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竞技 |
翘了法语课,去看了中巡赛北京站最后一天的比赛,除了张连伟比较职业和稳定的发挥外,整体的赛事组织让我感到失望,少得可怜的观众让我对中巡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中国高尔夫赛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与前段时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相比,他俩有点像难兄难弟,但中网哥哥作为国际赛事多少还是能给弟弟一些借鉴吧。
part1:赛事宣传
上个月去看中网男单决赛的时候,坐的是公交300路。记得在距离目的地还有5站左右的时候,就开始看到有大大小小的宣传牌了。让人感到了这项比赛的影响力。
而这次去看中巡,经历就比较郁闷。我们同行的人较多,所以提前就与赛事主办方取得了联系,由主办方提供大巴负责我们的接送。早上8点,大巴还算准时地到了。但之后发生的事就让我们比较无奈。主办方派来的大巴司机居然不知道天安假日这个举办中巡赛的球场。把我们送到了天竺乡村俱乐部。我们只好无奈的拿出票,按照票上画的地图一路指引司机,奇怪的是,居然一路上一个路标也没有,一个宣传牌也没有。直至到达了天安假日门口了才发现了一个不大的标志。
说说:当然,公正点说,中网作为国际赛事,邀请到了较多国际大牌,所以宣传力度会大一些。可中巡赛作为国内最权威的职业高尔夫赛事并没有拿出应有的霸气和影响力。只那样像小媳妇一样在进门的路口摆上一个不大的牌子,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part2:大牌效应
中网的观看观众较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大牌。巴格达帝斯,达维登科
辛吉斯,达文波特。这些都是中国一般网球观众都能叫出的名字,这些名字提高了中网的身价。还是挺讽刺的,一个中国举办的赛事,靠的是外国球员提身价。
关于中巡,要不是我有关注前几站的比赛,我能叫出名字的球手只有张连伟。也确实,中巡里称得上大牌的只有“一哥”了。缺少能够撑得住台面的球手,也制约着中国高尔夫赛事的发展。没有有真正有实力的大牌,赛事是无法运转的。
说说:向来,有明星才撑得起赛事。中网能得到较大的关注度,基本上全因为那几个响亮的受大家认可的名字。反过来想想,要是中网只邀请国内的选手的话,那对中巡,只能五十步笑百步了。
part3:观众参与
上个月在光彩中央球场看了两场比赛,一场男双的决赛,一场男单的决赛。下午的男双决赛,观众寥寥无几。听做志愿者的朋友说,以前的比赛看得人更少。到了晚上的男单决赛。冈萨雷斯vs
罗布雷多,观战的观众也多了起来。灯光照下来,多少有点国际比赛的氛围了。可前排一大妈的话让我喷了出来:“怎么15分完了就30分了阿。”更郁闷的是,边上另一大妈回答说,打好了一个,给15分呗。都是什么人坐在这里看球啊。
相比而言,来观看高尔夫球赛的,多少都是懂一些球的人了。毕竟跑这么老远来球会并顶着大太阳走18洞还是需要一点热情的。但有这些热情的人很少,有这些热情的人还常常不屑于观看国内总体水平较低的赛事。这样的状况,使得国内的高尔夫球赛少人问津。
说说:网球和高球作为所谓的贵族运动受到许多人的仰慕。大家都有想一探它们究竟的心态。赛事是一种很好的呈现运动魅力的方式,可多数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的。这样是完全不利于赛事的发展的。
呀,不说了不说了,赶草坪学论文和杂志的稿子去了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