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共有445家保险经纪公司处于经营状态,共实现保费收入579.3亿元,仅占2014年中国保费收入的2.86%;
整个保险经纪行业业务收入94.12亿元,其中佣金收入85.21亿元,占整个营收比例为90.53%,佣金比例行业水平为14.7%;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咨询顾问等;
全球著名专业杂志《商业保险》发布的“2014年全球十大保险经纪公司排行榜”,达信保险经纪公司的股东美国威达信集团公司(MMC)以129.6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一,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美国怡安集团(Aon)以12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二,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英国股东韦莱集团以37.67亿美元排名第三,但与韬睿合并组成韦莱韬睿(Willis
Tower Watson)后其咨询顾问、员工福利板块收入将极大提升;
这些数据可以表明,目前中国的保险经纪行业是一个起步较晚、十分孱弱的行业:
对于保费收入的贡献度非常小;
行业营收规模小,业务来源非常单一;
与成熟市场的同行相比,不管是从营业规模、业务结构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保险经纪的内涵
Broker来源于盎格鲁一诺曼语中的”Brocour”一词,意为一项商业交易达成后的仪式或仪式性礼物(a ceremony or
ceremonial gift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a business
deal)。经纪人通过减少保险买方的搜寻成本、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及增加讨价还价能力来降低交易成本,作为桥梁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险法》对保险经纪人的定义(第118条):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
保险经纪至少具有以下几项业务内涵:
是保险市场卖方很重要的分销渠道;
™保险外包服务提供商:外包服务包括保险的承保安排,协助索赔,日常咨询,合同维护等与保险有关的大部分事宜;
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风险管理咨询,风险解决方案,保险作为融资增信工具与资金方对资产安全的对接等;
随着传统外包服务的渐趋饱和,及信息扁平化对专业度的影响,这一行业普遍面临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下图是十年来全球保险经纪及风险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年均增幅仅为5%(数据来源:Business
Insurance杂志)。
保险经纪的价值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致力于提供风险解决方案,™其风险加工链条大致为: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包括损失预防、风险转移(保险及再保险等)、损失控制等; ™
保险经纪人参与风险链条中的几个阶段:
除此之外,在客观上通过经纪人安排的业务相当于增加了一道风险过滤程序,对于风险与保险之间的关系更能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考量,还能增加不同保险公司之间承保能力的流动性,即通过共保方式有效利用有限的承保能力。
至于优化保险需求方的保障方案、提高议价能力,这些就不说了,中国式智慧已经将其演化为充当客户的“打手”,经常丧失原则与独立性,而无力承担净化市场的重任。残酷的市场现实告诉他们,毕竟活下来才是首要任务。
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现状
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共有445家保险经纪公司处于经营状态,共实现保费收入579.3亿元,仅占2014年中国保费收入的2.86%;整个行业业务收入94.12亿元,其中佣金收入85.21亿元,占整个营收比例为90.53%,佣金比例行业水平为14.7%。除佣金外,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再保经纪、风险管理顾问等。
对比一下国内外保险经纪十强:
MMC集团旗下不仅有风险管理及保险经纪业务,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员工福利、管理咨询等业务,曾经一度跻身世界500强,其营收规模近130亿美元,遥遥领先中国的同行;
即使排名第三且最依赖保险业务的韦莱集团(商业经纪业务占比达50.6%前三家最高)的营收38亿美元也遥遥领先中国同行;
回顾前三家领先者的发展历程,大部分都是通过横向扩张,即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实现业务增长,毕竟这一行业通过自身纵向扩张速度和空间都比较有限,如MMC收购塞奇威克、汇丰保险经纪等;近期最典型的案例为2015年韦莱集团宣布与咨询公司韬睿惠悦合并,合并后公司估值180亿美元,韦莱集团持股50.1%;
中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前十名包括两家大型央企的内部经纪人(Inhouse
Broker),即排名第一的国家电网旗下英大长安、中石油旗下昆仑;三家外资经纪;长期占据第二位的是专营校园责任险的北京联合保险经纪,后来居上的是以模式优势取胜的泛华保险集团(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保险中介股,CNinsure)旗下各保险经纪公司和经纪业务的投资和管理主体泛华博成,他主要是面向众多中小或独立经纪、代理人的加盟平台,以此收取平台管理费或加盟费;以及面向个人消费者主营寿险经纪的明亚和美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第一家纯正保险经纪公司江泰,是对标国际三大行业领头羊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一直在寻求主板上市,但仍受制于业务模式单一、利润率不高等问题。
从业务结构来看,国际十大的平均营收占比排名依次是:商业经纪46.04%,员工福利19.9%,零售经纪8.52%,咨询顾问8.51%,再保经纪6.99%;对单一的经纪业务依赖较低;而中国前十的业务结构:商业经纪佣金占比87.63%,其他包括再保经纪、咨询顾问等仅占业务收入22.37%。
人均产值来看,受益于中国市场前十的业务规模,中国同行高于欧美同行,183万元比145万元。
保险经纪公司的互联网尝试
2014年保险业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为858.9亿元,同比增长195%。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开展网销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有58家。互联网人身险的销售渠道以第三方平台为主、官网为辅。2012年至今,保监会公布了90余家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的互联网业务备案情况,备案网站总数多达240家。
通过保险经纪平台取得的保费收入规模我没有查到数据,但率先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展开尝试的经纪公司包括江泰、泛华、慧择等,江泰主要通过线下推动、线上利用旅游风险保险网、特种设备保险网等行业风险网站统括旅游、特种设备等细分行业,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模式并非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而更多是一种承保流程的优化;而泛华、慧择等则利用保险代理、销售牌照在自建第三方平台代理、销售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除此之外还注册了保险经纪牌照。
目前比较火爆、受投资人认可的互联网保险经纪属于大特保。这家号称以小米模式做保险行业特卖的网站应用在2015年7月就宣布已经拥有近40万注册用户,且每月保持30%的增速,不久前刚完成1.85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平安、联创策源及复星昆仲等,估值12亿元。这家公司打中了保险需求者的两个痛点:
保险比价、特卖:降低选择、交易成本;
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保险需求由被动变为主动;
第一种功能是第三方平台,第二种是保险经纪、顾问及保险产品设计、风险管理,这就可以称得上是传统保险经纪业务的互联网化了。重点在于发挥专业化优势,既包括保险条款方面的专业性,也包括对目标需求方的风险情况的充分了解。如果找准刚性保险需求,这一模式比硬生生地创造保险消费场景更有前景,如健康险、重疾险等。前段有足够流量的情况下,才能与上游的保险产品供应商(保险公司)谈判更优的保障条件及价格。
保险经纪互联网化听起来有些同意反复:互联网化的前提和目标是取消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而传统业务上保险经纪的模式就是要挣这笔交易费用。那么保险经纪怎么互联网化呢?从大特保的模式来看,保险经纪除了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外包服务以外,还有专业风险管理及保险咨询的功能。至于这种专业性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取费模式,还需市场考验。
保险经纪与资本市场的亲密接触
中国第一家专业保险经纪公司为江泰。而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保险中介则是泛华保险集团,尽管是以保险代理公司的形式。2007年10月底,泛华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而多年来江泰一直在努力争取上市,过程颇为坎坷:
2010年,在江泰成立十周年发布会上,江泰董事长沈开涛透露,由于公司60%以上股权属于国有公司,无法在国外上市,将选择在国内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
2012年,北京证监局公告显示,江泰保险已于2012年8月3日在北京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其上市辅导机构为宏源证券;
2013年江泰董事长沈开涛表示,公司已完全具备上市条件,拟两年内在主板上市,尚不确定年内能否冲刺IPO;
2015年江泰已完成上市材料申报工作,希望之后能实现主板上市,若上市成功,国内A股市场将迎来首只保险中介股。
迟迟无法上市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IPO暂停,股市波动,另一方面也有称是因员工股权激励涉及到国有股东摊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其财务数据、盈利模式等问题。而近年来,江泰为达成上市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包括与全球第四大经纪公司Arthur
J.
Gallagher合资成立江泰再保经纪公司、发起设立江泰保险精算事务所、推行保险O2O战略、推动包括旅行社责任险、医疗责任险等多项行业性的责任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等,力争成为国内保险经纪第一股。
而新三板的火爆,让很多保险中介积极寻求挂牌,目前出于在审状态的保险经纪公司包括云南同昌、广东德晟等。
总体而言,中国市场上的中资保险经纪公司在专业度、业务结构、议价能力、客户的依存度等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九首二维码)
加载中,请稍候......