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呐喊》赏析

cen
http://s10/mw690/001qVEOZzy7dAAXGN29a9&690
《呐喊》
爱德华⋅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雷登的恩格拉格农场。幼年的经历令他安全感严重不足。不公平和恐惧的感觉纠缠了他一生。在他的绘画和文字作品里面,我们都能清晰地觉察到这种情绪的投射。《呐喊》被普遍认为是蒙克最重要的作品。这是蒙克根据他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一次经历创作的。他在《因呐喊而“呐喊”这一篇日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感受:“一天傍晚/我出门行走在/一条山路上/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附近/和两个朋友一起/那是一段/我的灵魂/让生活剥开的日子/夕阳正在落山/已浸入地平线以下/火焰之中/它就像一柄/火红的血剑/划过天穹/苍天如血/遭条条火舌切割/群山渐成深蓝/海湾分割/紫蓝、黄与红色/那轮喷薄的血红/照在山路与扶栏上/我的友人转瞬变成/炯炯发亮的赤白/我感觉到了/一声极响的尖叫/并听到了/一声强烈震荡的尖叫/自然界的色彩/顿时打破了自然界的线条/这些线条与色彩/随那声波一起震颤/这些生命的颤动/不仅把我的眼睛激发/也把我的耳朵调动/我着实听到了/一声尖叫/之后,我便画出了/油画《呐喊》。
《呐喊》中背景的风景是从艾克伯格山上看到的克里斯蒂安尼亚,这是最著名的风景区,曾经反复出现在18世纪末的许多画作里,19世纪90年代又被印在明信片上。蒙克曾经路过这个地方很多次。在这幅景色的下面是一家医院,里面关着疯了的女人,医院四周是屠宰场,动物和女人的尖叫有可能传到那里。
画面上部三分之一的面积是血红的波浪状的夕阳,下部三分之二的画面被呈对角线的栏杆划分成两个三角形,右边的三角形是像声波一样扭动的河流与堤岸,左边的三角形桥的部分是与曲线形成对比的坚硬的直线,前景正中间有一个扭曲的人——蒙克本人——正冲着观众嚎叫,桥的远方是两个正常的正在走远的人的背影,画面中的蒙克扭动的姿态与背景中的曲线相呼应,似乎是被一种无声的声波所驱动,而这样一种声波别人却是听不到也感应不到的,这样一来,蒙克便陷入了孤独的自我世界,暗示了人与人的世界是统一的又是互相隔膜的,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自我感受到的痛苦、焦虑也许才是真实的世界。桥的强烈的透视以及人物直面观众的姿态,都增加了作品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带入到画面之中。蒙克的好友普兹拜柯夫斯基这样解释画面中的声音与颜色的关系:“对于新的艺术思潮来说,声音能够带来色彩,一种声音能像魔术般变换出一种永恒的生命,而一种色彩则能构成一个音乐会,一种视觉印象也能唤起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蒙克的这幅作品被认为反映了现代人类极端的孤独和永恒的焦虑感。
前一篇:漫画:最暴利的生意
后一篇:201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