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剑锋冷然
剑锋冷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813
  • 关注人气:2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纯修与纳兰性德交游考一

(2007-12-05 17:42:42)
标签:

文史

考证

分类: 瓣香兰馨

《张纯修与纳兰性德交游考》一

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在历史上是一位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所结交的朋友,多数是汉族士子,但也有两位是具有汉族血统的满洲旗籍人:一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另一位就是本文所着重介绍的张纯修。

张纯修,字子敏,一字子安,号见阳。因以绘画擅名,见载于《八旗画录》、《清画家诗史》、《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笔者所见这些资料,都说他是“汉军正白旗人”,而实际上他属于正白旗包衣。成书于乾隆九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即尼堪姓氏),就有张纯修的父亲张滋德之名。所谓包衣汉姓,不同于汉军八旗。努尔哈赤初建八旗时,将所获各部俘虏,不分民族,均纳为包衣,分属八旗,归入满洲籍。“包衣”乃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他们及其子孙一直为满洲贵族所占有,处在世仆的地位。尽管有的“包衣”从龙入关后,因战功、科举等而置身显贵,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而汉军则建制于天聪五年(1631),它先由各旗的汉人拨出另组一旗,定名汉军。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就降附的汉人组成汉军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黄、白、红、蓝四旗,七年扩编为汉军八旗。它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组织的整体。汉军成员均为八旗兵丁,名曰旗下人,实乃汉族,与满洲旗籍包衣汉姓在性质身份方面有所区别。[注一]前人资料亦有称曹寅为“汉军正白旗人”或“汉军镶蓝旗人”,实际亦错。《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亦载有曹寅的曾祖曹锡远之名。张纯修与曹寅同隶满洲正白旗,正白旗属上三旗之一,据《清会典》:“内务府掌包衣上三旗之政”,可见他们又同是内务府的奴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由文华殿大学士福敏和徐元梦根据乾隆皇帝的圣喻编撰的,极具权威性,然对满洲旗分内汉姓的“未归年分”失考,一概称为世居东北某某地方,其实多数不然。以曹寅为例,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等人考证,曹寅的的祖籍应在河北丰润。其源出于宋代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曹彬原为河北真定灵寿人,其后代有一支辗转流落到江西进贤武阳渡。到了明代永乐初年,又有曹端广、曹端明兄弟二人从武阳北迁,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不久,弟端广去了东北铁岭,兄端明则留在丰润,即为丰润曹之祖。端广在铁岭落籍后繁衍成辽东曹,后归附后金,宦居沈阳的曹锡远即是辽东曹的一支。曹锡远的子孙曹振彦和曹玺,随清军入关,受田于宝坻武清之间的正白旗圈地,他们由此寻根到丰润,结识了丰润曹家的族人。后来他们还把年幼的曹寅送到丰润曹家松茨园住过一阵,曹寅与丰润的曹钊、曹鈖、曹鋡即以兄弟相称。所以,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谓“世居某某地方”的说法,我们不可以轻信。同样,张纯修的父亲张滋德亦非“世居辽阳地方””《清代碑传全集》卷六十二,载有毛际可撰写的《张中丞自德传》(,张自德即张滋德。“滋”为“自”的谐音)传文称:

 

公讳自德,字符公,姓张氏,洁源其别号也,世为顺天丰润人。

 

笔者查找了康熙三十一年曹鼎望主编的《丰润县志》,在“人物志乡贡”中见有张自德的小传,:

 

张自德号洁源,满洲籍。丁亥贡士,巡抚河南,兼理河道、粮饷,工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近又有人发现了中华民国十三年重修的《丰邑张氏总谱》,谱前序文中称丰润张氏“本籍山左枣林人氏,自明永乐二年,始祖弟兄三人,职属指挥,从龙迁都北京,受采地于丰邑之丰登坞,遂于是卜居焉。又名其庄曰张家庄……传至十世自德中兴,张氏门中始昌大矣。”又称张自德曾读书于丰润关帝庙,“素有大志。因明末遭兵变,裹出关外,从龙入关,发祥于此,历任显官,诰封三代,波及宗族,是自德祖之光前裕后,乃不世之杰出者也。”毛际可《张中丞自德传》,称其年十九“随王师而东,遂隶籍藩下”。考《清代职官年表》,张自德卒于康熙七年(1668),享年六十岁。据此可推算他于明天启年间兵乱中中,成为后金的俘虏,被押解到关外,编入包衣旗籍,遂占籍辽阳。可见,张纯修与曹寅不仅是同旗,而且是同乡,两家又有相似的遭遇,故成为世交。我们从曹寅《楝亭集》有关诗作中,可以窥知其与张纯修交往的亲密程度。纳兰性德很可能是通过曹寅认识张纯修的。纳兰性德与曹寅有通家之谊,二人又自幼同学,拜徐乾学为师,后又同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入值扈从,过从甚密。所以,纳兰性德对曹寅的身世十分熟知。如曹寅少年时,曾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这是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而纳兰性德却很了解。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曹寅的父亲曹玺病逝在江宁织造任上。十一月,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南巡,到织造府祭奠,他指着曹玺生前在府园中手植的楝树,安慰曹寅说:

 

此即司空之甘棠也。惟周之初,召伯与元公尚父并称,其后伯禽抗世子法,齐侯任虎贲,直宿卫,惟燕嗣不甚着.今我国家重世臣,异日者子清(,即曹寅)奉简书乘传而出,安知不建牙南服,踵武司空……。[注二]

 

纳兰性德这段话是在用伯禽、吕伋和燕侯等“世臣”比拟曹寅将大有作为。他连用三个模拟,先用“伯禽抗世子法”,比曹寅少年时任康熙伴读,再用“齐侯伋任虎贲,直宿卫”比曹寅青年时期任康熙侍卫,三用燕嗣之享国绵长比曹氏之世代延泽,最后展望曹寅之未来,预料他“奉简书乘传而出”,“建牙南服,踵武司空”。纳兰性德“料事屡中”,五年之后,曹寅果然承嗣父业,继任江宁织造。纳兰性德所说的“伯禽抗世子法”,典出《礼记·文王世子》:

 

(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郑注:,犹举也。谓举以世子之法使成王居而学之,以成王之过击伯禽,则足以感喻焉。

 

伯禽实际上就是成王的伴读,成王犯了错误,周公就责打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成王受责,这是此即所谓“抗世子法”。纳兰性德用此典隐喻曹寅曾在御书房里,代康熙皇帝受太傅的责罚。[注三]其时,少年康熙身边的伴读不止一人,纳兰性德也曾做过他的伴读,有过与曹寅同样的经历,所以他对什么是“抗世子”法深有体会。由此可知,纳兰性德和曹寅相识,可能在康熙六年(1667)玄烨宣告亲政前。纳兰性德与张纯修相识,则是在张自德去世以后。张纯修为纳兰性德刊刻的《饮水诗词集》有《敬题元公张大中丞遗照》七绝二首,其第一首云:

 

豸冠丰采着垂鱼,共拟威棱肃剪除。

今日拜瞻温克甚,悬知宿好但诗书。

 

史载,张自德“从龙入关”后,由丁亥贡生授庆都县令,后又历任贵州道御史,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河南、陕西巡抚等职。他为官以“实心任事”,整饬邮驿,修葺学官、伸理冤抑,在垦荒、赈谷、河务等方面着有劳绩,赢得商民交口颂焉,殁后祀名宦。但为人“性忼,不能容人过,以此得严厉声”。[注四]纳兰性德亦早有耳闻,直到他结识了张纯修后,,拜瞻了其父的遗像,才了解到张自德实际上是一位“宿好但诗书”的温克儒雅之人。这说明,在此之前,纳兰性德没有亲眼见过张自德,他和张纯修相识当在康熙七年张自德去世之后。由纳兰性德与曹寅的交往,早于其与张纯修的相识,我们不是可以得出纳兰性德是通过曹寅认识张纯修的推断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