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现象,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这种闭锁性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秘密”,他们往往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和对未来的憧憬,反对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
   
在人际交往上,变得不那么坦率,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做到毫无保留。他们在交往中要求较高,不仅与成人不易做到心理相通,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知音,从而间或出现孤独感。青少年的心理闭锁性,包含着适应环境和提高自我监督水平的积极因素。但是,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也使他们既不容易被人理解,也不容易理解他人。
   
青少年社会化的要求,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与人交往的要求,期望得到理解,这时的心理又出现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喜欢与同龄知心者谈思想感受和理想,更多的闲暇时间是与朋友度过而不愿呆在家中。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广泛吸收,他们涉猎各种领域,从书籍、报刊、大众传播媒介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青少年这种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也愿意和成人交流。在遇到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进行未来的打算的时候,采用父母的意见相对多一些。他们愿意从成人那里吸取社会经验,共同讨论政治、道德、理想、选择职业等问题。青少年与父母教师心理交流的程度与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态度有关。以民主的朋友的姿态平等对待他们,会受到青少年的尊重和欢迎。他们愿意与这些人进行心理交流,而专制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两代人的隔阂加深。
注:转自秀荣心理在线 xiur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