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各位书友好!
首先声明一下:这不是一次专业的讲课。第一因为我自己也不是以书法为业的专业书法家,第二呢,觉得自己在书法境界里,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所以,除了平时会和身边的朋友之间做一些分享或者交流,不太去讲什么课,或者说带学生什么的,这些我觉得以我目前水平来讲,是远远不够资格的。考虑到咱们这个平台里面,有很多比我还要高深很多的书友或者说书家,而有些可能是初学者,那我尽可能地做一个比较概括性的分享。
凑巧,在我自己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隶书应该说是我下功夫时间比较长的,《曹全碑》也是我所有学习的汉碑里面,带我入门的帖子,前后临了大概有二十多遍。那个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也得到一些收获,所以我觉得可以做一些甘苦上面的分享,有些不一定讲得对,事后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提出来。
下面进入第一个问题。
一、从帖入体:《曹全》只是一本“帖”
以后你们可能会被问到:你练的是什么体?你说我是练《曹全碑》的,对吗?不对!首先《曹全》它只是进入隶书的一个门径,我们说隶书的正宗汉隶,对吧?当然你说从唐隶入手可不可以,可以,这咱就不谈了,那个唐隶普遍是我们没法接受的。或者你说清隶不错,是,清朝的隶书有非常多的大家,但是清朝的隶书之所以兴盛起来,也是因为各种碑刻出土以后,他们从汉隶入手,例如邓石如啊、吴让之啊、郑簠啊、赵之谦啊这批人。所以说你选《曹全》也好、选《礼器》也好、《张迁》也好,去学隶书,我们只能说在学这个“汉隶”,这是个概念性的问题。
图1(郑簠隶书)
图2(赵之谦隶书)
当然,你说我不从《曹全》入手,从其他碑入手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有的人临过很多帖子之后,回过头来还是从某一个帖子里面得到最多的营养,例如张继老师(2018年兰亭奖最高奖得主),他最大的收获就来自《张迁》。还有张建会老师,他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来自《礼器碑》。包括以前那个隶书写得非常非常棒的龚望老先生,他最大的受益可能是在《石门颂》,当然他也融汇了其他很多碑帖,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逃不掉的《石门颂》。
图3(龚望隶书)
扯这么多是想说,我们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来学一种书法,你选择一本帖子入手,你最终受益的,可能会是它,也可能根本不是它,关键在于你临了很多帖子以后,你最终立根于哪本帖子?然后当你再去学其他帖子的时候,你把符合你自己脾胃的一些部分,吸收到你体内来了,然后有可能“出帖”,形成你自己的一种体。《曹全》,它就是这样一个汉隶的入门帖子。
为什么很多人都建议说,学汉隶可以从《曹全》入手?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第一个原因是《曹全碑》的字很多,将近有一千个字,那就是说,你把《曹全》写透了,理论上讲,写五六百个不重复的汉字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汉碑的文字就很少。还有一点就是《曹全》的笔法相对来说很“干净”,作为入门是比较适合的。其他的比如像《礼器碑》,我觉得好难,也许有人觉得上手很容易,我个人在学《礼器》的过程中,是通临了三遍才感觉到入了一点门。又比如《张迁》,是比较拙朴的,就像小孩儿,头大,腿短。还有一些胆子更大一点的,从很豪放的《西狭颂》啊、《石门颂》啊这些入手,没有问题,你照着写的时候,你一定能写像个七七八八,但是像《石门颂》这种帖子,如果你前期没有任何汉隶底子,等你临完之后把帖子丢掉,你再去写,完全不成样子,因为它太“散”了,写起来很爽,但其实你的那些规矩和章法,包括一些非常细腻的笔法问题,都没有掌握。
图4(曹全碑局部)
所以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点,就是这个《曹全碑》是我们选择进入汉碑或者说汉隶的一个门径,但是它未必是你最终受益的一个帖子,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在选择《曹全碑》帖子时候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二、拓本与临本:关于《曹全碑》选帖问题
首先我是建议,大家有条件或者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去看一下《曹全碑》这个碑的原碑。第二,我们在临帖之前,在选择帖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去选那种修补得非常厉害的,尤其是有些地方它修补得还不对,这样的帖子我绝对不建议用。
我建议用的还是我们有几个书友分享的上海书画出版社那本红色封皮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版本。但是我们在选择这个《曹全碑》帖子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曹全碑》的拓本,我们去仔细对照一下,清晰版的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它的笔画比较粗,另一个版本是笔画比较细。这两个版本的区分是在于它的第一页,其中一个版本上有一块“王懿荣”的印章,就是发现甲骨文那个王懿荣,是他收藏的版本,笔画略粗,另一个版本是日本人的版本,二玄社听冰阁版,它的笔画比较细。说这两个版本哪个好吧,你说不上来,拓得、印得都很好,都没有问题,可能是拓的时候紧密度不一样,或者说在拓的时候碑的磨损程度可能会有些不一样,导致拓出来之后这个笔画厚重点,那个笔画纤细点,但是两个版本我建议都要参照着去看,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很有必要。
图5(王懿荣版《曹全碑》)
图6(听冰阁版《曹全碑》)
然后,光看原拓本,你可能还是有问题、有隔阂,看着挺好看,但是不知道哪里好看、哪里不对,是不是?所以,我们还要看临本,清代很多名家都临过《曹全碑》,包括我提到过的翁志飞、张建会、张继诸位老师也临过。还有我一再推荐的,台湾的陈忠建老师也通临过。他们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但是也有自己的问题在里面,我建议有条件的话都要看一看。
此外,可以跟书法学院的老师或者学生多作交流,也会有很大收获。我就遇到过一个十八岁的女生,书法学院的,她是用左手写字的左撇子,写的字很另类,就是怎么看都觉得像是从镜子里面看自己,有点儿怪,但是真好看,这也是她的一种特色。所以说,我们在看过很多别人的临本之后,在自己临的过程中会有各种触类旁通。
图7(吴让之临《曹全碑》局部)
图8(龚望临《曹全碑》局部)
这是我所谓的临《曹全》之前,关于帖子的建议。然后说说第三个问题,这个笔墨纸的问题。
三、笔墨纸:努力向汉朝人靠近
我们知道,汉朝的时候,笔都是比较硬的,虽然说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羊毫,清朝以后就开始盛行羊毫,或者用长锋笔,但我个人建议是,一开始上手写,适合用兼毫,偏硬一点的兼毫,为什么呢,因为更接近汉朝人写字的那种笔。
图9(出土的汉朝毛笔)
第二,墨本身就不说了,你是用研磨还是现成的墨,问题不大。我要讲的是“墨法”问题,就是我曾经提到过,书写速度会影响笔墨浓淡,然后会出现出不同层次的书写效果,所以我说写字最好要追求一定的速度感。关于纸,你在刚刚临这个帖的时候,我建议选择稍微偏光滑一点的毛边纸,或者元书纸,因为它不是非常吸墨,写得好坏一目了然。到了后期,你慢慢在进入到讲究墨法、更多笔法的时候,可以使用半生熟的宣纸,再到后期创作阶段,可以使用吸墨性强的生宣,然后变换各种方法去临,例如换羊毫笔临、放大临、缩小临,总之是为了把这个帖子完全吃透。
还有一个是关于刀锋和笔锋的问题。《曹全碑》它再怎么样也是刻在碑上的,那么它原先的字写出来是怎么样子?没人知道。那怎么办?得用到启功先生讲过的一句话,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其中一个方法是,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同时期的汉简,比如说从墓里出土的那些竹简上面那些汉隶,或者写在纸片上面、绢帛上面那些汉隶,虽然那些字写得相对比较随意,甚至很丑,但是它逃不出那个大环境、大时代的书写风格,这是可以供我们对比参考的,尤其是起笔、收笔和中间行笔的过程,是能够从那个上面得到一些启发的。
图10(简书)
除了横向对比参考,我们在看这个碑的时候,还应该去发挥想象,不要一味地照着碑文丝丝入扣地临,要去想一下它当时写出来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吗?碑上的毁损,哪些是风化作用,哪些原本应该是有连带笔迹、有动态在里面,都需要仔细琢磨。总之我们在读这个碑帖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它是刻在碑上的,我们脑子里要努力把它还原成“书写”的状态,要去想我是不是一定要写成碑上这个样子。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一开始理解可能是错的,但是你即便错,也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就是说我们用毛笔的软毫完完全全模仿一种刀刻的效果,这个是有问题的。所以说,临碑的过程中间有一个“度”的问题,因为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从刀锋到笔锋的转换效果也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没有对错,只有“度”和“功力”的差别。
四、读帖:抓住《曹全碑》的主要特征
第四个问题,我们继续说一下读帖。读《曹全碑》这么长的帖子,我们的任务不是仅仅把它的文字读通就OK了,当然这也很重要,因为到后面有一个所谓“背临”阶段,就是你最好能把这个文字一段一段背下来,这样你临帖的时候就会非常顺畅,不用一直去看下一个是什么字,会有一种书写的文气在里面,有一种流畅度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读懂这个帖子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曹全碑》,我们简单说几个特点:
首先一个特点是它的字整体是偏扁的,这个很多汉隶都是这样。
第二个特点是,它从上到下的字与字之间分得比较开,从左到右的行与行之间呢,反而靠得比较紧,这跟我们现在的写字习惯是相反的,然后每个字都排列得很整齐,所谓“纵有行,横有列”,这个布局特征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打格子临帖的时候,要打成竖长的格子,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横形的。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打格子呢?除了会让你的字看起来更精致,我觉得更重要是有一种写字前的“仪式感”,会让你的临帖态度无意识地更加认真。
图11(《曹全碑》拓片)
第三个特点是《曹全碑》在笔法上有一个规律,就是总体上它的横划和竖划都是一头大、一头小。比如我们看它的第一个字“君”,中间那一长横,从左到右划过去,越来越细,这个在我的理解当中,应该是写得比较快的,到了右边甚至有可能是很尖利的,但是刻在石碑上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或者说到了现在我们看的时候,右边这头就没那么尖了,这个也是我们说的“大胆还原”的过程。
图12(《曹全碑》局部1)
第四个特点,《曹全碑》每个字的主笔普遍都写得特别长,例如“之”字、“人”字的最后一捺、“景”字、“存”字的那个长横、“风”字、“完”字的最后一弯钩,都特别长,也特别漂亮,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表现”的心态,就是:哎呀,终于等到这一笔了,好好表现一下!因为如果主笔没写好的话,整个字肯定不会好,这不是说其他副笔不重要,但主笔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是《曹全碑》里面非常突出的特点。
再有一个特点是,《曹全碑》的字,基本上属于中宫比较紧,然后往外飘逸,像一个人甩着长袖起舞,非常洒脱,但也容易写得非常的媚俗,虽然漂亮,但不容易写得厚实。
图13(《曹全碑》局部2)
所以我们在临帖之前一定要反复读帖,最好随身带上这个帖子,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拿它和别人临过的帖子对比一下,看别人有没有表现出这些特点,这是读帖的真正意义。当你把帖子读透了,相当于临了好多遍帖子。有人说毛泽东其实临帖并不多,但是他读帖的时间非常多,所以他也能写得非常棒,也是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临帖。
五、临帖:需要临到什么程度?
最开始临帖,多数是从“对临”开始,看一笔、写一笔,再看一笔、再写一笔,但后面你尽可能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然后看一句话、写一句话。写完之后一定要挂起来看,或者你站起来看,把你临的字跟碑帖仔细对照,看看到底结构哪里有问题、笔画哪里有问题。对临阶段一定要努力临得“像”,越像越好。但个“像”同样是一个度的问题:你是要像它这个碑文本身,还是要像你还原出来的那个写出来的字?这个很多初学者会迷茫。
但无论如何,我个人不太建议的一种临帖方法是,我今天上午就写这个“君”字,君君君君君。这么写不是没有用,我认为进步会相对比较慢。我建议还是要一页一页地临,至少一行一行地临。不是今天一天非得临多少字,但是至少我今天要把这一页的布局关系、大小对比关系尽量把握。比如说《曹全碑》本身,大家注意一下最开头几个字,“君讳全,字景完”,“君讳”两个字,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两个字特别大?然后到后面越写越小了。我认为他可能是上手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手还不怎么熟,但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布局上可以说是没把握好,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第三个字开始就立刻调整过来了。这虽然是猜测,但你不去统一看的时候,这种情况你是看不出来的。
图14(《曹全碑》局部3)
等我们把《曹全》写了两遍或者说写了三遍了,那我们可以进入“背临”阶段,我就把它背出来,或者背一段写一段。然后我认为进入创作阶段时,还需要一个阶段,就是“选临”。一个帖子,其实我认为并不是非得通临多少遍,或者每天非得练多少字,而在于临帖时我们克服了多少难点,“入帖”的状态有多深。所以我个人建议是,你可以从帖中选出一些重要的字,或者说你觉得非常难的字,你克服不了的问题,把他抓出来,重点临写、攻克。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你特别擅长的字、精彩的字,全部拎出来,临一遍。或者把所有带某个偏旁部首的字单独拎出来,通通临一遍。就是这样通过各种主题的选择,你把它们给选出来临写,你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有就是截取其中一段我最喜欢的,或者读起来非常舒服、文采特别好的段落,把它抽出来进行一篇创作,所谓“节临”。你还可以“集字”,从帖子里选择一些字,写一些对联、唐诗、斗方、条幅之类,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到了“创作”阶段,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变过程。需要建议的一点是,不管你是对临还是背临还是选临还是节临,你都要把它当作创作去对待,写完字,落好款,盖好章,年月日写好,要以一种敬畏的心态、艺术的心态去写,哪怕在这个阶段你是写得不好的,或者说再过一段时间来看,简直没法看,例如我现在看我最初临的那个《曹全碑》,天哪,简直没法看!但是在那个时候,你就是用最认真的态度去临它的。
那么如何检验你对这种字体的熟练程度?就是随便说一个字,你可以用《曹全碑》的风格举一反三写出来。如果你在临《曹全》之前还写过其他的帖子,到了临创阶段就可以跟《曹全》有所融合。有人会把《曹全》跟《礼器》结合起来,或者把《曹全》里面某个夸张的特点加以改造,例如张继老师临《曹全》,他写捺的时候会比较含蓄,因为他写《张迁碑》多,或者写自己的书体多,捺笔、长横的收尾都不会特别尖的,所以说他临《曹全》也是这样的风格。这就是一个结合的过程,需要我们临过很多帖以后才会自然形成。
六、进阶:临过《曹全碑》以后的建议
好,现在我们说最后一个问题:一本《曹全碑》临多久可以换帖?
我个人认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差不多了,我们没必要像何绍基那样每个帖子临它一百遍对吧?临到后来,事实上你会发觉临这一遍和临下一遍没什么太大区别,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换帖了,那么我认为之后有大致两种进阶的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换一本和《曹全碑》风格接近,但是不一样的帖子。《史晨碑》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帖子经常被人忽略掉,但我认为比《曹全碑》写得还好,而且他的风格跟《曹全》很接近,就是《张景残碑》。为什么不太有人提它呢,因为它残损严重,大概只剩下一百个多字吧,但写得真的很好,我觉得可以作为《曹全》的进阶去写一写。
图15(《张景碑》)
第二种路径,是换一个比《曹全》的笔法更严谨的帖子、或者风格更粗犷的帖子。比如可以临风格秀劲的《礼器碑》,隶书的法则更加丰富,或者可以临风格拙朴、以方笔为主的《张迁碑》,甚至可以临风格狂放、纵横洒脱的《石门颂》这些摩崖,具体选择哪一种,看你自己心情,都没有问题,只要深入临进去以后,都可以和《曹全碑》形成某种程度的交融和结合,你会发现别有洞天在里面。
除了换帖,还想提醒一点技法上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书写性”,不要拖着毛笔描字,你平时写字是什么速度,临帖就要追求那种写字的速度,我始终认为古人写字是不可能很慢的。
再有就是要避免一些劣习。例如很多人在写《石门颂》的时候,为了表现出那种石刻的效果,一边写一边刻意哆哆嗦嗦。例如在写捺脚时,不断地顿笔、颤抖。还有一种情况,遇到笔画与笔画交叉处,有意停顿、焊接,甚至很多注明书法家都是这样。我认为临帖一个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笔法越干净越好,写得越快月自然越好。书法的本质是书写,书写的本质应该是自然和美。
好,关于《曹全碑》的学习和临帖建议,今天就先说这些,感谢大家!
(以下内容源自互助社【墨象】曹全碑互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