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4e51189at9007d0829339&6909·11 ”送我上战场" TITLE="没想到,“ 9·11 ”送我上战场" />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楼硝烟笼罩曼哈顿,让世界震惊。(选自新浪网)
http://s9/middle/4e51189at74cd94e7ba88&6909·11 ”送我上战场" TITLE="没想到,“ 9·11 ”送我上战场" />
2001年9月18日,告别香港,奔赴前线。送行的同事笑着说:哥们等你回来!
http://s8/middle/4e51189at74cd94ede827&6909·11 ”送我上战场" TITLE="没想到,“ 9·11 ”送我上战场" />
2001年9月22日前后,崇山峻岭的巴阿边境地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将打响。
刘卫兵摄
没想到,“ 9·11 ”送我上战场
岁月匆匆,人们经历的大部分日子都在奔波忙碌中忘却。可有些日子注定已埋在心里,挥之不去。对我来说“
9·11
”是个难以忘怀的纪念日。这一天,强大的美国心脏纽约遭到袭击,3000多人遇难,世界笼罩在不安的惶恐之中。
几年后的2009年,又是那个“ 9·11
”的日子,我们冒雨赶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旧址,那里依然搭着厚厚的铁皮挡板,里面是个工地,好像又在打地基,建设什么高楼大厦。不时有行人或参观者驻足这里,伸长脖子从缝隙里向里面眺望,似乎想寻找到什么。铁皮上插着几只黄花,细小的花瓣在风雨中轻轻地抖动。
那天风很大,站在风雨中,仰头望望天空中凝重的乌云,只想在心里纪念那些当年消失在这里的人们。
发生在千万里之外的袭击事件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除了紧盯着电视上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为死难者深感痛惜,911还会与自己有多少干系?
“ 9·11
”事件爆发时,我正在香港分社作驻站记者,白天跑到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守在紧闭的大门外向里面观察拍摄周围的动静。那里很安静,偶尔有老太躬身从门前一步步走过,仿佛世界上什么都没发生。
几天以后,总社的一纸紧急调令,把我派到即将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前线。现在想想,是“
9·11 ”把我送上战场,让自己亲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那是“ 9·11
”事件爆发后的第三天,2001年9月14日的晚上,正在和香港分社同事皇甫在分社附近的太平山上散步,观赏维多利亚风光。手机突然响起。电话是分社副社长左毅打来的,说是找我有急事,我们急忙返回。“什么事这么急?”我心里纳闷。“不会是?”我把心里的预感告诉皇甫,她闪动着眼睛,似乎比我还紧张,说:“呦,那可别去!”
赶回左副社长办公室,他正在闷头抽烟,屋里烟雾缭绕。
“ 老左,有急事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老左犹豫了一下,顺手将一份标有“ 总社急件 ”的传真递给我。急件上写着:“
速派亚太总分社摄影记者刘卫兵赶赴巴基斯坦,并伺机进入阿富汗战地采访。”签发人是新华社常务副社长马胜荣。
说真的,那一刻我愣住了,感觉心跳得很厉害。屋里陷入平静。
从事新闻摄影十多年,采访战争始终是一种充满神奇、刺激和诱惑力的“
英雄壮举 ”,也是我心中一直深藏的梦想。可这事来的过于突然。
“
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组织上会考虑。”老左试探性地问。这位当年冒着枪林弹雨在柬埔寨丛林中采访的老记者,最理解我的心情。他知道我在北京出生的儿子才刚满一周岁。
“ 您是让我表态?”我使劲抽了一口烟,感觉浑身热血沸腾。
“
进新华社十多年,组织上交给我许多任务,我从未犹豫过。这次也一样,这是我的工作!”说话时,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声音变得有些粗重。
“ 一定注意安全!”老左抿着嘴唇望着我,点点头。从老左屋里出来,回屋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
随后几天,在亚太总社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好心的同事以及香港、澳门的很多朋友纷纷拉着我喝“
壮行酒 ”,朋友们敬酒时说“等你回来,再喝!”
因为害怕家里人担心,直到出发前一两天我才告诉家人。打电话时,夫人正抱着咿呀学语的儿子玩,听到消息半天没说话。随后她静静地说:“
没问题,去吧。”夫人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这次采访和往常一样,拦也拦不住。不过她一再提醒我“
带上在雍和宫求的护身符 ”。父亲得知消息后很紧张,打电话嘱咐我“
千万别去危险的地方!”
9月18日晚上,香港湾仔霎西街分社车库里灯光昏暗,数十位领导和同事给我送行,记得当时大家的脸上显得很严肃。快上车时,不知谁喊了一句:“
哥们,等你回来!”弄得送行显得有些悲壮。第二天香港报纸刊登消息:新华社派往前线的记者启程。后来知道,自己成了大陆最早派往阿富汗前线的摄影记者。
独自一人奔赴一个陌生的国度,去采访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战场的残酷、危险和不可预知性,最让人心里没底。坐在大屿山的机场里,感觉周围一切都特别美好。
登上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服务员都不同于国内的航班。我们航班上都是年轻漂亮空姐,没说话先对着你笑。可这飞机上都是年岁偏大的穆斯林,留着胡子的先生,戴着头巾的妇女,没有太多表情。
飞机要起飞时,心里本来就紧张,扩音器突然传来诵经音乐,扭头已经看不到服务员。最后发现人家跪在前舱过道里、兢兢业业祈祷呢!随着飞机巨大的轰鸣声,自己心里的紧张上升的极点,双手使劲抓住座位的把手……
9月19日,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当天,我和分社文字记者孙浩驱车200多公里,赶奔距离阿富汗最近的边境城市白沙瓦。白沙瓦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就非常有名,它是阿富汗各抵抗组织的指挥中心,也是拉登及其领导的“
基地”组织当年活动的主要地区和大后方。阿富汗塔利班的许多领导人都出自那里的难民营和伊斯兰学校。直到阿富汗战争进行一年多时间以后,人们都把那里视为拉登最可能的藏身之地,以及塔利班活动的最主要的地区。
美国即将军事打击塔利班,塔利班孤注一掷,赶走了国内的所有外国人,白沙瓦成为当时外国人能够到达最前线。战争爆发前后,这里云集了近2000名外国记者,我和孙浩也以这里为“
大本营 ”开始两个月的前线采访。
(2010年9月12日,整理)
节选自:刘卫兵著《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陕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二次印刷稿);《奔波在战争前线》(现代出版社,2002年12月)
刘卫兵著《回望20年》纪实图文著作二版印刷上市,欢迎购买。请登录链接:
卓越网:http://www.amazon.cn/exec/obidos/ASIN/B002Y5XEH0/ref=pd_luc_mri?_encoding=UTF8&m=A1AJ19PSB66TGU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216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