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 风雨飘摇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
匆匆寒假转瞬即逝,期间阅读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却久久萦绕心头,回想教书的两三个年头,实感惭愧,正如书中序论所说:“一人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是啊,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去积极实践怎么可以?通过阅读期望自己能够在走进陶行知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收获教育的真理。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本厚实的教科书。全书由十二个专题组成,分别是陶行知的教育人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自动主义教育;教人做主人;做整个的校长}第一流的教育家。其中每一个命题又包括“名篇导读”、“现实解读”、“案例选读”、“链接阅读”四个部分。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而陶行知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说,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不以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由这些死人构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生活现象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它要求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人文主义”等。其实,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就已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先天就有的,教育的作用只不过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罢了。为此,他提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要打破成见,去发现和认识孩子本身具有的创造力。他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嘴巴、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发问,多接触大自然。
在细细领略教育家的魅力的同时,我深受感染和启发:1、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2、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循循善诱;3、不仅教知识,更要教学做人。这些正是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原来教育家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我对陶行知产生了敬佩之情,作为踏上教育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更应当深深地思考,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于自己的工作,促使自己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
陶行知30年代就针对国民政府实施的会考进行严厉的抨击,指责这种会考是变相的科举,变相地杀人,是大规模消灭民族的活力。时至今日,整个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就是在小学,虽然不用升中考试了,但教育部门的一次次抽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考试仍是当今学校的主题和灵魂,迫使老师和学生仍在为考试而忙碌着,考试成绩成了衡量老师和学生的一个标准。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他主张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做人。他要求教师第一要有真知灼见,不要有偏见;第二要敢说真话,不说假话。而如今,为了应付上级的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检查,我们老师不得不填写名目繁多的表册,在桌面上做文章。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荣誉,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不让参加跳绳、踢毽子的检查,而让别班的学生顶替、撒谎······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啊!
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信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