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乌台诗案”牵连的涟水县令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实行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全国最大的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给当时的政治局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知徐州改知湖州,到任后,即给朝廷上了谢表。由于表中有一句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略带不满的话语,结果惹怒了在变法中当政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公开诽谤朝廷,反对变法,是为大逆不道。此事奏至朝廷,神宗皇帝将信将疑,指令御史台查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有的与苏轼有过节,有的嫉妒苏轼的才华,有的想借此显示自己的能耐,因此他们处心积虑地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苏轼罗织罪名,并令台吏皇甫遵前去湖州逮捕苏轼,押送到御史台收监审查。因汉代御史台官署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此案在历史上也就被称之为“乌台诗案”。
在审案过程中,御史们为了置苏轼於死地,对他进行了轮番审讯,肆意虐侮,甚至刑讯逼供。使苏轼在肉体和精神上倍受折磨,以致他曾萌生起自杀的念头。经过两个月的审理,御史台以“苏轼俱以招认”结案,认定苏轼诗词文赋有多处“谤讪”、“讥讽”、“怨怼”之语,同时株连到与之寄赠唱和的三十多名官员,其中就有当时的涟水县令盛侨。
盛侨字晦之,原籍余杭,徙居建德,再迁嘉兴。师事宋经学大师胡瑗。瑗在太学,使盛侨为堂长,著述《中庸讲义》。历国子监司业、著作郎、涟水县令、考城县令等职。盛侨任涟水县令应在熙宁八年(1075)前后,其时苏轼在山东密州任知府。密州为“桑麻之野”,苏轼在任期间恰逢旱灾、蝗灾、百姓饥馑不堪,他每月都要拿出自己粮食,以赈灾救荒、收养弃儿,在他的带领下,府衙所捐粮食,竟活数千人。而苏轼自己却处在“停火断炊”、“斋厨索然”的境地。不得已,他只好去密州古城废圃寻杞菊而食之,并仿效唐代诗人陆龟蒙《杞菊赋》题意,也写了一篇《后杞菊赋》。在赋中,他津津乐道其“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的详细过程。表现出他心胸豁达,随遇而安的乐观天性。也隐含着他对新政施行中的加重农民赋税,削减公使库钱粮等做法有不满情绪。如“衣食之奉殆不如昔”,“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等语。就是这不满的情绪,被御史台办案人员当作罪证,认为是这篇文赋是“有意渲染新法之不当”
,作者是“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讽,意图众人传看,以轼所言为当”。
苏赋写成后,确实曾寄给他人传阅,涟水县令盛侨就是传阅者之一。此前,苏轼於熙宁七年(1074)
九月被命罢杭州通判,权知密州。他在赴任密州时曾道经镇江、扬州、楚州、涟水、海州,受到一些朋友的接待,他把这些朋友称之为“淮月弄舟人”,其中就包括涟水令盛侨。到了密州,他随即写了《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谈及他赴密途中的感受和对朋友的印象。诗题中的盛著作指的就是曾经担任过著作佐郎的盛侨。五绝中第四绝云:“云雨休排神女车,忠州老病畏人夸。诗豪正值安仁在,空看河阳满县花。”后有诗注:“盛为邑宰”,可见是专写盛侨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赴忠州时,道经巫山,有人题诗于庙云:“为报巫山神女道,连排云雨待清诗。”苏轼用此典表明了盛侨对他道经涟水的热盼和盛情。“畏人夸”和“空看”是苏轼自谦语,道出了他由于停留涟水的时间短促,没有应主人(盛侨)所求,留下什么诗作。但他很欣赏盛侨的才学和气质,将其比之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也许是苏轼有负诗债的感觉,所以,当《后杞菊赋》写出后,他第一个就寄给了盛侨。盛侨得到苏赋后,又推荐给刚步入仕途,出任临淮主簿的张耒。张耒读后,联想自己,很有感触,也写了一篇《杞菊赋》。曰:“予到官之明年,以事之东海,道涟水,涟水令盛侨以苏子瞻先生《后杞菊赋》示予。予不达世事,自初得官,即不欲仕,而亲老矣,家苦贫,冀斗升之粟以纾其朝夕之急。然到官岁余,困于往来奔走之费,而家之窘迫益甚。向日悲愁叹嗟,自以为无聊,既读《后杞菊赋》,而后洞然,如先生者犹如是,则予而后无叹也。”张耒此时初人仕途,政治上并未遭遇坎坷打击,但由于人仕后不断四处奔走,其境遇与其初衷不尽一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出入,令其流露出对世俗的厌倦。读了苏赋后,他很快调整了心境,以比较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他还在赋中称颂苏轼“世为达者”、“先生哲人”,流露出对苏轼的仰慕之情。可以这样说,是盛侨的一番推荐,促成了张耒对苏轼的追随,最终成为“苏门弟子”。
苏轼被关押期间,朝廷上下有不少官员为其求情辩解,宰相吴充、曹太后也仗义执言、甚至连王安石也伸出援手,使得神宗皇帝动了恻隐之心,下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其他受到牵连的人或贬官、或罚铜,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了结。受到牵连的盛侨在结案时以“收受讥论朝政文字”而被罢黜考城县令之职,罚铜二十斤。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盛侨推荐,阅读过苏赋,并效仿写成《杞菊赋》的张耒却毫发未损,这至少说明,在盛侨被审过程中,他没有乱咬人,可见盛侨有极为高尚的人格品行,值得人们敬重。
盛侨被罢官后,因他的学问才干曾入聘杨王府任侍讲、入聘徐王府为记实参军,后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宋元丰六年(1083)五月任太常少卿、闰八月为直集贤院,知越州,九月寻卒。元丰八年(1085)六月,苏轼由常州领命赴任登州知州,又一次途径涟水,受到了军使赵晦之的热情接待,苏轼感触颇多,即兴题写《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一词,留下了“自古涟漪佳绝地,绕廓荷花,欲把吴兴比。”等名句,或许其中就有告慰盛桥的成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写下的《寒食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