正,斟酌损益,四易其稿而成书。
陶煦之弟陶焘(1824—1900)是著名的画家,号诒孙,晚号矩斋,又号东江老画师。 陶治孙是清代“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学生,《清代画史》称其“工山水,笔意峭拔
,皴擦疏简,苍茫浑厚”,吴大澂、陆恢也曾出其门下 ,
《寒松閣談藝瑣錄》、《海上墨林》、《吳門畫史》、《周莊鎮志》均有記載。
陶冷月(1895—1985)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新中国画”的创始人。原名善镛,字永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出生在苏州。他的绘画就是师从他的伯祖陶焘。
陶冷月祖父陶然,是陶煦、陶焘的堂兄弟。
陶然(1830-1880),號芑孫,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拔貢,是光绪年间著名词章家。性耿介,富詩名,著有《味閑堂詞鈔》、《味閑堂詩文集》等。曾任光緒吏部尚書。
杨引传珍藏的《浮生六记》手稿,曾经与陶芑孙一起分享过。
杨引传与陶氏族人多有交往,这也许与太平天国时苏州陷落,大批苏州文士避居上海、周庄有关系。
而新南社员陶惟坻是陶煦之子,陶惟坻(1855~1930年),字小沚。昆山周庄镇人。晚清江南戊子(1888年)科举人,中举后在河南候补,主持招股开矿等事宜。回乡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元江两等小学堂(今周庄小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兼乡议会议长,奔走城乡间为民办事,开浚市河,修整街道,筹办消防会。民国16年(1927年)应江苏省政府之聘,任苏州省立图书馆馆长,创编《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民国18年,又应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纂职官志。著述有《说文杂释》。
叶楚伦早年求学,分别师从周庄秀才褚福坤 、举人陶惟坻。
民国四年,周庄南社诗人王大觉出版了《青箱集》一书,辑录了他王氏祖先三代的诗文遗著,书中记载王大觉嗣祖父王炳华(字伯瀛)曾请陶诒孙绘《泛瀛图》二帧,当时吴中名士多有题咏,杨引传留下了很珍贵的一首诗:
“漫将诗句拟游仙,自有神山在海边。
苦志欲填精卫石,轻装应办孝廉船。
掣鲸才气当如此,跨鲤豪情亦偶然。
我到中流思击楫,祖生早已著先鞭。”
杨引传在《浮生六记》的出版史上,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虽然对他的生平与经历的检索,似竭尽所能,如此已能引发《浮生六记》的爱好者探索之乐趣。 (待续)
![[转载]《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 pic](//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 pic](//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文人(上)
绪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苏州落魄文人沈复沈三白的一部自传,原书有六卷,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被发现时仅存前四记。 他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故事,用较长篇幅记述与妻子陈芸之间,具有艺术雅趣的家庭生活,欢愉与苦楚两相对照,真情感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别具一格。被学者称为“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当代学者《浮生六记》研究家陈毓罴语)。 加上沈三白长年的游幕生涯,所游历的各地风景名胜,作为小品文,她文字优美,朴素自然。一直为性灵文学爱好者们所追踵,象俞平伯、郁达夫、林语堂等民国新文学巨匠,对《浮生六记》一书亦钟爱有加。
据统计自《浮生六记》出版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大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巨大,存世版本达一百八十余种。
笔者一向推崇沈三白的壮游行迹,钦羨三白与芸娘的鹣鲽深情。 而寒斋(浮桴室)收藏的《浮生六记》各种版本有一百余种,占其总数约五分之三,堪居藏家之首。
南社先辈以文字鼓吹革命,所以在清末民国时期,国內的报刊、书籍的出版大多掌握在南社文人之手,《浮生六记》一书的出版与南社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寄托了南社志士丰富的感情世界。其故事哀感顽艳,动人心魄。
比如发现《浮生六记》手稿并出版《独悟庵丛钞》本的杨引传与包天笑、出版《雁来红丛报》本的“苏州四奇人“之黄摩西与安定君的故事、进步书局《说库》本的”新旧底物“王文濡及杜撰佚二记、“苏式盆景大家”周瘦鹘先生校阅的”大东书局本”、影响深远的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的“六记足本”和赵苕狂的考与朱剑芒的校等等。
据考一九四九年十月前《浮生六记》有近五十个版本问世,南社文人的参与意义重大,特别《雁来红从报》本、进步书局《说库》丛书本、世界书局“六记足本”三种,在《浮生六记》的出版史上,居各种版本的“六大母本”之一半。
可见缺少了南社仕人的生花妙笔和关注,《浮生六记》流传的故事,将黯然失色。
(一)杨引传的生平
杨引传是《浮生六记》手稿的最早发现者。
他的妹婿就是近代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有中国第一报人之称的苏州甪直人王韬。
虽然杨引传与王韬都是甪直人,但他们早年没有见过面,杨引传随父杨隽(字茞汀,号野舲,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游宦巴蜀回苏后,他俩才相识,由于彼此娴于文翰,情趣相若,很快在郎舅之外,加进了一层关系。
那时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引传回苏不久,偶然在苏州郡城的地摊上发现了沈三白《浮生六记》的四卷残稿。 他们有机会共同分享《浮生六记》这一旷世美文,王韬当时就为《浮生六记》写了跋文,称作者“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抒写了对《浮生六记》的看法。
因为沈三白与陈芸娘夫妻生活的融洽和充满情趣,如“红袖添香夜读书”般的情调,颇能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向往,而陈芸娘与沈三白的不能白头终老,也引起了读者的惋惜,故王韬在跋文中写道: ”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
因为这番慨叹人生无常的跋语,写后未越一载,王韬的妻子杨梦蘅在上海病故了,这难道是文字之谶吗?
王韬与妻子杨梦蘅一起生活了四年,他俩结婚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正月(1847年),这在王韬的《弢园文集外编》里有自传叙述。
王韬的藏书印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初名利宾,字兰卿,道光八年生。他父亲名叫昌桂,字肯堂,少时有神童之誉,以授生徒为业,足迹不入城市。母朱氏为陈墓镇人。 王韬十八岁以第一名入县学,就改名瀚,字懒今,也许十九岁乡试落第后,取了这个字,之后他就在陈墓开馆授徒。与里中投缘之文友交往,其中就有杨引传。
以后王韬还有多种名号,如字紫诠、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魨生、还有外号“长毛状元”。
王韬是道光二十九年九月离开甪直,接受英国传教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翻译工作,”橐笔沪上”。 1860年左右王韬曾短暂回乡,因化名“黄婉"给太平军首脑上书献策,信件为清廷所执,遭通缉逮捕而遯走海外。 之后他在香港从事翻译、出版、著述等活动多年,成功创办了第一份华资中文报刊《循环日报》,又应邀出游欧洲诸国及日本,成为第一个到英国牛津大学用中文演讲的中国学者,并写下随游的笔记。 他在自办报刊《循环日报》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这些政论文章,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而王韬被清廷允许解禁回上海,已经是光绪十年左右的事了。此时王韬被聘为《申报》编辑。适逢中法战争,王韬写了很多时评并给盛宣怀等人写了很多信,发表看法和建议,开始主张“慎兵保和”,后来主张“战之以恒”。
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格致书院山长,主持推行西式教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著《淞滨琐话》。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印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入秋,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
而杨引传把《浮生六记》书稿交给上海尊闻阁主人蔡尔康,准备出版杨氏《独悟庵丛钞》时,已是光绪三年(即丁丑年,1877年)的事,距发现《浮生六记》书稿整整三十年左右了。这时候王韬还在"天南“香港遁隐,又为《浮生六记》的出版写了一跋
“…今闻甦补(即杨引传号)已出付尊闻阁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邮寄此跋,附于卷末,志所始也。丁丑秋九月中旬,淞北玉魨生王韬病中识。”
值得注意的事是《浮生六记》的出版,王韬作了跋,却没有直接经手参与出版。 百度及很多资料都有错误,甚至把“尊闻阁主人“的名号加到王韬头上,以讹传讹“尊闻阁王”,把《浮生六记》杨引传题序的”光绪三年”说成"发现的时间“。
在杨引传收藏《浮生六记》四卷手稿的三十年左右里,杨引传与同时的文友,“武林叶桐君,潘麐生,顾云樵山人,陶芑孙诸人”分享、交流、研究《浮生六记》,“皆阅而心醉焉”,可以想见《浮生六记》具有不凡的文学魅力。
而王韬还在读书、编辑之余,发现并抄录了道光时,阳湖人管贻萼的《裁物象斋诗钞》中的“题沈三白浮生六记六首绝句”诗寄给了杨引传。这些在《浮生六记》杨引传的序里说得很清楚:
“浮生六记一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笔也。就其所记推之,知为沈姓三白,而名则已逸,遍访城中无有知者。其书则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麐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弢园王君寄示阳湖管氏所题浮生六记绝句,始知所亡[中山记历]盖曾到琉球也。书之佳处,已详于麐生所题,近僧即麐生自号,并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小印,钤于简端。光绪三年七月七日,独悟庵居士杨引传识。”
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以活字排式出版了《浮生六记》,即根据杨引传藏的四卷稿本。
关于杨引传的生平,少有专述可查。 杨引传(1824年…?),原名延绪,字引传,以字行,号醒逋。恩贡生。太平天国陷江南避居上海后,乃号甦补。他在出版的《浮生六记》写的序上,署以独悟庵居士的号。
杨引传,刻苦于学,无所不通,尤笃嗜词章,生平所作诗,殆盈数千首。痛自芟薙,仅存十之二三,编为《独悟盦集》。叶廷绾将之采入同人诗略中。
这是王韬在著作《瀛壖杂志》里有的简略介绍。还有一段:
“庚申贼陷吴门,君卜五月十九日里中当有大厄。乃竟不先徙去。自罹于灾。妻投于水。屋焚于火。二子掳于贼。身亦被斫几殒。余驰书招之。未果来。余至粤后。闻其挈眷避居洋泾。噫。文人奇祸如醒逋者。其尤哉?”……《瀛壖杂志》卷四。
这是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后,杨引传在家乡甪直(古称甫里)遭遇的灾难,王韬写信叫他避居上海。之后杨引传把所经历的记录下来:《甫里寇难纪略》。
在杨引传不多的存世资料里,我发现一个极有趣的事: 杨引传竟与周庄南社人王大觉、陶惟沚的先祖有交往。 还有他与苏州文人交往也频繁。
晚年他在苏州教书为生,在沧浪亭旁的正谊书院任职。
曾经在苏州城西刘家浜缙绅尤鼎孚家做西席(私塾老师)时,童年(六、七岁时)的南社小说家包天笑曾在他姑丈的尤家见过杨引传。 当时杨引传已垂暮之年,他还教过尤鼎孚的子侄辈。这在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中有记载:
“我的巽甫姑丈,据说小时也曾到过大钱庄习过业,但他不惯为学徒,他是个富家公子,家里有钱,可以读书,而且是请了名师教授。他的业师,就是杨醒逋,最初在旧书摊上发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就是他。(当时他在冷摊上所发现的钞本,不止一种,曾交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印行出版,名为“独悟庵丛钞”。)
巽甫姑丈发愤读书,进了学后(指中了秀才),便不乡试,他的堂兄鼎孚先生。虽则是中了顺天乡试举人,但也绝意功名,在家里当乡绅。”
尤鼎孚,原名尤先甲(1843~1922年)字揆百,号鼎孚,晚号遂盦。苏州府学廪贡生,光绪二年顺天乡试举人。做过苏州商务总会总理,长元吴学务公所会计议董,长元吴三县城董事会总董。
包天笑(1876—1973),著名报人,小说家。原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1876年2月26日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秀才。懂日语。曾任山东青州府学堂监督。1903年到上海,在上海时报馆工作,编辑《时报》副刊《余兴》,同时为有正书局编辑《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并在小说林社兼职。为南社社员。1919~1921年为文明书局编《小说大观》,1922~1923年为大东书局编辑《星期》周刊。又为《滑稽画报》任文字编辑,所编刊物风行一时。1935年,在上海《立报》,继张恨水之后接编《花果山》副刊。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1973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译很多,有100多种。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由包天笑先生的这段文字可知,《浮生六记》的申报馆《独悟庵丛钞》本,由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印行。据查《中国丛书综录》可知《独悟庵丛书》书目分别为:
清沈复撰《浮生六记六卷》(原缺卷五至六)
清程世基撰《镜亭轶事一卷》
清岌乩参同子撰《天山清辨一卷》
清柴桑撰《闻见杂录五卷》
而同治、光绪时苏州文坛名士潘麐生也住刘家浜。
潘钟瑞(1822-1890),长洲(苏州)人。字麐生,号瘦羊、香禅,晚号香禅居士、瘦羊居士。室名香禅精舍、百不如人室。为清增贡生,后为太常寺博士。少孤力学,精篆隶,工词章,长于金石考证,究心文献,熟诸掌故。嗜爱山水,所游诸名胜皆有记考,所交皆当世名士。三十丧偶不再娶,卒年六十八。
潘钟瑞好学,嗜诗词,著有《香禅词》、《奉思录》、《虎阜石刻仅存录》、《苏台麋鹿记》、《庚申噩梦记》等。为咸同年间吴中著名词人,有《香禅词》。他擅长北魏、隋楷,曾为留园涵碧山房等处篆匾。亦能篆刻。并精于金石考证。
吴昌硕在苏州时,与他有交往,吴昌硕的《怀人诗》中就有一首写他的:
“黄山白岳几回看,经过严陵七里滩,
听水听风随处见,香禅居士着蒲团。”
吴昌硕还为他画过《香禅精舍图》,说他无室家之累,翛然一身,如空山老衲,而没有打钟供佛之烦。
潘钟瑞亦属苏州“贵潘”一脉,虽不比潘祖荫尊贵,家世也很华贵。吴昌硕与潘祖荫结交,还是由潘钟瑞介绍的。
由于他与吴昌硕深有默契,过从又密。每次得到珍贵的书画碑版,都一起赏析。他常为吴昌硕书画题跋,吴昌硕则为之奏刀刻印,两人相得甚欢。
而同治壬戌(1862年)潘钟瑞为杨引传珍藏的《浮生六记》手稿写题词,且赋诗十首,还是太平天国庚申之难发生后二年的事。
杨引传是个博学的人。
清末的《周庄镇志》(光绪壬辰1892年刊)由陶煦编撰。陶煦尝将书稿请杨引传校正过。
陶煦(1821—1891),字子春,又号芷村。 清苏州元和县周庄人。 当时元和县知县李超琼称赞其“学博而行粹,生平敦孝,友笃风义,负经世志,为利济于其乡,而淡泊寡营,肃然物外,不愧五柳家风”,“耳目所接,觉黄叔度、王彦方去人未远”
周庄镇在清代十之八属元和,十之二属吴江,为著名古镇。周庄自乾隆间章腾龙撰《贞丰拟乘》,至嘉庆戊辰(1808年)由陈勰增辑付梓。另有陶金梭撰志亦止于乾隆甲申(1764年),且未脱稿。同治13年(1874),陶煦被聘任府志采访,以周庄已70年无志,于是详审搜罗,纂辑镇志。成稿后,商之于“杨引传”,多所是正,斟酌损益,四易其稿而成书。
陶煦之弟陶焘(1824—1900)是著名的画家,号诒孙,晚号矩斋,又号东江老画师。 陶治孙是清代“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学生,《清代画史》称其“工山水,笔意峭拔
陶冷月(1895—1985)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新中国画”的创始人。原名善镛,字永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出生在苏州。他的绘画就是师从他的伯祖陶焘。
陶冷月祖父陶然,是陶煦、陶焘的堂兄弟。
陶然(1830-1880),號芑孫,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拔貢,是光绪年间著名词章家。性耿介,富詩名,著有《味閑堂詞鈔》、《味閑堂詩文集》等。曾任光緒吏部尚書。
杨引传珍藏的《浮生六记》手稿,曾经与陶芑孙一起分享过。
杨引传与陶氏族人多有交往,这也许与太平天国时苏州陷落,大批苏州文士避居上海、周庄有关系。
而新南社员陶惟坻是陶煦之子,陶惟坻(1855~1930年),字小沚。昆山周庄镇人。晚清江南戊子(1888年)科举人,中举后在河南候补,主持招股开矿等事宜。回乡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元江两等小学堂(今周庄小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兼乡议会议长,奔走城乡间为民办事,开浚市河,修整街道,筹办消防会。民国16年(1927年)应江苏省政府之聘,任苏州省立图书馆馆长,创编《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民国18年,又应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纂职官志。著述有《说文杂释》。
叶楚伦早年求学,分别师从周庄秀才褚福坤 、举人陶惟坻。
民国四年,周庄南社诗人王大觉出版了《青箱集》一书,辑录了他王氏祖先三代的诗文遗著,书中记载王大觉嗣祖父王炳华(字伯瀛)曾请陶诒孙绘《泛瀛图》二帧,当时吴中名士多有题咏,杨引传留下了很珍贵的一首诗:
“漫将诗句拟游仙,自有神山在海边。
苦志欲填精卫石,轻装应办孝廉船。
掣鲸才气当如此,跨鲤豪情亦偶然。
我到中流思击楫,祖生早已著先鞭。”
杨引传在《浮生六记》的出版史上,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虽然对他的生平与经历的检索,似竭尽所能,如此已能引发《浮生六记》的爱好者探索之乐趣。
![[转载]《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 pi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浮生六记》的出版与南社人(上) pi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前一篇:孙在丰輓成容若之佚诗
后一篇:“大树将军”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