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4e51189at88d14ab0e8e0&690
1,缺少灭火工具,战士用树枝,扑打余火。《中国摄影报》1996年5月剪报。
http://s4/middle/4e51189at88d14afd3713&690
2,扑火间隙,我们发现自己放摄影包的地方被大火吞没。幸好电视台朋友发现早帮我转移了,紧急转移。《中国摄影报》1996年5月剪报。
http://s8/middle/4e51189at88d14b499067&690
3,给扑火机加油。陈旧的扑火机干会儿活就出毛病,急得战士真想把它砸了。
http://s11/middle/4e51189at88d14bc6029a&690
4,我和战士们穿着军大衣拥挤在卡车上返回指挥部。
http://s7/middle/4e51189at88d14c3d9f86&690
5,内蒙古火灾采访手记,《中国摄影报》1996年5月剪报。
亲历1996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之三:
“你出了事,我们担当不起!”
我们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只见周围的山上不少地方都燃起了大火。熊熊的烈火翻滚着、呼啸着,带着浓烈的白烟,在高高的白桦林中四处蔓延、燃烧。
说时迟那时快,一转眼,十几位森警战士迅速冲进火场,有的手持约有30斤重风力灭火机向烈火扫射,没有扑火工具的干脆找来树杈扑火。所到之处机声隆隆,草叶纷飞,浓烟滚滚。
真的置身火场,心里有一种特别的冲动,全身的血液涌到了头顶。那时,我似乎忘记了一切,一步不落地紧紧跟着扑火队员冲进了火场。手中的两台相机,像机关枪一样轮流扫射。
茂密的树木和杂草经常挡住我的视线,巨大而弥漫的烟雾也给对焦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拍摄到战士们感人的扑火瞬间,我连忙换上佳能20毫米35毫米的广角镜头,把自动对焦调成手动聚焦拍摄,并一次次向着烈火靠近些、再靠近些。说真的,从学新闻摄影开始,我们就受到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思想的熏陶: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当年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现在用上了。
当时火场上风力足有六七级以上,火速也很快,估计每小时可达数十公里。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林中大火迅速地蔓延。
发现一处山坡火势严重,扑火队员冲过去,我也跟着冲了上去。因为靠得太近,火舌逼近我身边,大火烘烤得浑身火辣辣的,感觉眉毛都被烧焦了。浓烈的烟雾和烧焦的气味呛得我喘不过气来,眼睛睁不开,鼻涕眼泪横流。
那里正好是个斜坡,脚底下坑洼不平,猛然间被树根和枝杈绊了一下,我险些摔倒。当时火已经逼到眼前,如果真摔倒,就真麻烦了。好在自己当年在学校练过体育,反应速度不错,三步并作两步,拼命往山上逃。
见此情景,现场指挥扑火战斗的五岔沟森警大队的姚指导员,气呼呼地跑过来一边拉着我往后退,一边大声地喊道:“
刘记者,你不要命啦!你出了事,我们担当不起!”
“ 我……”我还想做点解释,看到指导员满脸汗水的样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受到指导员责备后,我改变了猛冲猛打的策略,改用起灵活的“游击”战术:顺风上,逆风退。看到顺风时,看准时机,迅速冲上去拍几张。发现逆风,火烧过来时,赶紧往后撤退,再寻找机会。
扑火战斗中,准备接受火线入党考验的年轻班长李海军一直冲在最前面。他偶尔停下来喝口水,看到我在旁边把水递给我。望着他满是烟熏尘染的脸,汗水在脸上流成小沟的疲劳模样,我一把把水推回去,大声说:“
我不喝!”
“来,喝口粮食白!”
现场采访时,我发现战士们不时地停下来修理那台30斤重的扑火机。而且越是关键的时候,那家伙就越爱坏。“
这么破了,怎么还不换一台?”我不大明白。指导员苦笑着说:“就这样的扑火机,我们都少得可怜。”用这样的设备对付这么大的森林大火,真是难为了他们。
后来我在香港工作期间采访防火救火演练时,那里基本采用的是直升机喷洒等现代化的灭火方式。人家用飞机灭火,我们用人拿着树枝扑火,这种落差实在太大。直到今天,专家都认为,我国森林防火投入小,经费不足,防火设施落后都是问题。
大约三个小时过去,第一阶段扑火战斗暂告结束。大家都倒在地上累得爬不起来。此时,我才发觉我刚才放摄影包和背包的地方已经被大火吞噬。幸亏一同前来的电视台记者发现早,及时帮着转移。其实,那位记者朋友最遗憾,刚到火场才发现摄像机的电池没电,害得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干活儿。
当日的午餐是馒头就榨菜,姚指导员还拿出半瓶当地特产“ 粮食白
”酒来慰劳大家。每人拿着瓶子喝上口,味道很重却感觉浑身有劲儿。指导员抹着脸上的汗说,当兵15年,扑过上百次火,还是第一次和北京来的记者一起战斗。
看我不停地给他拍照,指导员笑着摆摆手说:“ 等我洗洗脸,再拍吧!”
其实,此前我早已经接到后方编辑部的消息,我们在前方火灾现场采访拍摄的新闻照片暂不公开发表,只能作为资料放进图片档案馆。那时候,人们的观念还比较保守,灾难性的公开报道还比较少。如果是现在,大兴安岭森林火场就会变成媒体报道的中心战场。
午后不久,大家正在休息,有战士发现,远处又发现烟雾。原来刚被扑灭的现场,风一吹又出现复燃,我们又赶紧冲向新的火场。赶来增援的大部队来到现场,投入扑火战斗。我随着增援队伍再次冲上火场。
后来聊天时,我们有些后怕。幸亏增援部队及时赶来,否则我们十几个人恐怕就要在这深山火场过夜了。
傍晚前后,五盘山大火终于被扑灭,至此宣告了今春内蒙古全区的森林大火全部被扑灭。当天晚上,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来贺电祝贺扑火战斗取得胜利。
坐在回去的大卡车上,战士们一个个累得呼呼大睡起来。已经到了深夜,瑟瑟的寒风从原野上刮过来,我裹紧军大衣,抬头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显得格外清亮。
(选自刘卫兵著《回望20年——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欢迎购买刘卫兵著《回望20年》纪实图文著作,请登录链接:
卓越网:http://www.amazon.cn/exec/obidos/ASIN/B002Y5XEH0/ref=pd_luc_mri?_encoding=UTF8&m=A1AJ19PSB66TGU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216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