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2012-11-21 21:37:38)
标签:

转载

分类: 瓣香兰馨

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白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1655-1685)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词人,满族正黄旗,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为康熙帝一等侍卫。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为诗词。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谁知?他的词在清初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012116日参加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上午10点来到稻香湖酒店,已被叶影婆娑的金秋景色所迷。来不及左顾右盼,疾步走入2楼会议厅。会议工作人员引领到第二排落座。纳兰性德学术会规模不大,却具有历史性意义。在北京开是正中,蒙满汉文化的大融合地。纳兰性德学术会,开一次已足以载入历史了。

 

       当天由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主持会议。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陈启刚、北京作协副主席赵大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小伟等。嘉宾有纳兰性德后裔纳兰根正、蒙古国际诗人森.哈达、中华格律诗词普及研究院院长李远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宣奉华、原北京市文联书记赵金九、海淀文联副主席叶宏奇、海淀文联秘书长王威、香港诗人胡东光、诗词之友主编张脉峰、郭宗忠、陈祖美、王耀光、胡小华等。[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历经两年筹备的本次研讨会,先后举办过纳兰性德学术研讨征文、纳兰性德生平故事征集等活动,并出版了《说不尽的纳兰性德》和《纳兰性德的传说》两本著作。研讨会上,学者们对纳兰性德在中国文坛史上融合名家之言,说古论今,诗词荟萃,各抒己见,各个彰显着才华横溢。研究纳兰性德什么呢?原生态、复生态、在清代的文学地位;在历史词人的地位;在中国与现代的历史碰撞中的产生的文学价值;纳兰的词情与高洁的人格魅力;纳兰为文化创造树立的形象;纳兰的符号……

 

      让我们领略一段纳兰性德的物性观照:“纳兰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的和漕郎的,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始,到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出身豪门,权位显赫,才貌出众。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对爱情深沉而真挚,留下的泣血文字让他过早辞世。纳兰性德也是透彻了解汉族文化,并把文化发挥淋漓尽致的大成就蒙古词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融文化。如此德才兼备、高风亮节的词人,令人读他的词和文章,见性如见人。不觉想起“犹如莲花不着水,一如日月不住空”。亦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在眼前升起。[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渌水亭)

  会议讨论高潮迭起,会下文化交流汇知音。这些深得中华文化精髓的文化名人都是那样谦和礼敬,交流起来却又惊叹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每谈一题必有和声,赞叹才华之余,更喜那份酣畅淋漓的灵魂滋养。就像和谐的交响曲,奏响和谐涌动的心声。

 

     踏着稻香湖午后的暖阳,拾几片金色的秋叶,照照树影婆娑的太阳。眼前的湖水波光粼粼,静谧如斯。鱼儿在小叶船下沉醉。七八只鸭子游荡在水面,岸边醍醐旁若无人的理着羽毛。交汇的语言,共同的观注,难以想象怎会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爱好和语言。真想说:这是骄人的天使盛会。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吃完晚饭,更精彩的活动开始了。三一群,五一伙,这里再没有甘于寂寞、享受孤独的人,自由组成宿舍交流团。我和艾珺来到纳兰老师的住所,已有几人热谈起来。谈纳兰性德,谈诗歌词赋,谈莫言的作品和获奖原因,谈中国文化,谈民主,谈当今文化何去何从……...文友自然少不了争论和热议。众情激昂,讨论得热火朝天。纳兰老师静坐一旁,笑容可掬的听大家辩论。不知不觉已经几个小时过去了,辩论逐渐安静下来。戴月唱了一首小曲,委婉动听的声音又把人拉到了江南。在我们的怂恿下,纳兰老师唱一首老调:“一对小夫妻,一走两三年,依依惜别情”,似乎翻阅着旧照片。纳兰老师不缓不急的说古论今,惊叹他博古通今的才华,却又深藏不漏。他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皇子,三更眠五更起,不敢怠慢……”。时间飞驰,已近12点,担心影响纳兰老师休息,心有不甘的结束了讨论。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将相王侯弹指间,青梅煮酒论英雄。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78点半,登上大巴奔扑纳兰性德的家庙——上庄永泰庄村东岳庙。叶主席神采飞扬的向大家介绍着上午的行程。我摆弄着相机抓拍了几张。这时,旁边座位的森道.哈达先生和我亲切的攀谈起来。谈到蒙古文学开创者尹湛纳西的《一层楼》,酷似《红楼梦》的翻版。对此竟一无所知,感慨学海无涯。

 

     东岳庙始建于明代,清康年改建为纳兰氏家祖庙,供奉其家族先人的影响及牌位。庙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西路有三进,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三座大殿保存较完整。前殿拱券有精美的浮雕道教图案。东跨院有三进,四合式布局。庙前有戏台,为双卷勾连塔建筑,规模很大。2003年被北京市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斑驳的古迹,爽朗的笑声,感受在深深的理解和默契中。一位老先生艰难的走着每一步,逢每处必看,透着文人的执着与认真。我扑捉着每个会心的微笑,扑捉着沧海桑田的时光掠影。

 

     随后又来到“曹氏风筝工艺坊”。惊叹风筝艺术的大美,更惊讶工匠们专注的艺术气质。墙上随意张贴的有关风筝制作的文字,都是精湛的书法啊。朴实的房屋摆设,朴实的民间艺人,灿烂的风筝艺术。质朴中,传统文化在这里复活了。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纳兰性德研讨会” 是二十年后,首次在北京举办的高端学术研讨会。各方学者名流聚会北京,探讨纳兰及其词的美学价值,有其深远意义。2012年金秋时节,北京海淀文联一举创造了历史纪录。

 

     稻香小镇大片的田野飘着泥香,还有丰富的蔬菜、果粮。这里只有绿色的自然之风,慢慢地侵入心灵深处。伴随着独领风骚的低吟浅唱。参加这样的盛会是多么幸运。使生命底色斑斓绽放,留下生命印章。气定神闲间,游牧于灵魂之田植入绿色种子,用田野的心呼唤田野,蔚然成风。快哉!快哉!

                                                         

                                                                高静波撰文

 

                                                       20121117日星期六2:50

(感谢中华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底蕴,如清新空气注入心灵,愿这贵族精神的文化之风在祖国大地源远流长。)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转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侧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