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片《小兵张嘎》结构分析(悼谢晋)
(2008-10-21 21:20:29)
标签:
娱乐 |
分类: 编剧技巧交流 |
特发一篇不久前写的分析文章以示纪念刚去世的谢晋。
谢晋的电影都很好看,为什么?很少人会注意到他结构故事的方式。其实,任何一部好电影,首先在于它的结构是不是完整。好莱坞总结自古希腊以来人类戏剧的经验,提出一套经典三幕剧的理论。这套理论被国内长期以来作为商业化的拼凑受到批判和冷遇。而谢晋的电影结构却与经典三幕式十分相似。
下面,我粗略地对谢老的《小兵张嘎》故事结构作些探讨性的分析。
全片时长为99分17秒,共有10个序列。各序列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序列:嘎子救钟连长(2分30秒)。片头字幕(4分25秒)
第二序列:钟连长被捕,奶奶牺牲,嘎子去找区中队。(23分05秒)
第三序列:用假枪“抓汉奸”罗金保,并参加部队。(36分50秒)
第四序列:和罗金保执行任务抓了胖翻译官,缴枪却不情愿地还枪。(46分00秒)
第五序列:和胖礅儿打架,堵烟筒,被关禁闭。(58分15秒)
第六序列:打伏击,缴手枪,受伤。(62分59秒)
第七序列:在小英子家养伤,为大娘做好事,听说要打仗,去找部队。(73分28秒)
第八序列:路上遇敌,被胖礅家藏起,后学钟连长主动让敌人抓走。(79分35秒)
第九序列:区中队攻打炮楼救钟连长时,点着炮楼,立头功。(93分45秒)
第十序列:结局,得到区队长发的一支真枪。(99分17秒)
该片由1925年出生的徐光耀写于1958年,据称同时写成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影片拍于1963年,导演谢晋。写的是十三岁的张嘎子救钟连长为奶奶报仇的故事,引伸出来就是一个小八路成长的经历。编导不可能采用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却是一个中国戏剧“起、承、转、合”结构的典范作品。与好莱坞的三幕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影片的第一分钟就是小嘎子救钟连长。发生一个事件,主人公出场,性格定位。救人的方式比较奇特。钟中弹倒在船中,小船却“自动”漂向了隐蔽地。一下就把主人公小嘎子的政治态度、特长表现出来,并留下一个悬念:钟连长到底逃走了没有?这个序列用了2分30秒。接下来是一个2分钟的空镜走字幕。如果硬套好莱坞,这就是“激励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打破了主人公往日生活的平衡。因为救了一个八路军侦察连长,接下来才会有鬼子来抓人,奶奶被拷打,钟连长挺身而出,被鬼子抓走,奶奶被鬼子打死的结果。所以,看起来激励事件没有立刻置小嘎子于危难之中,但已经暗示了危机所在。如果中国结构法中的“起”包括第一幕中“激励事件”和“第一幕转折点”两个情节点的话,这个开头还是不错的,一下抓住观众。这是中国老一辈编导的经验。
接下来的序列(或者叫段落)是钟连长被捕和奶奶牺牲。这也属于开头部分,可以说是激励事件的延续。钟连长逃走,鬼子来抓人,这是一组因果关系。这一序列用了18分40秒。如果按好莱坞标准三幕剧的时间划分来说,第一幕的高潮往往会出现于第30分钟。那这部100分钟的影片,把第一幕的转折点,即高潮放在第23分05秒也可以说是十分准确。也许中国导演习惯把第一幕的时间放在全片长的四分之一。顺便说一下,这个序列直接导致主人公戏剧性需求的形成,即他下定了决心,要去找队伍,救出钟连长,为奶奶报仇。这是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完全符合菲尔德的理论。
接下来是第二幕的四个序列,也是四个回合。
回合一是小嘎子找到部队,用了一个错把罗金保当成汉奸的戏剧性冲突。这一序列共用了13分45秒。
回合二是小嘎子和罗金保抓翻译,缴获了一支枪。该序列止用了9分10秒。
回合三是上一个序列的延续,因为枪要让翻译带走,所以小嘎子只好交出枪来,心情不高兴,便和小胖子打架,塞人家的烟筒,犯了群众纪律。这一序列用了12分15秒。
回合四是打伏击,小嘎子真正缴获了一支手枪,但受了伤。这一序列只用了4分44秒。
第二幕的转折点是小嘎子在大娘家养伤,听说要打炮楼救钟连长,于是偷偷离开大娘家。这个序列用了10分29秒。这是一个转折点,直接导致第三幕故事的发生。
第三幕的危机情节是写小嘎子在回部队的路上遇到敌人,躲进小胖子家中,敌人要把小胖子父子带走,小嘎子学着钟连长的榜样挺身。被敌人抓进炮楼。这一序列用了6分07秒。
接下来是第三幕的高潮,即区小队攻打炮楼遇阻,小嘎子打死敌人看守,点着了炮楼,为救钟连长,拨掉鬼子炮楼立了一大功。主人公戏剧性需求得到满足。该序列用了14分10秒。
最后一个序列是结局,区队长把嘎子自己缴获的一支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把木头枪送给了小胖子。这一序列用了5分32秒。
该片时长99分17秒。“起”(第一幕时)用时23分05秒;“承、转”(第二幕)时长50分23秒;“合”(第三幕)时长25分49秒(含片头片尾字幕)。从幕结构上来看,与好莱坞基本合拍。
从故事结构来看,该片只有一条主线,就是张嘎为了救钟连长,为奶奶报仇,从想要一支手枪,到真正得到一支手枪了故事。钟连长给嘎子做了一把木头手枪/嘎子和罗金保执行任务时,缴获了翻译官的手枪,队长要把这支枪还给胖翻译,嘎子想不通/因为领导命令嘎子把枪交出,于是心情不好,和小胖子打架,堵烟筒,犯了群众纪律/在一次战斗中,亲自缴获了一支手枪,藏了起来/参加打炮楼战斗,立功,上级发给他一支真枪。写的是“嘎子得到手枪的故事”。
从嘎子成长的经历来结构,本片写了亲人牺牲,钟连长被抓,产生参加八路的愿望/参加部队,但因为没有得到手枪而闹情绪,犯了错误/在养伤过程中改正错误,做群众做好事/在战斗中立功,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八路。写的是“嘎子改正错误的故事”。
本片有一个重要道具:手枪。这很有时代特色。在那个年代,十三岁的孩子参加八路想要一支枪,是最正常的愿望。所以全片的典型道具是手枪。为了让嘎子想得到一支手枪的愿望更加合理,编导用了几个细节来进行暗示。一是嘎子救了钟连长后,钟用木头削了一把枪送给了嘎子。然后嘎子用这木头枪要抢“汉奸”罗金保的枪。这个情节设计得十分巧妙。二是嘎子到了区中队驻地时,快板刘的一段快板,说嘎子还没有枪高,这就更需要一把手枪了。这两个细节暗示,都给嘎子想得到一支枪作了足够的铺垫。此外,为了枪,嘎子闹情绪。不高兴时,和小胖子打架,还犯了群众纪律。最后缴了枪,擅自藏了起来等等,都与枪有关。所以,也可以说这部戏就是写嘎子与手枪的故事。
人物关系问题。该片的主人公是嘎子,如果说,对手就是最后阻止主人公愿望实现的那个人,那么这个人应该是鬼子。因为嘎子的戏剧性需求是救出钟连长,为奶奶报仇。嘎子最后也确实做到把钟连长救出,并打死了鬼子,为奶奶报了仇。从这个意义上看,鬼子是嘎子的对手。人物关系也是从嘎子作为被鬼了杀害的奶奶的亲人,变成致鬼子于死地的小八路军战士。这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
但有个情况值得注意,即鬼子在本片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甚至只是一个“概念”。而如果将主人公的愿望进行具体化,即嘎子的真实愿望是得到一支手枪,那第一次阻止嘎子得到枪的是区队长,后来区队长又因为枪的事批评嘎子,最后把手枪作为奖励发给了嘎子。从这条线来看,区队长也应该是嘎子的对手。
总结一下。该片显然遵循中国传统剧作法“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在分幕和段落的结构上,与好莱坞的经典三幕式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在第一幕的高潮处,形成了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成为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最后,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些,都与好莱坞的结构没有本质的区别。(张作民2008年9月29日)
前一篇:再谈剧本结构
后一篇:写给新编剧的三条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