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迷”三六桥

研究《红楼梦》版本的学者,都知道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六桥本”《红楼梦》,因该书中有“探春远嫁”、“宝钗难产”、“贾芸、小红探监”、“湘云、宝玉结褵”等情节,与脂评所提示的后八十回线索颇相符合,而被说成是“原本”、“真本”。可惜此书已从原藏主三六桥手里流失出去,据说曾在日本出现过,但至今下落不明。
三六桥(1871—1940)名三多戈,简称三多,蒙古正白旗人,原姓钟木依氏。因其曾在杭州驻防,雅爱西湖苏堤六桥之胜,而自号六桥。他自小生活在江南,长期受汉族文化熏陶,先后从王廷鼎、俞樾、樊增祥等大师学书法、诗画、琴技,精通汉文。十七岁中举,袭三等轻车都尉,后任驻军都尉、杭州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北京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等职。入民国又先后任盛京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咨议、中华民国国务院铨叙局局长等职。
三多喜爱收藏,除了藏有后四十回本《红楼梦》之外,还藏有清代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侍卫画像及其生前用过的双凤砚。
画像为清代著名画家禹之鼎手绘,纵59.5厘米,横36 .4厘米,纸本,设色。晚清恭亲王(奕欣)首题“容若侍卫小相”六字,钤有“禹之鼎”、“上吉氏”等印。图中的纳兰容若身着侍卫服,头戴纬帽,面带笑容,手持茗碗,坐于床几上,似乎正在与挚友交谈。构图虽然简洁,却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坐姿和面部神态,表现出容若的潇洒英姿和儒雅风度。画面左上有纳兰性德挚友严绳孙题诗并跋。裱边有三多及其友人沈宝熙、傅岳芬、夏仁虎、冒广生等人的题词。三多的题词用的是容若与梁汾结交唱酬时所填《金缕曲》韵:
公子今重耳。□风流、璧台珠殿, 早登科第。歌哭□舍亡国恨(公先世本蒙古人, 据叶赫为国主) ,
至竟莫名底意。天恁肯、欲都从已。然诺等于金鼎重, 染猩袍、恐是相思泪。看(平声) 富贵,若云水。 鸳鸯小社同吟醉。趁良辰、研花□酒,
□如生忌。我亦少充弓箭手, 错认前身不已。得再作(去声) 词人无悔。亲把沈檀焚宝鸭,
当香山、供奉瑶轩里(张公甫有景白轩供香山象)。磨凤砚(余藏公双凤砚) , 自家记。
词中有的字虽已漶灭,但依然能看得出,三多深悉容若的家世、风谊、情爱以及对待富贵的态度,他认为自身的经历,与容若颇有相似之处,虽错充武职却雅爱倚声,所以他将纳兰性德这幅肖像以及双凤砚一直作为供奉之物珍藏着。
双凤砚是三多于海王村获得的一方端砚,砚上镌有容若的题名古篆及朱竹垞的题词。郑逸梅《艺林散叶》有一条记载:“三六桥藏文三桥遗砚,颇以未得成容若之六桥双凤砚为憾。”,这条记载表明了三多未获此砚时对此砚的向往。可见此砚原来就全称为“六桥双凤砚”,所谓“六桥”,似与三多无关,或砚上就镌有西湖六桥和双凤翔飞的图形。此砚原藏于剧作家、文物收藏家罗瘿公的手里,大约在民国十三年罗瘿公去世后,才流落到古玩市场,为三多所获。三多之所以珍爱这方名砚,与其说是六桥双凤砚与文三桥遗砚正好构成与已名号相符的称谓,还不如说是三多对饮水词人的仰慕和心仪。纳兰性德是一位多情的佳公子,他的缠绵婉约的恋情和哀感顽艳的悼亡,一直为词坛的所传诵,而双凤砚的名称又具爱情的象征意义。三多有姬人名玉并,字姗姗,大兴人,能词善画,著有《香珊瑚馆诗词》,深得三多的宠爱,三多将她安置在西湖“可园”,经常相携漫步在湖光山色中。三多还将他和玉并的书斋取名为“双凤斋”,并镌刻“双凤斋藏印”,钤盖在他们所藏的书画中。《容若侍卫小像》中的三多词,即由玉并用“美人簪花格”小楷题录,落款为:“敬观成容若先生小象,
即次其赠顾梁汾原韵。丙寅春,
三多作玉并书。”从中我们或能领略到夫妇相偎灯下赏画品砚的场景。但是不久,三多又遭遇到与容若相似的命运,民国十九(1930)年,二十八岁的玉并不幸病故,这使三多受到很大的打击。据《清词玉屑》记载:“小絃(指姗姗)又折,有访六桥者,荒灯老屋间,方闭户诵金经。视纵辔湖堤时,判若两人。”
到了晚年,他珍藏的容若像和双凤砚俱已散去。容若像曾为张伯驹先生收得,后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双凤砚则流落到日本。
正因为三多有着与容若相似的经历和遭遇,他写的《粉云庵词》也逐渐走向模仿纳兰风格的路子。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丽淡雅,自然质朴而少雕琢,纯以性情结撰。如《暗香·题苏堤试马》:“一鞭得得。趁柳枝绀翠,桃花红白。笑拂五云,惊起浮沉两。怪底联翩凤子,紧随著、锦存金勒。似指引、有个当炉,还在画桥北。闲立看春色。把芳草缓寻,落英争惜。风流帽侧。湖上谁人不相识。驴背清凉,居士应少我,疏狂标格。行乐耳,须信道、百年驹隙。”写的绮丽流美,清逸隽永,颇有《侧帽》风致。如《卜算子·谴风》:“风也难相躲,愁也难相躲。躲得春风怎躲愁,索性风前坐。燕不飞单个,蝶不飞单个,何不吹人作一团,飞上花上朵。”、《昭君怨·晓游》:“新霁落花春曙,骄马一鞭何处,缓辔踏芳洲。绕红楼,帘里人如玉,帘外人愁绿。相间正无因,卷帘颦。”写的轻灵深婉,意绪阑珊,又有《饮水》韵致。文坛大师郑逸梅先生曾评价:“饮水侧帽之词,出于黑水白山间之纳兰容若手笔,惊才绝艳,传诵中原人士。不意晚清三六桥,为韦韝毳幕中人,居然作雅颂之声,篇什流播,足与纳兰后先辉映,虽不谓之佳话,不可得已。”
三多的书法学俞樾,工隶体,书风雄劲拙厚,既有富贵气,又有书卷气。落款往往具名:“纳兰三多”,他曾对友人冒广生说:蒙古族钟木依氏与纳兰氏是同一部落。那么,他是否也认为,他和纳兰容若是同一祖籍?考纳兰容若的始祖土默特,原为蒙古族,初灭扈轮国所居张地之纳剌姓部,进据其地,因姓纳剌(即纳兰)。而三多为自己取汉姓“张”,即出于此。所以冒广生在为三多所藏容若像上题《金缕曲》,有“云气纳兰常不散,
被东风、吹作词人泪。”,道明了三多心中的纳兰情结。
由三多的认宗、取姓、收藏、作词等行为,称其为晚清时期的“纳兰迷”,应不为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