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 石 品

(2009-07-29 18:12:49)
标签:

杂谈

分类: 篆刻
石 品


 

 

 

 

  寿山石的新品种不断被发现,其品种存量也在不断增多,至今不能有其定数。民国4年(1915年),梁津发表《闽侯县寿山及月洋冻石矿》,统计有61个品种。龚纶的《寿山石谱》说有64个品种,张宗果《寿山石考》列80个品种,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列78个品种。1989年方宗珪著《寿山石全书》,统计寿山石有72个大品种。1998年陈石、王植伦著《寿山石文化》,统计寿山石有129个品种。1999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公布《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统计有102种。“主要”仅是主要而已。2002年吴春增著《寿山石品种大全》,统计寿山石有150个品种。今按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所列102种为基础,经补充、整理为165个品种。
  区别寿山石品种的原则是按质地、顔色、形象和所产地点、矿洞、开发者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等因素。如“寺坪石”,几乎包含寿山石的10多个品种。早期被集中在广应寺里。后广应寺毁于火,埋于地基之下,根据第二次所产地点,被统称为“寺坪石”。它既没有统一的质地,也没有统一的顔色,而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品种。品种按照质地命名的,如水晶冻石;按照顔色的,如艾叶绿石;按照形状的,如牛蛋黄石;按照产地的,如柳坪石;按照矿洞、开发者姓名的,如善伯洞石,等等。清以后文人参加寿山石的命名,十分雅致,富有诗意。如高兆的《观石录》中就有“龙鳞过雨”、“海天晚照”、“黄罗缬约”、“雨过云月”、“春雨初足”等雅称,这些名称提高了寿山石的文化内涵。但这只是对个体而言,并不影响整体品种的命名。

第一节 品 类
  清初,寿山石被分为田坑石类、水坑石类和山坑石类。此后几百年一直按此“三坑”分类。1999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便有《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的文件公布。但1998年陈石、王植伦著《寿山石文化》,提出“田石无坑”说,把寿山石分为“三系五类”:即高山系、月洋山系、旗山系;田石类、水坑石类、山坑石类、月洋山石类和旗山石类。寿山石的分类是人为的。随着人们对寿山石文化的深入研究,必有更科学的分类法。今暂按传统分类法叙述,惟把“田坑石类”简称为“田石类”。

 

 

一、田石类

  田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乃掘性独石,呈自然形状,无明显棱角,沉积于一两米深的田地底层,多有外皮,红筋成格,肌理有萝卜纹,质地脂润,温柔可爱,其中以黄色者为最珍贵。黄色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象征,雍容华贵。因此被称为“石中之王”。
  田石按产地分,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上坂所产田石,色淡而质灵;中坂(至铁头岭)所产田石,色浓质嫩,品质最佳;下坂(坑头、贝叠两溪会合处之下游)所产田石,色如桐油,质地凝腻;碓下坂(靠近碓下)田中偶有田石,质多硬而粗,色黔暗。田黄石有16个品种:
    (一) 田黄石
  寿山溪坂的田石,只要是黄色的都可称黄田石或田黄石。其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通澈,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尤罕见;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石中的下品。
  (二) 田黄冻石
  田黄石中质地极通灵者,是一种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三) 银裹金田黄石
  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却为纯黄,酷似蛋白裹着蛋黄的煮熟鸡蛋,为稀贵珍品。
  (四) 白田石
  田石中白色者称为白田石。古代亦称“田白”。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愈往里层,色地愈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愈加明显,似鲜血缕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的田黄石。
    (五) 金裹银田石
  是白田石中的一种,金为黄色,银为白色,意即黄石皮裹住的白田石。因黄白相间,在艺术雕琢上又多了一番意境和情趣。
  (六) 红田石
  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古代亦称“田红”。生成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天生佳丽”,自然生成的一身原红色;一为由人工烧煅而成的“后天红”。前者,色如橘皮,红中带赭,故称橘皮红;后者,因农民烧田积草木灰肥,而让深藏土中的田石受热,表层逐渐转红,肌理却仍保留住原色。石农称其为煨红田石。橘皮红田石,质细嫩凝润,微透明,肌理隐含萝卜纹,是稀有的石种。煨红田石少有所见,惟经火受热后,石质变燥易裂,少有珍品。
  (七) 灰田石
  田石中色呈浅灰或深灰者,俗称灰田石。石质微透明通灵,肌理萝卜纹清晰可见,然多有黑点掺杂其间,且泛赭黄色。
  (八) 黑田石
  田石中色纯黑、或黑中带赭者,称为黑田石。石质细嫩,富有光泽,肌理的萝卜纹多呈流水状。石产于下坂及铁头岭一带。有一种黑田石,外有黑石皮,故称乌鸦皮或蛤蟆皮田石,而石多呈黄色。皮色有浓有淡,皮层厚薄不一,形状或块或条。还有一种黑田石,肌理黑中带赭,外表却带黄色皮。
    (九) 花田石
  在田石中,偶见一种红、黄、青等杂色相间的田石,称“五彩田黄石”,俗称花田石。它同样有石皮、萝卜纹,惹人喜爱。
  (十) 硬田石
  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都称为硬田石,是田黄石的下品。
  (十一) 溪管田石
  出产于寿山溪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此处溪水激越,石因水波冲击涤荡,尽去浊污,倍加晶莹通透。石色多黄,也有微黄、浓黄、墨黝黄等。质地坚硬不透明者为下品。
  (十二) 搁溜田石
  搁溜田石是指因农耕翻动田地,或受暴雨山洪冲刷,而从深层“搁溜”到地表的田石。它显露土外,受日光曝晒,风雨侵蚀,石性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显得干燥粗陋。
  (十三) 乌鸦皮田黄石
  外裹黑色皮、肌理呈黄色的田石。
  (十四) 煨红田石
  外泛红橙色,通常有深赭色纹,里层为黄色。
  (十五) 牛蛋黄田石
  又称“鹅蛋黄”,产在大洋、寿山溪流域。质坚不透明,为石农于砂土、田地中掘得的新品。石成独块,形或圆或扁,状如鹅蛋。色多藤黄,质粗,不透明。常有石皮,有黄心黑皮、黄心黄皮、黄心白皮等多种。佳者,微透明,近似硬田石,俗称“牛蛋田”,惟石皮较粗糙,石心无萝卜纹。粗劣者不堪雕。此石近年在寿山田地、溪中挖田黄石时,偶有发现。
  (十六) 寺坪田石
  在寿山广应寺遗址。曾因火灾受烘烤,外呈深赭色,古意盎然。

 

 

二、水坑石类

 

 


 

  水坑石产在离寿山村东南面约2公里处的“坑头占”山,其山麓溪流的发源地有一矿脉,成东西走向,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石的质地特别莹澈通灵,有极强的透明度,真所谓“玉骨冰肌”。其石色柔和纯粹,浓淡相宜,少有杂质。但一般块度比较小。清黄任的《寿山石》诗:“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便是指水坑石。水坑石有13个品种:
  (一) 水晶冻石
  水晶冻石主要产于水晶洞,是水坑石的上品,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其石有白、黄、蓝诸色,分别称为白水晶冻石、黄水晶冻石、蓝水晶冻石。其中以白水晶冻石为多见,其余罕见。白水晶冻石又名晶玉,白色透明,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夹杂其间,俗称“虱姆卵”。质地细嫩微坚。《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晶莹玉色,胜莫愁湖中新藕”。
  (二) 牛角冻石
  产于坑头洞,色泽如牛角,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温雅可爱,常被误认作黑田石。牛角冻石更比黑田石通灵,但欠温润。
      (三) 鱼脑冻石
  石质温润莹洁,半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纹,状如煮熟的鱼脑,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石中的珍品。《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
  (四) 黄冻石
  质凝腻如蜜蜡,故又称“蜜蜡”。石性纯净无瑕,色如枇杷,肌理间有红筋,似田黄冻石,惟无石皮。金石画家陈子奋称其“俨如宜都枇杷,令人食指欲动”。
  (五) 鳝草冻石
  石性通灵,半透明,色灰中带黄,肌理隐含细黑点,如鳝鱼脊,故称。又因石体中含水草纹,故又称仙草冻石。
  (六) 天蓝冻石
  《后观石录》称其为“蔚蓝天”、“青天散彩”。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如云霞朵朵。
  (七) 环冻石
  水坑各石的肌理中,时有泛水珠、水泡般的环纹出现,或零星分布,或环环相连,蔚为奇观。此种冻石,通称环冻石。石品昂贵,其价多在水晶冻石、牛角冻石之上。
  (八) 桃花冻石
  产在坑头洞,白色冻石的肌理有许多细小红点,如胭脂之渍粉,似桃花之落水,随波荡漾,若浮若沉,娇艳楚楚。
      (九) 玛瑙冻石
  产在坑头洞,质地通灵,表里凝澈,色红,有浓有淡,若玛瑙,光彩灿烂,楚楚动人。所谓“泼胭脂水者”。
  (十) 冻油石
  产于坑头洞,微透明,似冬冻的油脂。有白、黄、绿、青诸色。石多痕,裂痕中多隐黑点。其纯者,颇似白芙蓉石。
  (十一) 坑头冻石
  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除归入以上各类者外,统称坑头冻石。其石亦温润可爱、纯洁通灵,透明或半透明,常见的有黄、红、灰、白、赭、蓝各色。
  (十二) 掘性坑头石
  在寿山溪流经坑头一带的山里砂土中,偶而可掘得一种块状独石,故称掘性坑头石。又因石质与田石相似,故又名坑头田石。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坑头石比田石通灵有余,温润不足。虽也有萝卜纹和红筋,但格纹比田石密得多,且肌理时起白晕,为田石所无。
  (十三) 坑头石
产在坑头洞,非晶冻,质微坚,少透明,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肌理多有金砂点。

 

 

三、山坑石类


  (一) 高山矿脉
  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个品种石,色泽丰富多彩,质地通澈透明,惟质稍松,含水份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高山的寿山石石种最多,藏量最大,开采最早。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掘性高山石肌理有萝卜纹,极似田黄石。

  红高山石 红顔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顔色有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白高山石 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最佳。

  黄高山石 指纯黄色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都成坑石相媲美。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虾背青石 色如淡墨,又称“黑高山”。《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

  巧色高山石 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度,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盆等雕品,非它莫属。

      高山冻石 凡高山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细腻,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以色泽分,有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高山环冻石 高山冻石体中隐有环晕者,称为高山环冻石。环多呈粉白状,大小多寡不一,情趣比其他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高山晶石 凡高山石中晶莹透明、洁净无瑕者称为高山晶石。肌理时含细纹,或有墨斑点,或有团簇状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冻石,惹人喜爱。

  掘性高山石 由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高山桃花冻石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洒落水上,凝视似有移动感。此石质佳,产量少。

  高山牛角冻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亦少。

  高山鱼脑冻石 此石温润细腻,色洁白,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石。

  高山鱼鳞冻石 白色,肌理隐存密集如鱼鳞状的圈点,排列交错有致,有如贯穿鱼鳞纹的垂直蓝条纹。由于矿石多出于粘岩处,故质地透明灵洁

       和尚洞高山石 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宋代寿山禅寺的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新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带土红。

  大洞高山石 大洞亦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玛瑙洞高山石 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不同。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水洞高山石 在和尚洞后侧下方,有矿洞深入水下,故名水洞。所产石即水洞高山石。质通灵,微松,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带黄。经油浸,质益佳,可与水坑冻石媲美。《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为“笋玉”或“象玉”,形容其为“象牙笋初脱衣时”或“若象牙不辨”。

       新洞高山石 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荔枝洞高山石 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

  大健洞高山石 和尚洞中有支洞,为清时石农黄大健开凿,所出之石便称大健洞高山石。石微坚,多砂格,易裂,质逊于和尚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 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其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嫩嫩洞高山石 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惜已绝产。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业,故名。石质比高山各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太极头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形似太极,故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石性晶莹灵洁,有红、黄、白色或诸色相间者,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鸡母窝高山石 洞处于高山北面,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从1990年8月出石以来,已开凿3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黄色石中偶见极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小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故又称“啼嘛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白水黄石 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鲎箕石 高山南翼的芹石村产石,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石种,初时称为“路下高山”石,因山形如鲎箕,故改称“鲎箕高山石”,有红、黄、白等色,以白色质量佳,与田坑出的白田石极相似,容易“鱼目混珠”,故又称“鲎箕田石”。惟石质较松,脂润不足,少见凝灵。肌理亦有萝卜纹,兼有条状的透明体,并有令人见而生厌的白渣和黄棉纱地,故其价值远低于田石。

      大红袍石 产于芹石村的红花石坑,近于鲎箕石,色彩红艳,光彩照人,石中常有大行纹路,如蛟龙飞舞,故称“大红袍石”,尤为收藏界所钟爱。

 

(二) 都成坑矿脉

  都成坑山位于高山之东。相传古代有麒麟飞到山上,又腾空而去,因此称“度麟山”,后音讹为“都成山”。
  都成坑石的矿脉有18个寿山石品种,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中,称“粘岩性石线”,难得大块石材。结晶性较强,质地较坚硬,透明度强而富有光泽,肌理常有并列的弯曲条纹,如水波荡漾,并常有灰色的石皮或色斑,称“都成屎”。都成坑“石线”较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但五色斑斓,温纯深润。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说它:“外有青黑石皮,石工留其多寡,刻以薄意之花卉、山水,妙巧天成。田石几不能比美矣。”

  白都成坑石 色白,纯白者不见,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红都成坑石 色红,以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都成坑石。

  黑都成坑石 色黑,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肌理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黄都成坑石 色黄,也因浓淡深浅,分为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诸种,以色纯性灵质坚者为上。

      花都成坑石 又称五彩都成坑石,为多色混杂的都成坑石。妩媚艳丽,招人喜爱,材大色鲜者为佳。
都成坑晶石 都成坑各石中质地最晶灵通透的晶石,称为都成坑晶石。以黄色居多。

  琪源洞都成坑石 20世纪30年代,由石农黄琪源在无名旧洞的基础上重新深采,发现一种凝结通灵的新石。此石一登石坛,声誉鹊起,居各种都成坑石之冠。色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肌理常隐现萝卜纹,温柔可爱。

  坤银洞都成坑石 洞处琪源洞顶部,为石农陈坤银所开。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洞都成坑石略差。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

  元和洞都成坑石 洞位于坤银洞之侧,为石农张元和所开。所产石多杂色,性微坚,半透明,肌理隐现浑白点。偶有红色如玛瑙者,质佳,称为玛瑙红都成坑石。

  粘岩都成坑石 各洞与周围岩石相粘连的都成坑石,称为粘岩都成坑石。其特点为石脉稀薄,石质特别晶莹灵洁,乃寿山石之上品。

      掘性都成坑石 都成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黄色掘性都成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

  鹿目格石 产在都成坑山坳中,有洞产和掘性两种。洞产鹿目格石,多黄红相间,亦有石皮,惟质地通明,肌理有黑点和粉黄点相杂其间。掘性鹿目格石系久埋于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质较通灵温润,石表有黄或枇杷黄色的微透明石皮。肌理则为浓黄,偶有牛毛状纹,俗称“鹿目田”。惟黄中多泛块状红晕,质逊于田石。另有红鹿目格石,色如丹砂浮于清水中,俗称“鸽眼砂”。《观石录》称其为神品,罕见。

  尼姑楼石 又名“来沽寮”,产于都成坑山旁,石质坚脆,通灵稍逊,有黄、红、蓝、灰、白诸色。黄赭色深沉,酷似鹿目格石,肌理常含极细的棉纱纹。尼姑楼石因产量少,识之者亦少。近年所产者,多为红、黄或各色相间,并夹有白色之线状纹,颇似玛瑙石。

       回龙岗石 产于都成坑山旁的回龙岗山中,石质近似月尾石,但质微松,通灵略逊,多黄绿或红紫,含紫色斑点及黄色格纹。此外尚有白、紫交错和灰红色等多种,品质不及月尾石。

       蛇匏石 产地近都成坑山。相传此地古时多蛇,且山丘盘结如匏,故名。此石因产量甚微,故识其者不多。它与都成坑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齐名,石农称其为“四姐妹石”。与都成坑石相比,质略松而细嫩则逾之,性微透明。色以黄、白相间者多,另有红、灰、白等色。还有一种掘性蛇匏石,黄色,石表有外皮,肌理有蛇纹,极似田黄石,俗称“蛇匏田”,乃蛇匏石中上品

       芦荫石 又名芦音石,产于坑头东北0.5公里处的溪旁,为块状独石,散埋于芦苇丛下的砂土中。石多黄色,或内黄外白,质微坚,微透明,肌理有萝卜纹,佳者与硬田石相近,故又称“芦荫田”。此外尚有白、灰、红、蓝数色。近年有少量出石,多呈河卵形,且外裹白色薄皮。

       马背石 产在都成坑山西面,质坚,半透明,性近都成坑石。

(三) 善伯洞矿脉

  善伯洞石矿在寿山村东南面,与都成坑山隔溪相望,同月尾山相邻。矿洞有14个寿山石品种。善伯洞石的特征是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色彩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

  老性善伯洞石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石农善伯在此采石时洞塌身亡,后人称其洞为“仙八洞”或“善伯洞”。此后,停产80年,直到1993年重新开采。其石质地,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如花生糕)。色多彩艳。金石书画家陈子奋喻其为“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笳皮,种种具备”。

  新性善伯洞石 又称油性善伯洞石。1989年来,屡出佳石,为石界所珍重,但与老性善伯洞石相比,质地与色泽都稍显逊色,没有金砂地,而且格纹较多,还有白晕点,表面时有小“蛀洞”。

  红善伯洞石 色有朱砂红、暗红、鲤红等,艳丽者如红蜡烛,质温柔、凝腻,微透明,有光泽。

  黄善伯洞石 黄色善伯洞石,有中黄、深黄、枇杷黄等。其中橘皮黄者极似田黄石,然石中多有如花生糕的粉白点。

  白善伯洞石 有纯白色或白中带黄、带灰等色的善伯洞石,质脂润,微透明。石中常含粉白点。纯净无瑕者难得。
  
      善伯晶石 质地通灵纯洁的善伯洞石,色多红、白、黄,肌理常含金砂,闪闪发光。

  银裹金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中有白皮黄心者,成卵状,称为银裹金善伯洞石。佳者,白皮晶莹、洁净,厚度均匀,黄心、质润、凝腻,色艳丽,是善伯洞石族中的佳品。其外层石的透明度较强,往往能透出内层的蛋黄顔色,故又称“脱蛋善伯洞石”。

  善伯尾石 又称“月尾性善伯”石,1989年5月新产,产地于善伯洞与月尾洞两坡的山坳。石性较韧,质地通灵,色以浅绿中泛微红者为多见。尚有红、黄、白或二色、三色相间者。与善伯洞各石相比,晶莹不足,光泽稍逊,并有白渣泛起,是其石疵所在。近年,产有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水草一般的纹路。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月尾绿石 又名“牛尾石”。洞在都成坑北之“月尾”溪旁。石质细嫩,石表多光泽,色绿,通明翠绿者为贵,但多裂痕,油浸则泯。

  月尾紫石 月尾石中的另一种,比月尾绿石稍硬,有红紫和褐紫二种,常有白色和绿色斑点,有的还含有细砂粒。以色浓如猪肝者为好。无格纹、色斑,无砂质者难求。

  月尾冻石 指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石 指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艾叶绿月尾石 在绿色月尾石中,有色浓如老艾叶者,称为艾叶绿石,淡绿者称艾背绿石。石质松干裂,需用油保养。明朝福州名士谢在杭曾言:“艾叶绿为寿山石第一”,并说“产自五花石坑”。然时至今日,尚未见五花石坑的艾叶绿石,故此成为寿山石开采史上的疑案。

       善伯旗石 1995年石农王必常、黄连根在旗降仔山与善伯山交界处开采一种新的寿山石,质微坚,少格纹,偶有金砂点,有些石中还有连片的砂丁。有红、黄、白、黑、紫等色。有纯色,也有多色交错,纹理和色泽都十分美丽。因在善伯山和旗降山之间,其石既有善伯洞之细润,又有旗降石之坚韧,所以称善伯旗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加良山矿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