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教师的建议》第96条中,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了《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其实他讲的是关于一些智力障碍的儿童的学习和研究。他在文中这样谈到这些孩子:“每一年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你拿10个词让他识记,即使经过多次重复,他记住的也越不过3、4个。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教这些孩子可真是一件苦事:通常他们很费劲地学习一点阅读和写字,但是再也前进不得了。”这让我想起了班里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也是记不住东西,但是和那些智障孩子所不同的是,我班的个别学生在学习上很不用心,他们有潜力和发展的空间,并不是“再也前进不得了”。对于这些智力正常的学生,我们教师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很不耐心,但是对智障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却表现出无限的仁慈,他坚决反对送这些学生去特殊学校,他认为:应当在普通学校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这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如何教育这些学习最差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一、学习中既要记忆更要思考。强迫儿童背诵,然后要他把背过的东西再现出来,用这种办法“锻炼”记忆力是不行的,这对于儿童是有害的:他的神经系统和整个机体极度疲劳,而记忆只有变得更坏,因为这样做破坏了记忆跟“脑内发生的放多过程的一个很大系统”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和谐。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但是这些学习落后的儿童记不住跟其余儿童同样的东西。在学校里给予脑力劳动的评分,是根据学生记住了多少和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再现了多少来决定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所背诵的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其中一大半是本来就毋需背诵的。我们没有找到评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正确的标准,这是真正的灾难,由此产生了死记硬背,甚至把很有才能的学生都弄得头脑迟钝了)。苏霍姆林斯基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但同时始终不让这些学生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这样做的时候,不要让儿童感到他在班上是跟别人有区别的。
二、让学生学会靠自己的努力独自解答出问题。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引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的时刻终于会到来。这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这个时候所体验到的情感,比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更强烈。儿童会要求教师:“请再给我出一道题,更难一点的。”他会生气地拒绝同学的帮助,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功利性太强,我们总是想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很多东西,我们根本不可能用两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静心思考,学生每天的生活节奏很快,心浮气躁。面对这些智力迟缓的学生,我们教师也表现得心烦意乱,嗓门很高,甚至恶语相向,让学生遭受双重打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吗?老师没有时间又怎么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三、丰富儿童和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让他们的学生在小学各年级,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田野里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初看起来难以觉察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几十种因果联系。孩子们深入地思考着生命的奥秘。在这些课上,老师们从来不提出要儿童记住什么东西的任务。相反地,老师们把记忆的目的尽量地暂时放开。放在首要地位的是让儿童在新的发现面前感到惊奇和赞赏。儿童认识的简单的依存性和联系越多,他的记忆力就变得越好。从别的文章中可以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这种“思维课”上得很从容。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着大自然,思考着老师好似无意的问题,随后,学生们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见解或离奇,或有趣,或深奥,一切都在缓缓中进行着,在悄悄中变化着。这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他也是让学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样的教育生活又怎能不吸引孩子?相比之下,现在的学校生活就太单调乏味了,学生们很少出去观察体验自然,接受着一些冷冰冰的知识和来自多媒体的遥远生活。人是大自然之子,只有回归自然,人才能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还在小学的时候,孩子们每逢傍晚就到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来听故事和编故事。诗歌创作也是一种细致而微妙的陶冶情感生活的训练。那里有响亮的笑声,有忧愁和欢乐,有对人的痛苦的同情和对恶的憎恨。在这些宁静的傍晚时刻,大家好像都变成了诗人。他们编了几千个故事。这个做法可贵的地方,就在于编故事的时候,儿童的头脑不仅接受和存储信息,而且也“输出”信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把教育的静谧完全打破,放学晚了会有家长打12345告学校,老师给个别学生辅导,还会有家长骂骂咧咧的。
五,开展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促进这些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是的,教育本是慢的艺术,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要回归简单,不急功近利,不去透支兴趣、爱好、天赋拼人生,让教育散发出快乐的“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