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是否知晓顾二娘
、
不久前,“渌水亭论坛”版主叶子(林晓京)邀请我鉴别一下她在网络搜索到的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都是艺术品市场上的拍品。一件标明为《纳兰性德隶书五言联》,实际为七言,书为
“墨磨顾二娘子砚,茶品李四老官壶。”署名“成德”,钤印“德道人”。另一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史馆员吴丈蜀先生书写的对联:“墨磨顾二娘子砚,茶沏时大老官壶”。款识为“奂彰先生方家雅嘱即正,戊寅大暑吴丈蜀书纳兰容若句。”钤印有吴丈蜀印。这两幅联很工整,联语里所表明的器物、动作、人物、身份、称呼、性别诸义项,都对的有榫有模,严丝合缝,可称得上是巧对、妙对。然而将两幅放到一起看,却出现了问题。两幅上联是一致的,均为“墨磨顾二娘子砚”。顾二娘子指得是清代康雍年间苏州制砚艺人顾青娘,她制作的砚以清新质朴取胜,镂剔精细,巧若神工,曾制作过蕉白砚、井田砚、青花砚、索砚等。两幅下联明显不一样,一个说是“茶品李四老官壶”,一个说是“茶沏时大老官壶。”我对历史上姓李的著名制壶艺人不了解,经网友天风楼主人周海崟先生提示,知明代宜兴有紫砂艺人李养心,号茂林,善于制作小圆壶,为阳羡小壶之鼻祖,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又有一位名时大彬者,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有研究。有名的“提梁壶”就出自他的设计,“时大老官”或许指的是他。由于这两幅下联有出入,所以我认为前一幅联是伪作,(何况没有任何资料和实物表明纳兰性德曾用过“德道人”印章。)后一幅联款里所署联语的出处也是错误的,书者有可能在袭用前一联时又发生了记忆性的错误。
由于这两幅字的出入和错误明显,我在给叶子的留言中没有挑明。而是从顾二娘出生年限的角度去进一步分析,认为纳兰性德根本不可能知晓顾二娘。在我原先的印象中,顾二娘是生活在雍乾时期的人,顾二娘出生的时候,容若已去世多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对联。后来又查了一下资料,得知顾二娘虽然生卒年未详,但还可以考订出她生于康熙初年,卒于雍正年间。但即便是这样,我以为纳兰性德还是不可能知晓顾二娘之名,因为顾二娘成名于康熙后期。
最早记载顾二娘事迹的资料是清人黄中坚的《研铭并序》,全文如下:
吾乡顾德林善制砚,他人虽抚而而仿之,终莫能及。尝为许子允文制“索砚”一,余甚爱之,因亦以端溪石二方授之,石固不佳,而式亦迥异,弗之慊也。方欲觅一佳石令之重制,而德林死矣,石亦了不可得,积十余年,始以三金易片石,时德林嗣子启明亦死,其孙公望又以善制砚召入内廷,吴中绝无能手。闻启明之妻实得家传,而未之察,已而其名益著。壬辰仲秋,乃命随意制之,不拘何式,而彼意为制“索砚”。细玩之,惟索纽过于工巧,似不若德林古朴,其他则温纯古雅有雨韵也。廿年素愿一日得偿,喜而为之铭。铭曰:“是名索砚,顾家妇制。质美共良,宝之勿替。
黄中坚字震生,江南吴县人,岁贡生,著有《蓄斋集》。《砚铭并序》载于《蓄斋二集》卷十中,为全集终篇。序中所说的“启明之妻”就是顾二娘。据顾云涛《吴门补乘》(嘉庆年间成书)记载,顾二娘本姓邹,自嫁到住在苏州阊门专诸巷里的顾家,人们才称她为顾二娘。顾家世代以制砚为业,公爹顾德林(或为麟)是顺治年间姑苏城里有名的制砚高手。无论是佳石还是常石,随意镂刻,必有雅致,故名望于一时。他生前曾将琢砚的技艺传给了儿子顾启明,
可是顾启明不幸早逝,
因此顾二娘便继承了顾家祖传的制砚技艺。黄中坚闻得顾二娘之名并请他制砚的事迹是在壬辰年,即康熙五十三(1714)年。在此之前,他曾请顾德林制一“索砚”,因砚石材质不好,制成后效果欠佳,未能满意。故欲寻觅佳石重制,因顾德林已经去世,砚石又一时难以获致,未能实现。20年后他才如愿以偿,由康熙五十三年向前推20年是康熙三十三(甲戌1694)年,此前顾德林尚在世,顾二娘是不会在此期间出名的。纳兰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乙丑1685)年,比顾德林早逝9年,怎么能知晓顾二娘子呢?顾二娘继承顾家制砚技艺应当在康熙四十三(甲申1704)年之后。黄中坚说得很清楚,在顾德林死后十余年,他才购得片石,但由于德林嗣子启明亦死,其孙公望又以善制砚召入内廷,无人为他制砚,因而他生发出“吴中绝无能手”的感叹,说明此时顾二娘的名声即使在苏州,仍还没有流传出来。依据《江南通志》(乾隆元年成书)的说法,顾二娘“独擅其艺者二十余年”,她真正出名是在康熙五十年后。至康熙六十年,是她制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她为名砚收藏家黄任(莘田)制砚,使得她名声大噪。黄任(1683---1768年),福建永福人,字莘田,康熙壬午举人,官至广东四会、高要县令。高要地处端溪。而黄任又有砚癖,所以在任上获致不少上等砚石。解任后闻顾二娘名,特地到苏州拜访顾二娘,请为制砚,共得十方,故名其书斋为“十砚轩”。黄任《香草斋诗》卷二有《赠顾二娘》诗:“一寸干将切紫泥,专诸门巷日初西。如何轧轧鸣机手,割遍端州十里溪。”又有注云:“余此石出入怀袖将十年,今春携入吴门,顾二娘见而悦焉,为制斯砚。余喜其艺之精,而感其意之笃,为诗以赠,并勒于砚阴,俾后之传者有所考焉。”已故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生前对砚史很有研究,著有散文小品《顾二娘》,文中介绍黄任所珍藏的十砚中有一砚名为“美无度砚”,砚上刻有南朝诗人谢朓的
“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诗句,落款为“康熙己亥六月,任”及“黄任”、“莘田真赏”、“十砚轩图书”诸印。依据款识,可知黄任与顾二娘相识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其时,黄任年36岁。张先生认为顾二娘要比黄任年长20岁,依据传统的封建社会女子婚嫁年龄,和他丈夫去世年限,以及她膝下有子已成大器的情况,这个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那么,康熙五十八年顾二娘应当是56岁,以此上推,她出身于康熙二年癸卯(1663),比纳兰性德小八岁,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由于她在纳兰性德晚年期间初嫁到顾家,每日轧轧弄机抒,还没有染指凿砚,故纳兰性德对她无从知晓。
网上流传说高士奇藏有一方宋宣和坑端砚为顾二娘制,高有铭文曰:
丁巳己巳,凡十三年。夙夜内直,与尔周放。五色诏敕,诠注简编。行踪聚散,岁月五迁。直庐再入,仍列案前。请养拓上,携归林泉。勚华丹扆,劳勋细旃。唯尔之功,勒铭永传。此研为宋宣和坑物,石色坚致如玉,扣之铿然。余得之相随十三年,再至直庐,则仍留几案间。请养携归,记其后。康熙己卯秋七月詹事高士奇。
渌水叶子曾举以此例在论坛里留言说:“康熙己卯为1699年,此时高士奇得此砚已13年,那么1686年高士奇求得顾二娘子砚,据容若去世仅一年之隔。看高士奇对此砚的喜爱程度,可以推测,容若在世时,顾二娘子砚已是名声远播了。”高士奇确有其砚,现代学者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卷五中谈到此砚,题为《高江村砚》。但没有说是顾二娘制作,如果确实是顾二娘所制,邓之诚一定会提及。因为他对顾砚很在心,《骨董琐记》中有三处谈到顾二娘制砚。另外,叶子的留言在年限推算方面存有错误,高士奇铭文中说的十三年,是指“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到“己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并非是从他题写铭文的这一年(己卯)往前推
13年。铭文中说的很清楚,高士奇参与直庐(入值宫廷)分两阶段,前一阶段十三年,此研随身陪伴着他,十三年后经历了五次迁官,复又直庐,此砚仍留在当年办公的几案上,不禁感慨系之,写下此铭。由此可见,高士奇初得此砚是在康熙十六年,依据张中行先生对顾二娘年龄的推算,这一年顾二娘只有十四五岁,还是一个未字少女,苏州顾家还没有接纳她,她仍然姓邹,怎么能谈得上为高士奇制砚呢,更不要说是“已名声远播”了。当然也有可能高士奇砚为顾德林制作,被人们误认为是出于顾二娘之手。
康熙十六年,正是纳兰性德热心求学之时,他对什么都感兴趣,包括民间技艺,有时候还会自己动手制作,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就称他“间以意制器,多巧倕所不能”。他撰写的《渌水亭杂识》记载了诸多的民间技艺,包括文房用具,如“桐油”墨、“蕉叶白”砚等。我想,如果纳兰性德在这时闻知顾二娘的芳名,且将她写进了联语,那么她的事迹也一定会出现在《渌水亭杂识》这本书里。然而,毕竟没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