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谣言满天飞看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晋人秦氏
今天看了一则报道,内容如下:“在市场上买来面条,浸湿后点燃,湿漉漉的面条,立即燃烧起来,散发出皮毛烧焦的刺鼻味道。这种面条被添加了食用胶、柠檬黄、蓬灰、复合磷酸盐等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好看,吃起来筋道,但你吃这样一碗面,就等于吃掉一只塑料袋。建议:吃面之前先拿火烧烧看,以免误食塑料袋。”这则微博被转发了2500多条,引发很多网友的恐慌。
面对这样的报道,有时候只能摇头苦笑。笑的不是面条的真假,而是一条微薄就足以引起众人的恐慌,这个社会的自我判断力和承受力真的太脆弱。面条本身可以燃烧,包括湿漉漉的面条在内,我想这样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每个人想一想之后再反应一定能够理解。能够燃烧的不一定就是塑料袋,塑料袋燃烧也发不出“皮毛烧焦”的味道,那为何可以通过“燃烧”和“皮毛烧焦的刺鼻味道”就能得出一碗面就是“一只塑料袋”呢?再说,即便市场上有黑心商贩再卖这样的东西,应该也是少之又少,不会成为多数。为何会引发恐慌呢?这样的事情这些年其实真还不少,一条不实的涨价消息可以引发一个地区群体性的抢购风潮;一个道听途说的“艾滋病扎针”的传言可以让一个地区的民众人人自危;不知从哪里疯起的地震消息搞得一个地区的人可以毫不犹疑的逃离家园。而事情过后,十有八九证实都是假的。
网络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制造者,就像完全是一个丑女,可以通过PS成为网上的神仙妹妹,得到众网友的跟贴赞美。浩瀚网络,泥沙俱下,到底哪些消息可信那些不可信,这要靠大众自己来判断。网络出现之前,平面媒体都被新闻主管单位控制,媒体的制作者都是专业的媒体制作人,是要经过各种筛选才可以上岗的。每报道一条消息,发一条新闻都要经过层层审核,有责任人员签字的。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已经建立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媒体发布的信息都是可以信赖的。而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如果不变,还习惯性的相信看到的东西就是真的,那这个社会就会被各种虚假的信息所左右。眼下正是这个样子。股市利用假消息忽悠股民,骗取他人钱财;商家通过释放假消息忽悠市民,哄抬物价;明星艺人制造假消息忽悠粉丝,骗取他们的关注,如此等等。
故意编造假消息的固然可耻,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没有广大的跟风散播着,假消息也就没有了市场。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对散布假消息者绳之以法,建立消息发布机制,及时对假消息予以澄清,正本清源,更要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全民素质,让更多的人具备科学与理性的素养,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科学思考的习惯。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目前我们国家教育普及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飞速跃进的水平不相一致。因为按照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统计,国家正式统招的高达675万人,达到历年招生人数之最。而从1949年建国起,至今60多年间,总共招生人数达6000万之上,特别是2000年以来,每年动辄数百万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学的殿堂,这还不包括数量不菲的民办大学,中等专科学校,技校和高职学校的招生人数。如果把这些人数也统计起来,应该是数以亿计的人接受过国家的中高等级教育了,也就是说至少应该有超过10%以上的成年人(不包括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广大学生)已经接受过中高等级的教育。但为何只有区区3.27%的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呢?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的:其一,公民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其二,公民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其三,公民对于探究事物要具有科学的精神。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实话实说,第一条相对容易,通过包含中学以上的学校教育或同等水平的其他教育就可以按部就班的达成;第二条就有一定的难度,学会某种方法不难,但能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不是经常会遇到一个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连一个电灯都接不了吗?而这样的知识是上初中物理就学过的;第三条则难上加难,因为科学的精神不是可以学到的,是要经过实践的磨练,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养成。这正是目前唯分数论教育的短板。
所以,要提升公民素质,培养公民科学素养必须要解决当前的选拔人才的陈腐体制。令人欣喜的是,最近两年很多高校开始了自主招生考试,为分数不突出但能力突出,各方面健全发展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更上一层的道路。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仅要知识过关,还要能够正确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要有科学的精神。只有如此,使公民素质获得提升,社会才能更加成熟更加进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获得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